我们还有一种权利等

时间:2022-10-15 10:33:23

我们还有一种权利 任 悦

2007年1月1日起,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此举应该说是中国法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司法文明的一大进步,从法律层面体现出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在我国的法律判决书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文字:。此条是对重罪犯人政治生命的判决,这是不是中国所独有,不得而知。在中国人心目中,除了生物体的生命之外,似乎还有一个政治生命,这也是法律赋予的。

无论是人的生命生存权,还是政治生命生存权,都是生命个体应该享有的权利。还有一种权利,却经常被忽视,那就是纳税人的权利。每一个公民,从理论上讲,都在向国家纳税。人所必需的衣食住行都要通过商品消费来满足,这个消费过程的完成,事实上我们已经在纳税,并成为一个自觉的纳税人。但纳税人的权利有多大?何以体现出来?似乎又是很模糊的。

从国外的电影里我们常看到,纳税人在行使纳税人权利时的霸气“嘴脸”。每看到此,常让人羡慕,甚至心存嫉妒。为了呵护不平的内心,我们常常用阿Q的心态安慰自己。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我们不屑洋人那般交了税就爱谁谁的嚣张态度,我们讲究的是含蓄,怎么能向国家交点儿钱就不知自己是谁了?这就像朋友借了你的钱,不好意思讨要一样。虽说从骨子里未必真的不想要,却常因抹不开面子,盼着借钱人能够自觉自愿地归还。但在屡等无果的情况下,顾不得了,也不要什么面子了,不要什么含蓄了。中国纳税人的心态多少与此有些相似。

前段时间大家又在谈垄断行业的不是。垄断行业大多是国企,民营企业第一桶金的来历各有不同,但国企的第一桶金,以至现在的资金投入一定是国家的。国家的钱哪儿来的?一定是纳税人的。但靠纳税人的钱发展起来的国企,反而骑在纳税人的头上,率性而为,让纳税人恨不得,怕不得,捧不得,气不得。万般皆下品,唯有一个“忍”字。

最近,中石化一个副总讲:“前几年国际油价低时,一些小炼油厂也炼油赚钱。这几年国际油价走高,以国内现在的成品油定价,根本无利可图,他们就关门歇业。要是我们也这么干,司机们就无油可加,一切喝油的机器都转不起来,国家就会闹‘油荒’。”

还是最近,或许是国家怕闹油荒,财政部继2005年拨给中石化100个亿的补贴之后,2006年又拨了50个亿。且不说中石油、中石化赚了多少亿,也不说油价涨得让纳税人叫苦不迭,更不说中小炼油厂是否也能得到国家财政的拨款补贴,单说这上亿的钱,哪一分不是纳税人的?又有几个纳税人举过手、表过态,或者开个什么听证会,同意拱手把钱送出?这50亿和那100亿,是怎么花的,还是怎么分的,又有几个纳税人知道?想想纳税人的权利,或许只能落个“忍”字了。

元旦放假,朋友相聚,有个朋友讲,去年12月31号上午去某税务所换税务证,虽然还没到国家规定的放假时间,人家已不愿意再办公了。朋友问“税官”,等过了元旦,4号来办可否?税官讲,4号就已过期,要罚款。朋友又对“税官”讲,报纸登出,因赶上元旦,办理日期延长到4号。税官又讲,我们没看到,报纸说的也不一定作准。朋友怕挨罚,请求道,今天是31号还没超期,您能否给办了?税官讲,你们不能只想着自己,也要替我们考虑。朋友无语。

换证是因为国家要两证合一,朋友办证也是为了纳税,当然还要交换证的钱。若对“税官”的工作态度,做一个民意调查,不知满意度会是多少。“税官”的工资、奖金、各种福利,恐怕无一不是出自于纳税人。前面枉谈了诸多纳税人的权利,中国的纳税人在纳税时,若能得到应有的尊重,或许他们就喜出望外了。

《福布斯》在2005年的调查报告中讲,中国在五十三个国家和地区中,税负之重排行老二。其报告我认为是不全面的,里面没有讲中国的纳税人在行使纳税人的权利上排行第几。

大国的“雨衣” 固 野

在北京长安街向东的延长线――建外大街边上的中环世贸中心里,我站在玻璃幕墙边,静静望着窗外。

窗外,雪花纷飞。几栋潘石屹特色的建外SOHO楼房,不冷不热矗立着,一圈工地的围墙,包围着一个拆了一半的旧厂房,刚刚修好的路旁边,还有一些着、翻乱的泥土,正在被积雪一点点覆盖……这是中国大变革时期的一个经典场面,这是北京2006年最后的一场雪。雪让人感到静谧,然而,雪掩盖了大自然的浮躁,却不能掩盖2006年中国的躁动。

2006年的这几个事件,让国人对中国改革方向、中国的传统与现代有了一些重新认识:央视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的热播、央视《百家讲坛》“电视知识分子”的火暴、网络关于“龙图腾”及“废除中医”的激烈争论,等等。

《大国崛起》展示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九个国家在历史上分别崛起的故事,并试图寻找大国崛起的逻辑。为何这么一部解说他人的记录片能激起大家如此的热情呢?也许,这个片子迎合了无数国人的大国梦想。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崛起”是海内外政界、商界、舆论界最热的话题之一。然而,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的改革问题开始横亘在人们面前。于是,国人开始讨论,中国的改革方向到底指向何处?

国人在讨论中国改革时,隐隐约约地感到了“穿着雨衣洗澡”的滋味。那么,这层雨衣到底是什么呢?《大国崛起》似乎在揭示这个问题。片中的这些国家在崛起之初并非都是成熟的民主国家,有的国家在刚刚踏上崛起之路时还是君主制国家,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商业自由和学术自由。

因为是在央视上播出,许多人尤其是海外媒体纷纷揣测,此片是中国高层为行政改革造势。然而,不管此片出台是否为官方启动,它最终能获准播出,就具有很重要的政治意义。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魏城认为,《大国崛起》播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能够公开在中央一级的官方电视台,以有别于“官腔”的方式,谈论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它能够正视官方媒体通常回避或欲说还休的,西方列强崛起在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真正原因。例如,它并不忌讳使用民主、、自由主义等通常是持独立观点的学者才会使用的词汇,它也让许多西方学者、政治家直接面对中国观众,阐述他们自己对本国崛起的见解。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谈到此片的几点启示,其中有一条是体制改革。日本人能迅速认识到幕府体制的僵化,改变国体为天皇掌权的君主立宪制。俄罗斯废除农奴制后,为自己的工业化和对外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劳力和兵员。

从该片的公开热播可以看出,中国似乎选择了在扩大经济自由的同时,逐渐增加思想自由的路径。然而,此片却没有明确说明,一个国家能否长期维持经济大国的地位,取决于它是否有商业自由和学术自由。所以,此片依然穿着一件“雨衣”。

央视《百家讲坛》“电视知识分子”的火暴,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正回归国人的视线。而网络关于“龙图腾”及“废除中医”的激烈争论,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以及中国传统和现代的冲突。看来,大国的“雨衣”除了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以外,还有传统、文化等因素。

当写完此文,我发现,我也在“穿着雨衣洗澡”。

上一篇:好消息和坏消息等 下一篇:基金热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