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培养

时间:2022-10-15 05:57:06

中学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培养

摘要: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阐述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概念、意义及实施方法等。

关键词:中学体育;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习惯

一、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意义

目前大多数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不够全面,不够重视。甚至有的学校不开设体育课,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随便玩玩。因而他们对体育的认识还是非常浅薄的,大多数学生没有形成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义务教育体育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把培养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我国著名教一育家叶一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习惯是逐渐养成是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外在监督。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人们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从事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则是在动机确定的基础上,依靠内驱力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定时、定量、科学地进行。所以,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是当前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首先保证健康,然后才能搞好学习和工作。增强中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其体育能力,培养其体育锻炼习惯,进而增强其体质,提高其健康水平,是摆在广大中学体育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二、培养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途径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1.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大多数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口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一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厂仁进行身体锻炼。

4.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

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问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好象出于本能,受益于终身。

5.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

学生是良好锻炼习惯培养过程得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一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因此,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总之,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促进学生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因此,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会合理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通过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也有助于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第四中学342500)

上一篇:在儿科中超范围用药问题的思考与分析 下一篇:浅谈阅读期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