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儿童一生的聪慧与高尚奠基

时间:2022-10-15 08:05:43

为儿童一生的聪慧与高尚奠基

三年前至今,我们学校以课外阅读为突破口,走过了一段“数字化环境下阅读教学范式”的探索之路,希望能以此为起点,为儿童一生的聪慧与高尚奠基。

一、 探索“数字化环境下的课外阅读范式”

进入网络时代,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浏览器获取各种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各种交互式网站及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互动、交流、分享。于是,我们师生尝试运用“飞信”记录日记,用“微博”发表感想,用“数字故事”记录生活,着力构建“数字化阅读共同体”,探索具有年段特征的“数字化阅读范式”。

1. 低年级培养“课外阅读兴趣”,通过“飞信平台”进行家校互动式阅读。我们探索了两种“数字化环境下的课外阅读范式”。一是评选“故事大王”:老师将课上组织学生阅读的故事通过“飞信”群发给家长手机,家长听孩子讲故事,作出评价,将意见通过“飞信”反馈给老师。二是评点“童言童语”:老师精选小朋友阅读后写下的“童言童语”,通过“飞信”群发给家长手机,让家长读给孩子听,并将自己的“点评”回复给老师,由老师汇编成精美的“电子书”,放在专题网站上供大家阅读欣赏。

2. 中年级培养“课外阅读习惯”,通过“社交平台”进行师生、生生互动式阅读。我们探索了三种“数字化环境下的课外阅读范式”。一是学生到电脑房上“校园网”,阅读“电子书”。二是利用学生上网本建“班级微博群”,发表“微书评”。三是用苹果平板电脑下载阅读软件,阅读“网上童书”。

3. 高年级提升“自主阅读能力”,通过“数字图书馆”进行个性化阅读。我们探索的“数字化环境下的课外阅读范式”是学生在“书香江苏”建立自己的“网上个人小书房”,在阅读课或课余时间进去理理“小书架”,写写“小书评”,交交“小书友”,参加“小小读书会”……

二、 探索“数字化环境下课程整合新范式”

为了使高年段的“整合阅读教学”顺利实施,我们在低年级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在中年级进行“基于课前预习的一课时阅读教学”的研究,让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为中高年级的“课程整合”打下坚实基础。

“数字化环境下课程整合新范式”的探索,我们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单元阅读文本的整合。就是把单元内的一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整体性阅读教学。一般分成以下几个课时完成教学目标:第一课时,根据预习单,完成单元预习;第二课时,检查预习,初探主题;第三课时,围绕主题,感悟重点文本;第四课时,感受主题内涵,感悟语言魅力。

第二个阶段:单元学习目标的整合。即把单元听、说、读、写学习目标整合,展开整体性阅读教学。一种方式是把单元练习上的“口语交流”“习作指导”等训练项目和文本阅读进行整合,打通听、说、读、写的单元学习目标;或者把同一主题的课外阅读和文本阅读进行整合,打通课内外的文本阅读。

第三个阶段: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的整合。即所谓的“全息阅读”。当下学校的分科课程自成体系,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之间缺少横向的联结,我们尝试将国家的分科课程进行校本化、生活化的整合。这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是一种从观念到实践的巨大转变。我们想走出原来固守的学科属性,把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有机整合,使之成为学生架构“意义”的大语文学习。于是我们探索了“数字化环境下单元拓展阅读范式”的研究,这样的阅读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课堂上关注的不仅是学生阅读“量”的累积、“面”的扩展,而是注重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策略,提升认知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度”的延展。比如苏教版十二册第二单元《走进烽火岁月――单元拓展阅读》这节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至少在三个层面获得提升: 一是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明白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如何树立客观公正的历史观,这是思维方式的提升;二是在点评中让学生学会如何整理搜集到的材料,并形成个性化的观点,甚至用演示文稿、数字故事等可视化的形式与伙伴分享,这是学习能力和媒介素养的提升;三是引导学生综合阅读所得,尝试对教材进行批判性学习,甚至自己试着重组教材,体现了思维品质的提升。我们觉得,这样的阅读才是有价值的。

其次,课堂中整合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课外文学作品的阅读,而是打破了单一的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把语文学习引向更广阔的空间。比如上述这节课就拓展了同类主题的影视作品的欣赏,突破想象力的平面范畴,引导学生从电影主题的确立、精彩画面的赏析,甚至电影配乐等方面进行欣赏与评价,把学生带入立体的多媒体趣味世界,提升了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和综合艺术修养。我们认为,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意义的。

“整合”,不再是语文学科的改革,而是站在宏大课程改革的高度,对教育教学结构进行优化。坚信,课程改革的路在我们所有教育人的思考与实践中伸展,研究即带来收获,展望预示着希望。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一切的一切,都是为学生一生的聪慧与高尚奠基。期望,我们的学生无论来自哪里,将来走向何方,他们的生命之树,都能健旺地生长,都能拥有一颗丰盈博大的心灵。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周家巷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上一篇:基于学情分析的初中议论文教学研究 下一篇:高职学生诚信教育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