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2-10-15 05:31:13

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 要: 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的探究性教学真正体现了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助于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探究性教学以问题为中心,要求学生始终围绕问题进行探究。在实施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受传统理念的束缚,问题意识淡薄,缺乏应有的课堂意识,使学生主体性不突出、主动性不强,教学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在探究性教学中多方面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探究性教学更科学、民主。

关键词: 探究性教学 问题意识 课堂意识

一、理论背景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过于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繁、难、偏、旧;教学方式以模仿加记忆为主等。传统课程体系下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怀疑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尊重和发展,探究精神被扼杀,实践能力也得不到培养。探究性教学是以其独特的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探究,并获取和应用知识的教学活动,弥补了我国基础教育的缺点,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力。探究性教学以活动为载体、问题为中心,一般包括产生问题意识、形成假说、整合资料、得出结论、验证结论、反思几个阶段。在探究性教学中,有利于开展“对话与交流式教学”、“情景教学”、“问题教学”、“整合式教学”等活动。

二、问题的提出

探究性教学是由一串问题组成的,教学中每个问题都将成为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关键点。探究性教学过程中,通常由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积极思考,然后提出问题进行探究;低年级教师进行探究性教学则按教学设计预设性地提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由于学生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在用原有的知识和错误观念不能解释眼前现象时,问题自然会呈现出来。教师预设性地提出的问题大都是发现型问题,答案大多是已知的,这是一种情景创造的再创,从人类认识角度看,未提供新见解,但从学生认识的个性看,却是独立的发现、是探索,这种意识和思维发展下去,就是真正的创造和发现。在这两个过程不断强化下,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主动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中发现,农村中小学生深受传统教育影响,表现为在课堂上思维被动、迷信教师的权威。探究性教学中学生不能发问,过分依赖老师,由此出现教师“苦心经营”、学生“不解风情”或走形式主义等局面。而今人类已进入学习社会,现有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将转变为持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现代认识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自己建构知识。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探究性教学正是如此,它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探究中,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通常,问题意识表现为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和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为使探究性学习不流于形式,让学生不陷入形式主义的假性学习中,应在探究性教学中营造探究的气氛。这一切就要从探究性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抓起,让学生积极大胆地乐于发问,引导学生提出一个真问题。因为一个真问题的提出就是一次研究的开始,是实施探究性教学的保证。

三、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探究性教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心情舒畅,思维才会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感想、敢说、敢于质疑问题,勇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探究性教学要消除教师的权威效应,只有这样,学生才不怕自己的见解被老师否定,勇于抢答,争在老师前面下结论。另外,探究性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学生一起平等交流,对表现好的同学适当给予鼓励,教师的期望、信任和鼓励,可以转化为学生发问的动力。

2.善待学生的每一个问题。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提问是学生个体获取知识的心理能动状态的外部表现。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利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集思广益,提出的问题可谓“五花八门”。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都代表学生的渴望和心声,有时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就以自己预设的问题一带而过或根本不理,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形无实,这样做只能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在探究性教学中质疑后的释疑也很关键,要对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有效调控,使问题呈现得更为科学。通过引导,学生走出幼稚,培养较强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3.质疑要科学,语言要艺术。

探究性教学中预设的问题要根据内容,结合学生现状合理地设计,学生普遍有好奇、好动、好胜、好群的心理,教师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呈现的问题还要体现一定的语言艺术,开头一问要有激励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探究课堂应是生动、热烈的,应该在平等的环境下进行。学生从探究中找到乐趣,有一定的成就感,就会主动质疑、探究。

4.加强基础知识训练和说、做、想能力训练。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概念上的理解,这样探究性教学才不会流于形式。在具体探究活动中,使学生多说、多做、多想,削弱学生的思维定势和对权威的服从。在探究活动中要以合作、交流、调查等形式实现,使每个小组及组内每个成员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总之,问题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应积极培养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应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加强学生指导和学习策略训练,培养问题意识,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在课改初期开展探究性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从教学的点点滴滴中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探究性教学的意义。

上一篇:高校食品安全学生监督员队伍建设研究 下一篇:创设自主课堂,让课堂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