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时间:2022-10-15 07:56:54

浅析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借助搜索引擎、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优势,以网络融资、支付结算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快速发展,由此对商业银行的运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商业银行该如何迎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影响呢?本文具体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运作模式及特点,并对商业银行提供了相关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云计算 对策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支付结算

第三方支付:处于正规运作期,独立于银行和商户存在,主要为消费者和商户提供的支付结算业务,可分为移动支付、线下、上支付。典型代表有财付通、支付宝。

(二)网络融资

电商小贷:处于行业整合期,利用金融平台积累的企业交易数据,完成小额贷款需要的信用审核。典型代表有拍拍贷、人人贷。众筹融资:处于萌芽期,由项目发起人需求,向有贷款需求双方募集项目资金。典型代表有天使汇、点名时间网。P2P贷款:处于期望膨胀期,投资人通过拥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将资金通过中介贷给其他有借款需要的人。典型代表有阿里小贷。

(三)虚拟货币

虚拟货币:处于期望膨胀期,以提供多种拓展概念和选择为主,主要有以比特币为代表的非实体货币。典型代表有理财通、余额宝。

(四)渠道业务

金融网销:处于行业整合期,理财产品、券商、基金等网络销的金融产品。典型代表有比特币。

(五)其他

周边产业,处于萌芽期,法律援助服务、金融咨询、理财计算工具、金融搜索等。典型代表有财经道等等。

从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中可以看出,目前发展并不均衡,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非金融机构为中介提供货币资金转移服务等移动第三方支付发展日趋成熟。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是建立在客户-客户(C2C)模式基础之上的电子商务模式,作为中介,第三方支付有效的化解了客户-客户(C2C)的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据2013年数据显示,我国第三方支付交易总额较2012年增长46.8%,达53729.8亿元。

网络融资发展迅猛,同时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以互联网作为媒介,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背景下,网络融资得到了快速发展。网络融资满足了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目前,国内网络融资模式主要包括:基于自有电商融资模式、众筹融资和P2P平台。根据2013年数据显示,我国众筹融资平台已经达到21个,P2P网贷公司数量达523家,P2P网贷交易规模已攀升至897.1亿元。其中阿里小贷已向60万家企业发放贷款达1500亿元,“点名时间网”在上线不到两年时间里,就已经接到7000多个项目提案,而不良贷款率低于1%。

二、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一是具有“草根”特征。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业相比较于互联网金融具有“嫌贫爱富”的特点,商业银行针对VIP等重大客服,给予私人理财等绿色通道的便利,对信用等级较高的大型企业则提供较为优惠的利率;而针对小微企业贷款和普通民众理财服务,则设置额度门槛和较高的利率限制。相反,互联网金融一旦平台搭建完毕,具有边际成本递减的优势,并且产生规模效应。决定了互联网金融具有“草根”特征。

二是拥有大数据特征。顾名思义,大数据就是庞大、海量数据。大数据的战略意义在于互联网金融能够及时、迅速地对数据信息进行挖掘、发现其价值。互联网金融发挥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互联网金融拥有强大的数据储存能力。2011年“淘宝网”一周的数据存储量就达到350兆,而2013年,工商银行数据存储规模为300兆。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机构不仅仅能够获得大量交易轨迹、非结构化数据,具有较大的价值,还能获得结构化、交易结果数据,相比较于商业银行仅仅能够获得交易结果、结构化的数据。

三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是互联网金融所体现出来的最为明显的特征,一是针对不同客户推出个性化服务和产品,强调交互式营销,,强调客户体验,强调客户在享受服务过程中的切身体会。二是打破了传统银行服务中的跨地区、跨市场的服务限制,打破了营业时间、物理网点的束缚,实现了客户24小时不间断服务。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1)中间业务。自2010年互联网金融发展以来,借助其便捷支付、低交易成本的流程,交易规模每年保持着70%的增长,截止2013年末,第三方支付平台累计交易额均已达53729.8亿元。同时,在交易的同时,获得了大量的企业数据信息,有利于互联网金融针对特定顾客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不间断的提高服务产品的竞争力与品质。

(2)资金来源。互联网金融的巨大冲击下,商业银行受到存款利率、中枢抬升等多重因素的管制影响,面临着资金较大流出的压力。为了弥补活期存款流出造成的资金缺口,各个商业银行为吸引资金,纷纷推出各种理财计划和理财产品。相比较于“理财通”、“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等方便、快捷的优势,银行理财产品资金门槛较高、收益率相对不足、流动性较低。

(3)信贷资源。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信用等级较高的大型客户直接寻求互联网金融机构直接融资,商业银行不得不向中小客户信贷资源上转移,商业银行的“嫌贫爱富”的信贷模式将彻底发生改变。互联网金融借助信息处理优势,所获取的客户数据信息形成的风险评价体系与中小客户更加兼容。有效降低了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信贷效率,对银行信贷产生“挤压”。

四、商业银行的对策

面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影响,商业银行应从寻求突破创新,寻求跨业、同业合作,挖掘自身潜力这三个方面迎接挑战。

一是寻求突破创新。首先商业银行应借鉴组织架构模式,针对不同制度安排、监管待遇进行革新,如采用民生电商模式;其次要加快产品创新,如针对余额宝等支付领域的理财产品,可推出活期余额线上/线下购物、短信赎回、自动申购等独特业务。

二是要跨业、同业合作,首先,商业银行应弥补数据领域的不足,寻求跨业合作,利用系统和客户的先天优势,共享、建设一个联盟电子商务平台。

三是要挖掘自身优势。传统商业银行目前仍然占有市场中绝大多数客户资源。应围绕系统、业务和客户优势,充分建设“一站式”服务项目平台,挖掘自身潜力。利用品牌、资金优势,加强对互联网尚欠发达地区的服务覆盖;加强吸收计算机和金融复合背景的“高”、“尖”人才。

上一篇:利用四步法深化金融类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下一篇:财务管理流程相关细节性问题的解决思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