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引发舆论事件的三个要件

时间:2022-10-15 08:06:57

2010年6月6日,广州市政协网站出现一份《广州电视台播音情况调查问卷》,其中第8项是:“广州电视台广州新闻频道是以普通话播音好还是以粤语播音好?”第9项是:“您赞成以下哪种调整:A:广州电视台广州频道在主要时段改为普通话播音,其他时段以粤语播音;B:广州电视台广州频道改为普通话播音,另外增设粤语频道;C:维持不变”。次日上午,网友“广州仔囡”发了一篇名为“广州电视台要取消粤语”的微博,迅速在网络疯传。7月5日广州市政协提交《关于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应增加普通话节目播出时段的建议》。该建议希望广州电视台增加普通话的播出频道或时段,以方便来穗参加比赛和旅游的国内外宾客了解亚运和本地新闻资讯。市政协一再表示,只是建议在两个时段改为普通话播音,但仍然有人认为这是“推普废粤”。7月19日,广州市委副书记苏志佳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个别人所说的“推普废粤”的情况并不存在。7月25日16时许,三五成群的人员陆续在海珠区江南西地铁A出口聚集,参加“齐撑粤语大行动”,最高峰时达数百人。7月29日,广州市政府举行新闻会,再次强调“‘推普废粤’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纯属子虚乌有”。

以上就是影响海内外的“普粤纷争”。香港等境外媒体的报道,使这场纷争衍变为一场舆论事件。循着事件的演变路径看过去,不难发现微博在引发这场舆论事件的三个要件。

一、信息误读

如前所述,广州市政协的建议内涵是清楚的,人民政协也有参政议政的权力和义务。但是“广州仔囡”6月7日发出的 “广州电视台要取消粤语”的微博却误读了政协的建议。“广州仔囡”的信息源在哪里,我们不得而知。有可能来自政协网站,也有可能来自转帖。新闻信息传播的失真或由于新闻传递的信息本身不符合事实,或由于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经历了人际化、个性化的小众传播渠道,逐步偏离了事实原貌。“广州仔囡”微博对政协建议的误读,应该属于这两者中的一种。

微博对信息的误读和微博传播的片段性有关。手机和网络登录微博为传者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140字是目前一条微博信息的文字上限,信息简短、获取便利、理解迅速、反馈即时、意见容易被关注、不管身在何处均可即时图片和文字信息,因而比博客、即时聊天工具、手机短信等小众传播工具更受用户欢迎。但是,由于字数有限制,微博语言需要高度凝练,所传播的信息就有了片段性,这就为受者在理解和转帖时预留了再创作的空间。在此次事件中,围绕“推普废粤”,许多用户在各自的微博里大量使用了“沦陷”、“可耻”、“广州TV将出现天坑”、“弱势文化”、“下一步取消粤剧”等感性直观的词语,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由于缺乏严格的逻辑界定,导致在转帖的过程中原发信息逐步被误读,最终成为危言耸听的“爆炸性新闻”。

此外,微博信息的传与受都受到一定的情境制约。微博的兴盛带来的是海量信息。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轰炸和快速的、多元的意见更新,个人对信息的思考和判断时间越来越短。很多微博使用者在面对海量“推广普通话,废除粤语”这样带有极大情感煽动的词语时,方言使用者和关注此事的公众人物定会“力挺粤语”,因为命令性地限制一种方言的存在严重违背客观规律。“推普废粤”本身的误读倾向必然会引发关心此事的公众人物和更多草根博主的意见延伸,如对方言的存在背景、方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强制命令扼杀方言等产生更深一步的误读。而加剧这种误读无疑会伤害到人们对社会、城市的认知以及情感。可见,情境制约是人们选择并传播信息的另一动因。所谓“情境”有两层含义:一是符合微博信息传播小众化特点,传者与授者对微博信息具有情感性的选择――朋友的、喜欢的、相关的――才会去传受,与大众媒体的传播和接受都在比较一致的情景下进行不同。二是由于微博信息字数的限制,受者无法获得对事件的完整原貌,因此对转帖信息和意见的认知及判断存在着情境的制约。这样的制约有可能成为误读信息的一大动因。

二、名人发酵

微博具有自主传播特点,即个人化、多元化等。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掌握新闻源和报道权,而当微博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者时,且的信息具备更强的贴近性、趣味性和互动性时,微博的舆论导向能力得以爆发。微博技术的突破是“加关注”和粉丝链接,一个使用者的信息一旦被一个粉丝“加关注”,这个粉丝的其他所有粉丝都可以通过此中介看到前一个人的信息,因此,在微博的网络世界,信息可以在瞬间呈几何倍增长扩散。

微博主人根据个人喜好和判断而和转帖他人信息,因此,对某一事件的传播出现高峰可能具备以下两个特点:来自“名人”的信息;相同地域、同种语言、共同兴趣爱好、相同职业、价值驱动、朋友圈子的人群和转帖的信息。这些信息最容易被粉丝“加关注”。此次事件表明,正是由于“名人”加入了传播行列,才让“推普废粤”的误读趋势发酵起来。譬如《新周刊》执行主编封新城6月7日13点57分在微博转帖后说:“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这条微博成了转发率最高的评论之一。著名记者唐师曾6月7日15点07分在微博转帖后说:“反对取消粤语,我要学说粤语。”广州知名电视主持人陈扬微博称:”粤语沦陷。广州TV将出现天坑!消失的方言后面必定是被弱势化的文化。”

很难说上述名人的言论有什么不妥。因为他们评论的可能是另外一个问题,粉丝对他们微博的转帖也可能不完整。在上述名人就“推普废粤”发言后,他们自身的影响力使得原本小众传播的信息迅速扩散到大众的视线内,并发酵起来。“推广”和“废除”两个被误读的概念随着由小众到大众的扩散,最终衍变成一场舆论事件。而这也是发生公众集会事件的重要原因。

鉴于上述教训,公众人物微博用户在微博信息传播中必须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至少需要养成查证信息的习惯,为避免粉丝误读、误转自己的观点做出最大的努力。

三、群体引诱

除了以上因素,调查问卷被“广州仔囡”误读及更多网友疯传还有如下心理原因:

首先,广州受香港强势文化输入的影响,对粤语有钟爱的传统。新闻媒体大量的粤语播报恰好反映广州本地人对粤语文化的守护心理。社会经济发展和市民多元化需要在更多公共场合讲普通话,有强势背景的粤语方言和普通话并存之时,常会受到方言使用者的心理选择。当误读信息迎合了这一可能心理时,立刻触动其保卫粤语的热情。

其次,对广州亚运赛事的电视媒体报道面临对外地人有效传播的压力,因此可能会增加普通话的使用量,而这种猜测激发了粤语使用者对此次调整方言播音时间的心理警惕。

上述因素恰好为的形成准备了心理条件,并为聚众的发起者、组织者积淀了投放“诱饵”的载体。当更多网友的情绪载体被误读所激发后,才有发生去某地非法集会针对“废除粤语”抗议事件的可能。 “广州仔囡”微博说:“啊!人神共愤啊!天理何在!在此呼吁各位街坊,尊重粤语、尊重多元文化的友好人士,到以下网址(省略/7vHA0)参与问卷调查!保护母语,保护多元文化,义不容辞!如果你还想下一代听到粤语、下一代广州人还有粤语版的广州电视台的话”。文字虽然不多,但是却完全呼应了部分人群的上述心理,并对聚集的民众起到了心理绑架作用。至于7月16日有人在互联网上发帖称“已经公安机关批准,有两万人在某地聚集”,则是通过用谣言欺骗公众,引诱他们参加“保卫粤语”的聚集。

互动即时传播的微博信息要引发舆情事件,往往因信息内容的片段性和信息接受的情境性制约而产生信息误读,需要名人进行内容发酵,需要引诱某一群体跟风参与――这就是微博引发舆论事件的三个要件。

(作者为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上一篇:中国新闻界首次派出代表出席国际新闻会议 下一篇:引述 说理 溶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