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

时间:2022-10-15 07:41:32

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

摘 要: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状况不仅影响自身发展,而且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目前我国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状况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比例偏低,部分同学对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执政产生怀疑等;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原则和具体途径。

关键词:社会转型;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政治信仰状况,不仅影响他们自身发展,而且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历史的重大转型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都发生了并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带来巨大的冲击与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使他们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

一、政治信仰概念界定

什么是信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是困扰并引起人们思索和探寻的问题,其答案也是各色不一。概括地说,在西方,信仰主要指。在东方,学者们普遍认为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动指南。

那么按照信仰的概念来看,政治信仰就是对某种政治学说和政治制度高度认同和尊崇,并自觉追求的态度。政治信仰是有不同层次的,从层次上来划分,有基础层次,表现为一种政治认同;有高级层次,表现为人对政治的终极追求。处于基础层面的,仅表现为对现存政治制度、路线方针的认同,并能力所能及的做出贡献;处于高级层面的,除了认同之外,能把所信仰的政治目标作为毕生的追求并能为此奋斗终生。政治信仰的内容方面,在我国现阶段主要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问题。信仰马克思主义、相信社会主义理想、信任共产党领导,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现而自觉奋斗,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内容。

二、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政治信仰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现状如何,我们从政治信仰内容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立国之本,那么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和认同程度如何呢?在教学中调查发现,没有上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班级,有八成多的同学不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也谈不上认同和信仰。在上过课的班级,有近八成的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从这一点可以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在共产主义社会问题上,多数同学认为“实现共产主义仅仅是一个设想,理论上可行,现实中根本实现不了”,“实现共产主义太渺茫了”。而且调查显示,因信仰马克思主义而入党的大学生的比例偏低,仅有18.4%。

(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在社会主义道路的合法性问题上,多数同学能够认识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在中国特色问题上,能认识到中国特色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成果,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但是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错误选择”,“我们现在搞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没有区别”。

(3)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面: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方面,大多数同学持认同态度,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和斗争当中确立起来的,符合广大人们的意愿。但也有少部分同学裸的说“”,认为西方的两党和多党制更优越。在对共产党领导的信任方面,绝大多数的同学都选择继续信任中国共产党对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而且一部分即便认为“”的同学也选择中国的现代化和大国崛起也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在政治参与度和政治热情方面:调查显示大学生们出现政治冷漠现象,虽然他们热心公益事业,但对党团活动主动性不强,敷衍和走过场现象较多;上网多喜欢关注新奇有趣的事件,对国际国内时事、政府决策动态缺乏了解。

(二)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状况在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不容置疑的是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首先从政治信仰的层次上来说,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多处于政治认同的基础层面,在现实中表现为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认同,但能自觉的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而奋斗的较少;在政治信仰的内容上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和认同程度偏低,部分同学对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执政产生怀疑,对政治疏离等。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社会方面:第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在全球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同时,又给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社会成员造成了信仰危机。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达也使他们的政治体制和政治价值观处于话语优势地位,青年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欠缺,很容易被其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选择失当和无法选择。

第二,国内经济政治环境中消极因素影响。当前我国经济、政治建设都取得了的巨大的成绩,人们生活各方面的条件也大大改善,但毫无疑问的是我们的社会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社会不公等。青年学生容易对这些问题过分夸张和以偏概全,从而导致对社会制度的不认同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再比如,市场经济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私自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容易使青年学生忽视理想信念等精神方面的追求,也给他们的道德修养带来负面的影响。

(2)教育方面:一是高校重视程度不够。不少高校尤其是私立院校和高职类院校对于政治信仰教育重视不足,政治信仰教育走过场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一点从师资力量、课时安排和经费划拨等都可体现。二是教师因素。一些教师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浅薄,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缺乏深刻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事业没有信心,在缺乏底气的情况下,他们在课堂上只能照本宣科、敷衍应付,讲起课来毫无激情,这样的政治课当然不受欢迎。更有甚者,有一些老师(思想政治课教师极少,主要是其他学科教师)他们本身就有“信仰危机”,平时喜欢关注社会上负面现象,在课堂上喜欢迎合学生的“兴趣点”,传播许多片面甚至错误的观点,严重地误导了学生。三是教育方法问题。传统的教育方法是灌输式的,多重视对学生思想问题的“防”和“堵”,而不能进行有效的“疏”和“导”。对学生困惑和疑问不能正确对待和疏导,在简单批判的同时把学生推到了价值观的对立面。

(3)大学生自身因素:青年学生往往有以下的思维特征:第一,理想化。他们感受敏锐、想象丰富,面对社会现实,常常带有挑剔的目光,牢骚胜过满意。所以大学生中有较多的“愤青”。如果引导不好,这种思维倾向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不利。第二,追求个性、异己。这种思维倾向比较容易滋生对于被批判的、不科学的、不合理的政治价值理念的同情乃至认同和尊崇,对共同政治信仰的排斥和对政治信仰教育的抵触。

三、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教育

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教育首先要坚持分层的原则。分层原则是指政治信仰教育要从大学生特点出发,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分层次进行教育。从调查可以看到,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有较大的差异。有些处于政治信仰的高级层次,有些处于政治信仰的基础层次,有些还属于信仰危机。我们要正视大学生存在的客观差异,坚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大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有差异的政治信仰教育。比如,对于普通同学我们只要求达到政治认同的层次就可以了,即能支持、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并能力所能及的为国家建设做贡献;对于要入党的同学,还必须要求信仰马克思主义,并能自觉地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对于有信仰危机的同学,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到青年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分阶段教育,帮助他们不断取得进步,实现全面发展。

我们所探讨的政治信仰的教育,其主要阵地是在高校,高校承担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高校教育者们必须根据当下外部社会环境特点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不断探索,建立一个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仰的科学体系。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具体途径如下:

(1)继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信仰教育主渠道的作用。简言之,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就是对大学生进行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其本质是使大学生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基础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这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和内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学好大学的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的基础。应该说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成效是显著的。大学应该继续发挥好思想政治课作为政治信仰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一是要继续改进教学方法,坚持联系社会实际、大学生实际,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教学实效。二是要对政治信仰教育当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不回避,讲深讲透。不管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问题,还是中国的政党制度问题,还是问题,都要敢于和学生去讨论。不要害怕学生有异样的声音,“理不辨不明,话不讲不清”,要通过充分的讨论和分析使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科学性真正得到彰显,真正对青年学生产生感召力。

(2)强化高校教师自身的政治信仰。高等学校“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其一言一行对大学生的学业、思想都有直接、深刻的影响。

第一,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教师自己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才能把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工作做好。学习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刻苦钻研革命导师的经典原著,对经典的学习是不断提高我们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第二,“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各高校应该加强对其他学科的教师的政治信仰教育。其他学科的教师对于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也很重要。教师由于其角色的特殊性,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刻和长远的,老师在课堂中流露出的世界观、价值观、政治立场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我们希望各门课教师的教育应该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大学生正确政治信仰的形成,而不是在思想政治课上形成的正确观点还没进入社会就被不断蚕食殆尽。

(3)努力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特定的文化环境对个体的思想道德、修养素质有较大的约束和影响作用。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和受教育的主要环境,高校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重要因素,从多方面进行信仰教育。一是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渗透政治信仰教育。校园丰富多彩的文化应该以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主导,同错误思潮和腐朽文化作斗争,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政治敏锐性。形式可以多样,比如征文比赛、演讲、辩论、研讨会、报告会、讲座、展览等,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二是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新阵地。要建设与学生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和学生交流心中的疑点、国内外的热点,引导学生正确判断事物;建设政治信仰主题教育网站。网站建设的关键是让学生能进来,能点击,否则浪费人力物力,没有任何意义。那么就要求网站内容联系学生实际、联系社会实际,对热点问题要把握及时、分析深刻,形式要生动活泼。

最后,我们知道,政治信仰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学校的信仰教育固然重要,但坚定的政治信仰更需要现实的支撑。为此,要继续提升我国的经济水平,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严惩腐败,打击社会丑恶现象,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稳定与和谐,逐步缩小政治理想与政治现实之间的差距,提升党和国家的凝聚力,这样才能为广大青年学生选择政治信仰提供可信服的现实依据。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140

作者简介:

齐霄阳(1976~),女,山东临沂人,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讲师,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余良才(1971~),男,江西余干人,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讲师,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注释: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07,10

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2012年)规划项目“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政治信仰分层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2KS25)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花蕾期冻害对中晚熟苹果座果率的影响 下一篇: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