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俗造型艺术的特征

时间:2022-10-15 09:34:21

试论民俗造型艺术的特征

摘要:民俗造型艺术由劳动人民直接创造,形象的体现着人们现实生活与审美理想的一门艺术。古建筑作为先民的居住场所,自然与民俗造型艺术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通过对苏州古典园林建筑装饰图案具体内容的剖析。来分析民俗造型艺术的相关特征。

关键字:民俗;造型艺术;建筑装饰;特征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6-0076-02

民俗是依附于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文化增添多样色彩,并独具特征。民俗体现着民众的审美心理,在实践过程中孕育而生,由于民俗文化产生的特定环境背景与其中蕴含的特殊审美需求使得民俗具有鲜明的特征。民俗造型艺术作为民俗事项在实践中的产物,真实的阐述着民俗文化。因而,从民俗的特征之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民俗造型艺术的鲜明特征。本文将从古典园林建筑装饰图案方面具体浅析民俗造型艺术所具有的特征。

一、我国民俗及其相关特征

民俗是指融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的习俗,各种民间习俗的形成发展与社会类型、社会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属农业生产型社会,民俗的形成依赖于土地和气候的现实因素。古时候的先民靠天地吃饭,从而导致人们形成了天、地、神、人共存的观念,对天、地、神异常的敬畏与崇拜,使天地观念成了中国自然崇拜观念的核心内容,并因此创作出很多的神话故事。这一核心因素不仅决定了我国民俗事项的种类,并且赋予民俗表现形式鲜明的特征。一些民俗学者对其具有的特征做了如下概括:民俗具有地域性与多样性的特征,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使得民俗有着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韵特点。地域的文化积淀、习俗风情、地貌环境必然给这个地区的民众意识、情调、志趣、喜好等提供营养和土壤,并留下一定的烙印,这是人们主观情感与外界事物同形同构的关系所致,是外界事物的情感化、意识化,即“自然人化”的结果,加之农耕生活在中国古代百姓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漫长的封建统治,使得各地区之间长期的隔绝与封闭,造成各地民俗形成过程中的差异性。民俗的实用性与神秘性特征,实用性是中国民俗最本质的特点,民俗服务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人们依赖民俗事项开展生产,繁衍后代,寻求精神愉快。而民俗中的一部分民俗事项具有神秘的色彩,民间传承着大量古老风习。“神”、“灵”的原始观念依然浓烈,民俗事项大多蒙上了神秘色彩。佛、道二教对民俗生活的介入,更使得中国传统民俗的神秘色彩更为浓厚。民俗具有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事项被代代传承下来,大部分民俗事项具有稳定的特征,但是一小部分民俗在传承过程中出现变异,民俗内容形式发生着变化,同类民俗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会有各自的特点。

了解民俗的本质与特征对我们深入的探讨民俗造型艺术具有重要意义。民俗造型艺术是在民俗具体事项中产生,并充分的表达着民俗事项。

二、民俗文化中的造型艺术

民俗造型艺术作为艺术形态之一,指用一定的材料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艺术。民俗造型艺术是由劳动人民直接创造,并形象的体现着人们现实生活与审美理想的一门艺术,它在社会下层广为流传。民俗造型艺术品是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当我们触摸到这些艺术品时,会深深的感受到前人的智慧与创造力。民俗造型艺术是一种充满了情感和生命的意象,它是劳动人民在民俗事项活动中自主的审美创造。民俗造型艺术的形成是个复杂的过程,杂糅着历史与现实两方面的因素,被个体意识与社会意识交互影响。

民俗造型艺术题材多样、内容宽泛,大概包含着建筑的格局与装饰图案、区域服饰、节礼用品、多样的题材年画以及饮食礼节等等,在风格上更是多姿多彩。以剪纸的风格来看,北方以粗犷豪放、造型简练为主;南方构图繁茂、精巧秀美。多彩的民俗造型艺术使得民俗文化更趋于完善。它是民族文化艺术中的一块瑰宝,社会和个人有责任和义务做好民俗造型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三、苏州古典园林中建筑装饰艺术

建筑作为百姓的居住场所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民俗事项自然充斥其中。先民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逐渐产生了在建筑装饰中运用吉祥图案能“祈福避祸”并能求得福寿与天齐的思想观念。以至无论从建筑的布局、装饰、颜色等方面的都巧妙的蕴含着深刻的民俗寓意。其中以预示吉祥如意与福寿禄的文化观念最为普遍。

苏卅l古典园林建筑在装饰上多运用的是吉祥语与吉祥图案的完美结合,多以人物、走兽、花鸟、日月星辰、神话传说、民间谚语等作为装饰的主题,并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表现手法。如多运用“莲”与“连”同音、“鱼”与“余”同音、“荷”与“合”同音;鹿用其谐音“禄”、蝙蝠用其谐音“遍福”、在禄星的东西两侧放置仙鹤和梅花鹿,寓意为“六合同春”等等,也正是由于以上物品在读音上的特殊寓意,使得这些物品在园林之中随处可见。

古典园林之中不仅在装饰图案上蕴含深刻的寓意,在园林中栽植的植物中也存在着很大的讲究。园林中多栽种具有深刻寓意的植物,如梅、兰、竹、菊等等。就拿栽种的来说,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不仅有飘逸的清雅、幽幽袭人的香气,而且具有“擢颖凌寒飙”、“秋霜不改条”的内质,其风姿神采,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也成为陶渊明精神的象征。陶渊明嗜菊,曾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自此开创了山水式园林的样式。在沧浪亭门墙的中下枋的两侧雕刻长寿和富贵牡丹,其周围装饰着盘长、叠胜、如意等吉祥图案,寓意长寿、富贵、平安、吉祥,再如在留园的裙板木雕上就出现了陶渊明手持一支,身旁是盆景,小童在一旁兴致勃勃地赏菊。

在古典园林之中,以神话故事表达福、禄、寿寓意的题材雕刻图案也很普遍,如“八仙过海”、“八仙庆寿”、“暗八仙”“东方朔偷桃”等等,八仙惩恶扬善,抑富济贫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常常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他们身上。狮子林大厅的屋顶的正中就塑有八仙过海的造型,八仙各持法器,脚踏祥云。还有一个被普遍运用的题材是东方朔偷桃。东方朔本来只是一个历史人物,与长寿并不沾边,但因为他偷吃了三千年才开花结果的西王母的仙桃,而且偷吃了三次,这样算起来他可以称得上是老寿星了,因此东方朔便成为了中国人心目中的长寿之祖。

从园林中建筑装饰图案来看,园主人普遍有着“祈福避祸”、求得福寿与天齐的愿望,从中能映射出先民们的普遍愿望。因此,建筑上的吉祥题材造型艺术被世世代代的延传下来,形成了人人认可的吉祥样式,慢慢便形成了大一统的建筑装饰吉祥纹样,但其故事内容、表现手法与组合方式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风格与特征。通过对建筑装饰内容的具体分析,可以明显的看出民俗造型艺术具有的一些特征。

四、民俗造型艺术的相关特征

(一)传承性与变异性的特征

民俗的形成总是历代相承,积久而成。民俗造型艺术的形 成也往往也是数十年、数百年、乃至更长的时间积累而成。因而,民俗造型艺术具有传承性。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才使得民俗造型艺术大放异彩,成为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人的骄傲。但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看到民俗造型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变异性。民俗受到社会文化与创作者个人思想的影响,因而在不同的社会与文化的影响下,民俗造型艺术在内容与形式上出现了差异性。就拿古典园林建筑装饰中八仙吉祥图案来说,它在不同的时期就有着不同的造型与形式。

(二)主观性与随意枉、依赖性与独立性的特征

民俗造型艺术出自民间艺人之手,这些艺人处于社会的大众层面并受到特定社会文化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与此同时他们具有朴实的性格,在民俗艺术的创作中自由的表达着自己的思想意识与审美感受,创造完全是从自己的理想、爱好和兴趣出发。这些便是民俗造型艺术形成的背景环境,也正是这一特定的背景环境使得民俗造型艺术具有主观性、随意性与集体性的造型特征。此外,从民俗造型艺术形成的过程之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到民俗造型艺术具有依附性与独立性的造型特征。它的形成依附于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依附于人们的实用需求,社会文化与实用需求深深地影响着民俗造型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但是它又同时具有独立性的特性,即美的特性。它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直感的美的形象呈现于人们的视野之中,色彩的运用更是贴切、直观。

(三)道德伦理性与实用性的特征

不难看出民俗造型艺术呈现出强烈的伦理道德色彩。在社会发展的进程当中,在社会文化意识与个人思想意识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之中,先民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征的鲜明的伦理道德观念。这种道德观念具有强大的力量,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气与个人意识,更是成为人们评判是非、区分美丑、审视善恶的准则。因而,由民众创造的民俗造型艺术也被深深烙上道德伦理的烙印。至今在一些地区建筑的门楼、牌匾、门楣上仍不难看到道德伦理与传统文化的痕迹。

从建筑装饰的造型艺术来看,大多造型装饰融吉庆与安乐的思想于其中,推而广之可以得知民俗造型艺术多产生于祈福的大环境之中。在建筑装饰中经由民间艺人创造的艺术品普遍带有吉祥含义,并具有一定避祸功能,同时可以看出民俗造型艺术大多具有一个母题,相关造型装饰围绕母题而展开。由此可见,民俗造型艺术是门实用性的艺术。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民俗造型艺术受到社会经济、个体与社会审美的影响,它是混合着社会意识、个人意识、社会审美需求与个人审美需求的一门民间艺术。

也正是由于民俗造型艺术的以上特征,民众的生活才离不开这门艺术,它被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五、总结

民俗造型艺术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同时还具有美的特性。它是我国深厚文化中闪闪发光并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遗产,也正是由于民俗造型艺术的独特性才使得中国的文化更加的绚烂多彩。民俗造型艺术既是一种物质的实在,又是一种文化和信仰,它承载着人类的历史变迁,演示着民众审美的变化与不同。对民俗造型艺术的具体探析不仅能了解其实质同时能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尤其对民俗及其相关的造型艺术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简析科技进步与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进步 下一篇:论现代广告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