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服装专业教学中的定向培养

时间:2022-10-15 06:39:36

浅谈中职服装专业教学中的定向培养

摘要: 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的研究,结合企业人才发展的需要,借鉴和学习同行的先进经验,改革单一的教学模式,大胆进行了定向培养的尝试,努力探寻中职服装专业的出路与发展。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服装专业; 教学改革; 定向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2-0086-01

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服装专业虽然开设的课程也不少,但经过三年专业学习的学生毕业后大多都只能从事车工,就业档次低,跟没经过专业系统学习的其他员工在待遇和工作能力上没多少明显的区别。中职服装专业也在社会中留下了劳动时间长,技术含量低的印象,得不到家长和学生的青睐,学生人数也出现了逐年减少的趋势。对此,我们需要借鉴学习同行们的先进经验,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拟定出可在第4或第5学期开设定向专业培训实践课。学生按照自身特长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进行专门的学习,缩短与岗位需求间的差距。这种方式被称为“定向培养”。

定向培养也叫“订单式”培养,是指学校根据企业的人才岗位需求,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订培养方案,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考核,按照协议安排学生就业,并在师资、技术等办学条件方面给予支持,最后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互赢,它有着培养目标明确,岗位针对性强的优势,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让这种模式不流于形式,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定向培养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一、加强师资力量,构建新的教学体系

在统一完成必修的课程后,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及实际情况选修不同方向的学习内容,以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企业岗位的需求。我们把学生分为升学和就业两个方向:1.文化底子好的学生可以参加对口高考,进入高级院校深造;2.这里所说的定向培养主要是针对就业方面而言的,也就是根据学生的的特长帮助其规划职业方向:有经营管理善于沟通等方面潜质的学生可以帮助他向企业管理或跟单员方向发展;对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向打板师排料师等技术型人才方向培养。总之就是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能够找准位置,学以致用,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二、确定培养目标,拟定培养计划

根据企业需求,我们首先尝试的岗位有服装跟单员、服装制版师、服装质检员、裁床排版师、后道大烫,网络美工师。这几个岗位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根据所选定的岗位要求,校企双方还需共同商讨制定培养计划,以确保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三、校企联合,保证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

(一)选拔学生。众所周知,中职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我们不能因为学生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弱就放弃对他们的培养,而应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给予指引,帮助他们找到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

(二)组织教学。三年制的学生,学校主要承担学生前两年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让学生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最后一年,按照计划要求,校企双方共同拟定课程和教学内容让学生选修,培养具备指定岗位所需的专一能力。我们根据岗位要求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服装制版师,裁床排版师可以采用“工学交替”的方式,在校内和企业交替完成定向培养的教学。而服装质检员、跟单员,则可以采用顶岗工作的方式,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学习过硬的职业技能。而服装网络美工甚至还可以跨专业学习图片PS处理等岗位基本技能。也就是校企双方要竭尽一切教学资源,为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第三学年年的教学设置如表1所示。

(三)人才质量评估。企业参与人才质量的评估。采用面试、笔试、实操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德能勤绩。学生需通过学校的各项考试,取得学校的毕业证,又必须通过合作企业的各种考核,并取得相关岗位的职业资格证,只有全面考核合格的学生,才于录用。培训时,本着机会均等的原则,考核时本着择优录用的原则,把握好这两个原则,既实现了因材施教,人人都能成才的教学宗旨,又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变消极迷茫为积极主动,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四、对定向培养教学的实践效果进行跟踪分析

为了总结经验,我们走访了合作企业,对参与定向培养的毕业生进行了质量跟踪分析,合作企业对我校服装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较以往高,普遍认为通过定向培养录用的学生的岗位技能、创新应变能力、适应能力都较高,工作的责任心、团结协作意识、企业主人公意识都较强,是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

通过定向培养教学模式的实践,学生的就业档次得到了很大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身的定位,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比如某女学生,在校时专业技能并不算好,她对前途感到迷茫,学习积极性不高,但她具有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我们帮她进行了规划,让她参加了跟单员的培训,发挥了她的特长,现在她成了企业的技术骨干。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总之就是只有改革,只有进行大胆尝试,才能实现我们因材施教,人人都能成才的教学宗旨,服装专业也才有更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刘晓欢,郭沙,彭振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及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4,(25).

[2] 王劲松,谭立平.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探索——以广西工学院服装专业为例[J].消费导刊,2007,(10).

[3] 季小兵.中等职校服装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成功教育,2010,(10).

上一篇:议马铃薯需肥特性及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下一篇:浅谈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策略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