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米沙坦对慢性充血性心衰疗效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10-15 04:04:33

替米沙坦对慢性充血性心衰疗效的临床研究

摘 要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治疗前后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心功能的变化,研究替米沙坦对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82例慢性心衰患者在应用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洋地黄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A组(n=42,给予替米沙坦+倍他乐克)和B组(n=40,给予倍他乐克)。结果:两组治疗后1年,NYHA分级较前均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 替米沙坦 倍他乐克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5.021

资料与方法

选择近年本院门诊或住院患者82例。慢性CHF诊断按美国心脏病协会(AHA)标准,心功能按NYHA标准分级。慢性CHF患者在应用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及洋地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A组(n=42)和B组(n=40)。A组给予替米沙坦40mg每日2次+倍他乐克12.5~25mg每日2次;B组给予倍他乐克12.5~25mg,每日2次口服。两组年龄、性别、心衰病因、心功能分级等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并排除妊娠,哺乳期妇女或未采取有效避孕措施、有怀孕可能的妇女;产后心肌病者。肺疾病引起右心衰者及心衰迅速恶化者。3个月内有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手术、经皮冠脉内成形术者,或发生过脑血管意外者。进行过或拟进行心脏移植者,有可能进行干预的冠脉疾病病人及不稳定心绞痛者。过去3个月内出现过持续性室速伴室颤而未进行治疗者。有血液动力学改变的严重心脏瓣膜病或肥厚性心肌病者。有临床上重要的肾脏(血肌酐>2.5mg/dl),肝脏及血液疾病者。有使用ARB禁忌证者。

治疗方法:A组给予常规纠正心功能不全(利尿/强心/扩血管)治疗的基础上,A组予替米沙坦40mg每日2次+倍他乐克12.5~25mg每日2次;B组予倍他乐克12.5~25mg,每日2次口服。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详细询问病情并做体格检查,记录心功能分级,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肝肾功能。根据患者的血压和耐受程度适当调整药物的剂量,然后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心功能和心室重构指标。

超声心动图与疗效观察:用ACUSON ANTARES超声仪,探头频率2.5MHz。患者取左侧卧位,分别显示心尖四腔心切面与心尖左室长轴切面,分别测量LVESD,LVEDD,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厚度(IVSD和LVPWD)。根据Devereux校正公式计算左室重量指标(LVMi)EF。超声检查质量满意。观察两组心衰控制的疗效。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测量指标以X±S表示,药物治疗前后和两组间显著性测定采用t检验。

结 果

随访及用药情况:两组均完成1年的治疗和随访,A组替米沙坦的用量均为40mg,每日2次。A组中有3例出现轻微肠道反应,未处理;1例出现无症状性低血压,减量至40mg,每日1次,症状消失;2例出现躯干部皮疹,予抗过敏治疗症状消失。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4.3%。B组有1例出现无症状性低血压;6例出现头晕、乏力。不良反应发生率35%。两组均无高血钾及肝肾功能受损。

两组心功能的变化:A、B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见表1。

左室收缩功能和心脏结构的变化:A组与B组治疗1年后,EF、LVESD、LVEDD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同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讨 论

目前认为,阻断神经内分泌激活,阻断心肌重构是心衰治疗的关键。现代医学研究证实,ARB部分阻断神经内分泌的激活,对心衰患者产生有益的血液动力学效应。替米沙坦是一种强效和特异的非肽类ARB,,作用于RAS的末端的受体水平,与受体部位结合而阻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它也是选择AT1受体拮抗剂,对AT1受体的亲和力比对AT2受体强2万倍,所以能极大限度的阻断RAS。替米沙坦抗心室重构的主要机制表现在以下方面[1]:竞争性地与AT1受体结合,全面阻断AngⅡ的生物学效应;AT1受体被阻断后有更多游离的AngⅡ去激活AT2受体,发挥与AT1受体相反的生物学效应;增多的AngⅡ在对肾素分泌期负反馈作用导致肾素分泌减少。所以它能有效阻断AT1 介导的AngⅡ活性,抑制AngⅡ产生的血管收缩、水钠潴留、促发交感活性增加等作用,抑制心室重构。

本研究结果说明替米沙坦能有效抑制AngⅡ的血管收缩反应,降低左室舒张末压力,减少左室舒张末容积,减弱心脏前后负荷,提高心室收缩功能。本研究也显示替米沙坦组治疗1年后能明显抑制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的增大,抑制左室重构。

本研究用倍他乐克作对照组,因为目前倍他乐克已成为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的基本用药[2]。β受体可减弱儿茶酚胺对心肌的毒性作用,使β受体上调,增加心肌收缩反应性,改善舒张功能;减少心肌细胞Ca2+内流,减少心肌耗氧量;防止、减缓和逆转肾上腺素能介导的心室重构好内源性心肌细胞收缩功能的异常[3]。本研究表明倍他乐克治疗1年后,EF、LVESD、LVEDD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证实替米沙坦和倍他乐克均有抑制左室重构的效应。

参考文献

1 李贵华,夏三庆,王雷.缬沙坦在冠心病中的应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中国医药导刊,2004,6(6):433-437.

2 戴国柱.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1:641-645.

3 王吉耀,廖二元,胡品津.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0-201.

上一篇:舍曲林治疗精神分裂症认知损害的研究 下一篇: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加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