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中医药术语英文规范的系统性原则

时间:2022-10-15 05:00:56

例析中医药术语英文规范的系统性原则

摘 要:运用实例,从层级关系、属种关系、语义关系、结构关联关系等角度,阐释中医药术语英文规范的系统性原则。在英文规范中,不仅单个译名在词义上与源语要尽可能保持对等,而且译名体系与原文体系也要尽量保持同一性。译者既要照顾到单个译名在一组译名中呈现的细微差别,还要维护不同译名组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中医药,术语,英文规范,系统性原则

中图分类号:N04;H059;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6-0026-04

On Systematic Principle of English TermStandards for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LIU Lili ZHU Jianping GAO Xinyan

Abstract: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principle of systematic for English term standards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in the perspectives of linguistic hierarchy, semantic and structural relations. Not only a translated term should be equivalent to its original semantically in its own light, the term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should be consistent with those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s well. Translator therefore have to take care of the subtle discrepancy of a single translated term as in its own group and the interrelationship of different translated terms as in their respective groups.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terminology, English standard, systematic principles

中医药术语英文规范研究肇始于中国针灸学者于1958年发起的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化工作,迄今已逾半个世纪,进入21世纪后,逐渐拓展至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的规范化研究。随着中医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医药术语英文规范日渐成为最活跃的、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相关的原则与方法等理论研究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研究者们,针对中医药术语英文规范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与探讨,先后制定出对应性、系统性、简洁性、同一性、回译性、民族性、约定俗成等原则。本文拟针对其中的系统性原则,运用实例进行阐释。

一 中医药术语英文规范的系统性原则

术语具有系统性。所谓系统性是指“同一概念体系的名称,应体现出逻辑相关性”[1]。单个术语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其所属专业体系中的一分子,并与这一专业体系中的其他术语存在某种形式的关联。术语的系统性决定了其译名亦成系统。这就要求不仅单个译名在词义上与原文尽可能保持对等,而且译名体系与原文体系也尽可能保持同一性。中医药术语对外翻译亦不出此例。其术语英译不应就单个术语孤立地进行,而应从中医药术语译名体系着眼,兼顾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源语上下义词之间的属种关系,同一层级术语的同义、近义、反义关系以及语义关联关系、结构关联关系等传达到译入语当中。

二 术语及术语成分的体系关系

1. 同一层级关系

(1)同义关系

双式术语又称同义术语,是指对应同一客体、表示同一概念且意义等同的两个绝对同义术语。俄罗斯术语学派把术语中的同义关系称为术语的双式现象,并因其违背了术语的单义性原则,而视之为术语的“缺陷”[2]。双式现象也存在于中医药术语当中。在英文规范里,双式术语因具有同义关系而被赋予了相同的译名,称为“同义同名”。“脾胃虚弱”与“脾虚胃弱”,“气滞血瘀”与“气血瘀滞”,均属此例。在中文规范过程中,“脾虚胃弱”与“脾胃虚弱”逐渐统一为“脾胃虚弱”,“气滞血瘀”与“气血瘀滞”也逐渐统一为“气滞血瘀”。对于此类处于过渡阶段的双式术语,英文规范中采用同一译名以避免混乱,即“脾胃虚弱”和“脾虚胃弱”同译为spleenstomach weakness,“气滞血瘀”和“气血瘀滞”同译为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中医药词组术语中,一些不同成分在一定的上下文语境中也可具有相同的含义。所谓成分即词组术语中的组成单位——词[2],如“亏”与“不足”即为意义相同的术语成分。两者一为单字,一为双字,前者可与另一单字结合,构成双成分术语,后者可与双字结合,形成四字结构,应用起来方便灵活。因此,两词虽然意义相同,却能并存至今。在英文规范中,两成分因属同义关系而被赋予了相同的译名,如“津亏”为fluid insufficiency,“髓海不足”为marrow sea insufficiency。不过“同义同名”规则中也存在特例。如“亢”与“旺”虽为同义,但两者搭配习惯不同。“旺”与“火”搭配构成“火旺”时,以fire effulgence译出,与“肝”搭配构成“肝旺”时,则以liver hyperactivity译出;而“亢”无论与“上”搭配或与“阳”搭配,均译为hyperactivity,亦即“肝阳上亢”liver yang hyperactivity,“阴虚阳亢”yin deficiency and yang hyperactivity。

(2)近义关系

语言学对“相对反义词”现象予以了描述,但时至今日尚未有“相对近义词”这一概念。如果将一组意义相近的形容词,按其所描述某一属性的轻重程度进行切分,可以在相对位置较远的两个项之间加入居间项。近义术语英译时应从整体着眼,所选译名须根据源语中各词含义的轻重程度渐次递增,把源语在程度上的差别用合适的译入语表达出来。如从“虚”到“衰”等表示“不及”含义的近义术语中,有“虚”“弱”“不足”(或“亏”)“亏损”“虚损”“衰”等居间项。至于“脱”甚至“亡”,则在程度上更为严重。英文规范中即以deficiency(虚)、weakness(弱)、insufficiency(不足)、depletion(亏损)、debility(虚损)、decline(衰)、collapse(脱)、exhaustion(亡)等译名来表示,将程度上渐次递增的特点表现出来。又如表示“太过”含义的近义术语中,有“实”“盛”“旺”(或“亢”)等,其规范译名则可选用excess、excessiveness、hyperactivity或effulgence等词。表示“太过”含义的术语在数量上少于表示“不及”含义的术语,因此在“衰”与“亢”这一对相对反义词之间,我们无法均匀地划分区间并加入相应的居间项。关于“不及”症状的描述远多于“太过”症状的描述,或许是自古世人多虚证这一客观现象在语言词汇上的反映。术语强调单义性,因此近义术语之间也需要区别翻译。源语中的近义词可采用译入语中的近义词对译,这样既能传达源语之间的近义关系,维护了一组词群的系统性,又能照顾到每一个词在含义上的细微差别。如“侵”“袭”与“攻”三个近义成分可分别译为invade、assault与attack;又如“阻”“闭”“客”“困”“凝”“滞”“壅”,可分别译为obstruct、block、lodge、retain、congeal(或coagulate,视其搭配而定)、stagnate、congest。

(3)相对反义关系

相对反义词又称极性反义词,是反义词的一种。它以形容词的正反意义为基础,可在形容词和它的反义词之间按程度进行切分,然后于两个项之间加入其他项,称为居间项。在翻译相对反义词及其居间项时,译者不仅要考虑含义的对等性,还要从译名的系统性着眼,斟酌源语言与译入语在文体色彩、搭配习惯及使用频率上是否对应。例如,在描述中药药性“四气”的术语中,“寒”与“热”之间有“温”与“凉”两个居间项。英文规范用语即以cold、hot、warm、cool property分别与“寒、热、温、凉”进行对应。有译者喜以chilly译“寒”。chilly虽与cold含义近似,但无论在文体色彩、使用频率及与其他三词的搭配习惯上,cold都比chilly更合适。因此从系统性的视角来看,cold比chilly更适合对译“四气”中的“寒”。又如在针刺补泻中的“补法”“泻法”及“平补平泻”这组词中,“补法”与“泻法”为相对反义词,“平补平泻”是其居间项。“补法”与“泻法”的译名分别为reinforcing method和reducing method。“平补平泻”近年来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译法:even reinforcingreducing method、evenmovement method及even twisting。作为独立的译名,三者翻译角度有所不同,各有侧重,都能正确地表达“平补平泻”的内涵。但如果从译名的系统性角度审视,even reinforcingreducing method能较为充分地体现“平补平泻”与“补法”及“泻法”在术语语义及结构上的体系关系;相比之下,evenmovement method与even twisting则有与reinforcing method及reducing method脱节之嫌。因此,even reinforcingreducing method更加规范。

2. 上下义属种关系

上下义关系体现的是泛指与特指之间的层级关系。上义词表示属概念,下义词表示种概念。下义词在意义、性质、特征、类别等方面隶属于另一个表示较大范畴的词(亦即上义词)。在中医药术语英文规范中,译者可以从系统性的角度,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传达上下义关系。

(1)保留上下义词的共有部分。如“气”是上义词,译为“qi”,它的下义词“营气”“卫气”“中气”等可分别译为nutrient qi、defensive qi及middle qi。通过保留上下义词的共有部分qi,来表明两组词之间的上下义关系;又如“六淫”是上义词,译为six pathogenic factors,它的下义词包括“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等,分别译为wind pathogen、cold pathogen、summerheat pathogen、dampness pathogen、dryness pathogen、fire pathogen。译名以保留pathogen与pathogenic的共有词根patho的形式,来表明两组词之间的上下义关系。

(2)使一组下义词译名尽量整齐。如卫气营血辨证中的“卫分”“气分”“营分”“血分”为同一层级的名词,可分别译为defense phase、qi phase、nutrient phase、blood phase。四个译名不仅都以phase译“分”,且“卫”“气”“营”“血”的译词都采用了名词形式。工整的格式更容易让读者感受到,它们是一组紧密关联的词群,而不是关系松散的几个术语。

3. 语义关联关系

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翻译中,同一成分有时需要以不同的词性出现,以适应不同的上下文语境。这时,同根词为译者提供了一组可供选择的词群。所谓同根词,顾名思义,是指词根相同的词,具有词根相同、意义相近的特点。一个术语成分可根据上下文语境的需要,采用不同词性的同根词灵活翻译。如“阻”在“阻络”obstructing collaterals中采用了动词形式obstruct,而在“瘀血阻滞”static blood obstruction and stagnation中,则以它的同根名词形式obstruction出现;又如“旺”在“阴虚火旺”yin deficiency and fire effulgence及“肝郁火旺”liver stagnation and fire effulgence中采用了名词形式effulgence,而在“肝经火旺”effulgent fire in liver channel中,则以它的同根形容词形式effulgent出现。

总之,一个术语成分即便不能使用某一固定译名,也应尽量在该译名不同词性的同根词中选择译词。这样,译者便可借助不同译词共有的词根,来表明某一源语言与数个不同译词在语义上的关联关系,从而有效地保证译名的系统性。

4. 结构对应关系

中医药术语的一些结构特点与英文遣词造句习惯不具有可通约性。勉强加以保留,会使译文丧失可读性。因此,译者时常需要放弃源语言的结构,而据译入语习惯重置语序,这在译界早已司空见惯。但如果从译名的系统性着眼,译者则可采取适当措施,对“舍此就彼”现象给予一定的补偿。具体方法如下:

(1)对于结构相同的术语,采用同一结构译出。如“脾不统血”“脾失统摄”“脾失健运”三者同为主谓结构,且均为某脏功能失职,故可采用“脏+ failing to + 执行功能”结构译出,即spleen failing to control blood、spleen failing to control and manage、spleen failing to transport。又如“肝肾两虚”“气血两虚”“气阴两虚”均为“病位+两虚”,可统一以“dual + 病位+deficiency”结构译出,即dual liverkidney deficiency、dual qiblood deficiency及dual qiyin deficiency。

(2)对于结构相似的术语,采用相似的结构译出。如“脾胃湿热”“胃经风热”“肺经风热”“肝胆湿热”均为“病位+病邪”,可采用“病邪+ in 病位”的结构译出,即dampnessheat in spleen and stomach、windheat in stomach channel、windheat in lung channel、dampnessheat in liver and gallbladder。“三焦热盛”与“肺胃热盛”同为“病位+病邪+程度”,与前一词组术语相似,略加改动后以“病邪+程度+ in 病位”结构译出,即heat excessiveness in sanjiao与heat excessiveness in lung and stomach。又“肺经蕴热”“肺经伏热”及“胆腑郁热”为“病位+状态+病邪”,与前两例相似,改动后以“病邪+状态+ in 病位”结构译出,即heat amassment in lung channel、heat stagnation in gallbladderfu、latent heat in lung channel。

(3)对于结构上存在对应关系的术语,采用对应的结构将其译出。如“上泛”“上攻”“上逆”“上炎”等与“下注”在格式上相互对应。前一组词遵照“对于结构相同的术语,采用同一结构译出”的规则,以“… upward”结构译出,即“flooding upward”“attacking upward”“counterflowing upward”“flaring upward”,则后者不妨采用“… downward”格式,把源语言结构上的对应关系表现出来,译为diffusing downward。

总之,译者从系统性着眼,采取适当的补偿手段,既要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又要尽量使译名保持与源语言在结构上的相似性、同一性与对应性。

三 结语

术语是学科传播的主要载体。要想把原汁原味的中医药学呈现到英语世界,尽量避免跨语言、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学科信息产生损失,需要借助规范化的英文术语。对于近义或相对反义的术语或术语成分,所选译名需根据源语言中各词含义的轻重程度渐次递增,把源语言在语义上的细微差别用合适的译入语表达出来。对于双式术语,英文规范中采用同一译名以避免混乱。对于因上下文语境而产生的词性变化,译者可借助同根词来表明某一源语言与数个不同译词在语义上的关联关系。对于因英汉语言结构的不可通约性而造成的语序重置,译者可以使用一种体例,并使之与源语言术语群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这样便可以把一组术语群在结构上具有的共同特征,间接地呈现给译文读者,形成翻译的动态对等。

参 考 文 献

[1]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M]. 2010.

[2]吴丽坤. 俄罗斯术语学探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上一篇:浅谈GPS技术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 下一篇:水库管理信息化的相关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