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教育”理念与钢琴教学

时间:2022-10-15 09:36:59

“人本教育”理念与钢琴教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的最终矛盾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并把人的自我实现视为促使人生长和发展的最大内驱力。在其影响下,现代教育观出现了“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全面发展人的综合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观点。这为未来高等音乐教学观念的改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作为高等音乐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钢琴教育也不例外。它要求钢琴教学不是把人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在空间、视野、耳际、手动脑想等方面获得解放,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个性潜能。实施“人本教育”。笔者作为多年钢琴教育工作者,对如何在钢琴教学中实施“人本教育”的策略作了一些探索,发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能够获得较有效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教育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人在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谐统一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哲学原理构成的。它是“活动之境”,是个有情有趣的师生互动的广阔空间,能调动起学生内部逐步形成的学习兴趣。钢琴教学在向学生呈示音乐课题技术时,要尽可能的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在听、视、感、触的氛围中感受课题技术对音乐所产生的效果,从而对课题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教师向学生讲授钢琴复调音乐的课题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听一段贺绿汀的钢琴小品《牧童短篇》后让学生自己阐述对复调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并达到了什么样的音乐意境和音乐效果,这种有效地利用音响创设教学情境,增强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还比如教师在讲授反弹跳音的弹奏方法,教师可在课前准备一杯热开水,让一名同学上台进行操作,通过同学手触到热开水时反弹动作的感觉,来讲解反弹跳音的感受方法。这种操作情境,既让学生理解了弹奏方法,又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语言是一种最普通又最特殊的教学手段,但当教师巧妙地使用语言时,语言便会发挥神奇的作用。当教师讲授用柱式和弦轻柔触键的效果时,教师可先弹奏布格缪勒《牧歌》的一段音乐,学生正竖起耳朵,捕捉每一个音符,寻觅音乐中的信息时,此时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草原的美景,那迷离的音乐和撩人的语丝交织在一起牵着学生的情思与遐想,它不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语言教学情境,又使学生沉浸在音乐梦幻般的意境之中。

二、重视体验。培养愉悦感

学生在接触钢琴作品、学习作品、表现作品等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在高师入校新生中有95%的同学都是毫无基础,所以,教师就要让学生体验到把学钢琴当作一件乐事来做,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钢琴学习的愉悦感。一方面,可让学生体验动脑之乐。课堂上,教师不当展览馆里的讲解员,而成为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向导”和“服务员”。教师可将某一课题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组相互联系,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和活动。从问题开始,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开动脑筋,享受动脑之乐。另一方面,可让学生体验动手之乐。在教师呈示课题目标后,学生大都有动手操作的愿望,不论操作正确与否,教师都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体验。教师可让学生上立弹奏,对于一些一时还难以马上解决的难点,教师也最好让学生上台与教师一起参与演示、表演,让学生体验、享受到动手之乐。其次,学生都有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进而得到他人承认的愿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动口的机会。可让学生参与组与组之间相互讨论,充分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见解,达到互相学习,多向交往,多边互动的学习氛围,进而享受动口之乐。这些过程能使学生产生喜悦、愉快的心情和愉悦感。学生只要有了愉悦感,就会兴趣十足,乐学不疲。

三、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善于想象才善于创造。因此,力求使学生多尝试、多表现,给他们广阔的想象空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看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思维习惯。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常采用公开表演的方式,来展示学生对音乐的想象以及发挥学生的表演才能。为学生安排创造性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即兴弹奏和创作的练习。例如。让学生进行听记旋律,再根据旋律进行即兴弹唱:或给一个节奏型,让学生根据节奏型进行旋律创编后,再进行编配:通过这些创造性的活动有效的培养学生对钢琴的学习兴趣。为此,在进行这种形式的钢琴教学时,教师要勇于摒弃旧的传统教学方式,大胆进行改革,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实践中发现的结论告诉我们:虽然没有万能的教学策略,但建筑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存在的。对它们的拓展、研究还需要广大钢琴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地努力,并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不断地改进和创新。

上一篇:石中之君子――中国青田石 下一篇:何俊杰航拍作品解读系列:美学籍 复合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