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创新教学

时间:2022-10-15 06:26:51

浅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创新教学

摘 要: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为总目标,是实施小学德育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从小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关键词: 农村小学 《品德与社会》 创新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为总目标,是实施小学德育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从小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学研究活动少,流于形式,脱离现实,教学评价不科学,应试教育氛围浓等问题,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要提高认识,结合实际,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进行创新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教学质量,本文就此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创新教学。

一、深入教材,实施创新教学

教材是教学的素材,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材料,而不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老师在教学中要大胆抓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需要、道德困惑、思想难题及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添、改,充实教材,开放教材资源,科学地整合教学内容与资源,使教学内容与资源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教材资源,而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不仅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凭借的话题、范例。学习教科书不是目的,而要调动学生进行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促进学生交际。及时把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都吸收到课程内容中,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换言之,老师在实施课程的同时还担任着课程开发者的角色。教师将思想品德、自然、社会、生活、劳动等课程的内容有机整合起来,成为一门综合学科。采用信息技术、大量音像资料,不仅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广阔的学习背景,更让学生置身宽松、优美的学习环境之中,使学习充满美感。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根据这一课程理念,教师要积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构建小组合作、同伴互助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尊重学生的活动体念,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生交流的活动平台。

二、走出教材,实施创新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广泛接触和了解社会。这些实践活动包括观察、体验、调查、访问、游戏等。

偏远山区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很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就要改变过去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导儿童从小懂得热爱生命,获得快乐生活的情感和意识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随着农村小学生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许多要求都要在无痕的课堂教育教学中渗透。杜威认为,知识与活动不可分离,知行统一,欲知必行。他还提出“做中学”的理念,就是主张通过儿童充分自主的活动丰富经验,通过实践经验促进发展,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让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法真正运用于《品德与生活》课堂,走进学生的心里。

如果教学真正植根于真实的社会生活,真正走进学生特殊的生活世界,教学实例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最熟悉的、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呈现问题,引导学生用独有的心理、眼光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他们以自己认可的方式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活的感受,那么,“我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就为孩子选择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种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必将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必将引发他们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三、落实教材,实施评价创新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很少引起重视,上级部门对其教育效果的评价考核只是轻描淡写,因此,学校对本课程的评价不管是评级内容还是评价方式都只是形式。这些现象导致《品德与社会》课常常被语文课、数学课挤占,而三至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到了考试时,学生就只能死记硬背,应试教育氛围浓。

四、延伸课堂,实施服务创新

在具体教学中,《品德与社会》课要实现“从生活中来”,即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引领学生自主建构良好品德,使课程服务于他们的生活。同时,又要实现“再回到生活中去”,即让学生通过学习增长实践能力,特别在实践生活中运用品德、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只有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让道德教育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扣儿童真实生活中的道德冲突,引导他们探究、解决,有效提升他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总而言之,我们在组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时,应从农村小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的与人交往的经验出发,深入教材,实施创新教学;走出教材,实施创新教学;落实教材,实施评价创新,延伸课堂,实施服务创新,从而真正达到《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的目的,更好地提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教学质量。

上一篇:高中历史“异步”教学法研究 下一篇: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