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

时间:2022-10-15 07:35:35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 要: 现如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严重,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学生能否快速适应复杂变化的教学环境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课程改革中要进行思想和理念的改革,思想和理念的更新可以大大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师怎样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体育课堂中,这是每位体育教师需要迫切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问题 解决对策

随着时代的进步,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竞争的加剧,人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这种变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积极一面。但伴随离异家庭的增多,不良网络等媒体的影响,升学压力的增加,以及独生子女的问题等,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表现日益突出,以致影响到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在体育课中如何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的渗透教育,其意义显得尤其重要。

一、现今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1.胆怯心理。

有些学生胆子小,做事怕风险,遇事爱靠边。在体育课堂上,他们由于担心不能完成规定的动作而遭人耻笑,甚至怕出现伤害后果,顾虑太多,因此特别容易紧张,在运动过程中往往显得犹豫彷徨,结果出现失败的可能性反而加大了。又由于经常失败,上述心理状态就形成恶性循环,出现有的学生动作很漂亮,越做越漂亮,有的胆子小,不敢大胆练习,结果越做越差,甚至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

2.自卑心理。

每位学生无论在体能、技能、兴趣、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学生平时不怎么努力,只靠遗传因素占优势,体能和运动技能成绩达到优秀;而另一些学生由于“天分”较差,他们总是觉得什么动作都做不来,总是感到沮丧而畏缩,平时上体育课虽然十分努力,但最终还是可能不及格。这严重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降低对体育课的兴趣。

3.逆反心理。

大多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往往固执、任性、自负,爱逞强,喜欢坚持己见。例如我所授班级就有几位体育素质不错的男生,平常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所以经常不按要求完成课堂练习,这样很容易影响别的学生的情绪。

4.急躁心理。

性情急躁的学生,运动情绪相当不稳定,遇到有一定难度的项目,一时不能按照规范要求完成技术动作,或者竞技比赛失利,甚至只是遇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就会引起较大的情绪波动,表现出来就是坐立不安,搓手跺脚,随手摔打东西,甚至对同学的一两句不经意的话表现得尤其敏感,并为此大打出手。

除上述内容外,还有嫉妒心理、懒惰心理、依赖心理等,均需要通过心理疏导,消除学生心理障碍,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针对这些心理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心理疏导

1.不断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法。

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好问、好说,敢作敢为;许可学生讲错、做错或可以随时改变自己的讲法和做法;容忍学生否定教师一直认为是“对”的判断和观点;提倡学生“找茬”,允许学生同教师争辩;鼓励学生敢于否定所谓“权威”的定论,先让他们有勇气说,哪怕是只言片语,而阶段性目标只是要求他们敢说,以壮其胆魄;直至鼓励学生敢想,并从不同角度思考、发现新问题。在教法上设法点燃他们的运动热情。在教学中也可以设计一些既有趣味又能锻炼其运动素质,简单易行的动作程序,吸引他们积极参与,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经常感觉成功快乐,进而不知不觉地增强自信心。例如在投靶游戏教学中利用“坏人”做靶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力量及身高等方面的差异,选择不同距离的标志靶,随着技术的娴熟和进步,可适当调整自己的距离。使不同素质的学生均得到全面发展,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不断增强自信,满足学习欲望。

2.不断进行学生的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定

在体育课中,对学生的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不断进行评价,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学生的情意表现主要体现在心理健康方面,如能否战胜胆怯、自卑,充满自信地进行学习与练习;能否克服各种主客观的困难,挑战自我,进行长期不懈的练习与学习;能否善用体育活动各种手段来调控自己的情绪。学生的合作精神的评定主要体现在社会适应方面。也就是通过体育课学习之后,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养成对今后走上社会是有益的。主要表现为能否尊重老师和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能否表现出极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能否承担小组练习和学习中的责任,如在激烈的运动比赛中,能否为小组获胜尽自己所能;能否遵守规则,尊重裁判,不计较胜负,赞扬对手,认真分析失败原因,不埋怨别人;能否与他人很好地交换意见,不知不觉地克服心理障碍。教师如果在平时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不断给学生灌输这些健康理念,并把这些表现列为评定的主要内容,在学期末组织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并纳入体育课成绩中,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往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的健康心理方面提高自己。

3.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法。

对这些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切不可强制要求,否则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后就愈发地逆反。教师平时课外就要经常与他们交流思想,相互探讨,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再根据他们的运动特长和性格特点,因势利导,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例如在课堂分组学习时,有意识地将他们与运动水平较高的同学安排在一个组,让他们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知道强中更有强中手,克服自负逞强等缺点,逐渐融入班级集体中;或者将他们与体育弱一些的同学安排在一个组,并要求他们负责帮助那些同伴,让他们在当小教练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纠正,同时领悟体育绝不是单靠体能素质好就能“傻”练成功,不同人还要采用不同的科学方法练习才能提高成绩,由此逐步纠正其固执任性的性格。又如教师在教学模式上,一开始就参与到学生的游戏活动中,与学生一道做各种游戏,学生觉得活动十分有趣。教师时而参与学生的练习,时而为学生当裁判,气氛十分活跃。可见师生互动不仅是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学生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

4.尝试在体育教学手段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上一篇: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下一篇:初探体育游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