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未成年人职业教育私人决策分析

时间:2022-10-15 03:33:07

流浪未成年人职业教育私人决策分析

流浪未成年人是指18岁以下的、离开家人或监护人在外游荡超过24小时且无可靠生存保障并最终陷入困境的人。流浪未成年人问题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现象,目前,各国政府普遍重视流浪未成年人的教育需求,都在探索流浪未成年人的职业教育救助模式。

一、流浪未成年人职业教育救助的困境

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把救助管理设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列为“十一五”期间公共服务的重点工程。2006年7月24日,民政部依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专门印发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政府部门有责任“对年满16周岁有就业能力并登记失业的流浪未成年人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补贴,为流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创造条件。”然而,流浪未成年人愿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学生不愿学,教师绝对教不好;流浪未成年人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社会工作人员无论怎么努力,都可能事倍功半。根据2005年“北京市流浪儿童救助管理研究”课题的调查,相当多的滞留在救助中心的儿童缺乏学习愿望,在接受该课题组个案调查的孩子中,有36%表示“不愿意”继续上学。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清楚。本文将从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角度来分析这些问题。

二、流浪未成年人职业教育私人决策分析的理论基础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建立在“理性的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在古典经济理论中,经济人掌握完善的信息并具备完备的知识,能够作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最优选择。后来,美国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说”和因此而引申出来的“寻求满意的人”的假设。这里所说的有限理性是指受到较多限制的理性,西蒙认为人的理性受到三种限制,一是每一备选方案所导致的后果的不确定性,二是不完全了解备选方案,三是必要计算无法进行的复杂性。因此,最优化决策变为满意化决策,与此对应,“追求最优的人”变为“寻求满意的人”。由此假设可推出,尽管不同的人力资本投资主体投资的重点不同,但其决策模式却基本一致,即都是依据对投资的预期收益与预期投资成本进行比较作出是否进行投资的决定。流浪未成年人同样是“寻求满意的”“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在面临是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救助还是继续流浪的选择时,在诸多要考虑的影响因素中,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济因素,即流浪生活和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救助两种生活方式的各种形式的成本与收益的比较。

三、流浪未成年人职业教育的私人成本和收益

教育投资的私人成本是指个人为自身接受教育所付出的成本。流浪未成年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救助的私人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心理成本三大类。流浪未成年人个人支付的职业技术教育直接成本包括学费、书籍费以及超出不上学时的那部分生活费用,如果流浪未成年人职业技术教育是由社会或政府全额救助,那么直接成本可能为零;如果流浪未成年人职业技术教育是由社会或政府部分支助,那么直接成本大于零。流浪未成年人个人支付的职业技术教育间接成本或者说机会成本,包括其由于接受职业技术教育而放弃的流浪生活的一切收益。流浪生活对于流浪人员来说是有收益的,一是经济收益,一些流浪未成年人的原居住地非常贫困,家庭收入极低,因此其流动的机会成本趋向于零,而在流浪地,流浪未成年人多多少少能够得到比在家乡更高的收入;二是心理收益,流浪生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有苦,但也有乐,具有符合人的本性的一面,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过的本就是一种流浪生活,在人们的意识深处极可能还潜藏着流浪习性,吉普赛人和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常常成为文学、艺术所热情歌颂的对象正说明这一点;流浪未成年人个人支付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心理成本,包括(1)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期间学习时的苦恼;(2)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期间非流浪生活的单调乏味;(3)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期间对未来不可确定性的风险焦虑。

教育投资的个人效益就是预期接受教育以后获得更高的收入,但将来才可能获得的较高收入必须能补偿目前的投资成本。除此之外,个人教育投资增加还会有非直接的经济收益与非市场收益,如增加福利收益、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工作条件、增进健康、提高闲暇质量等。流浪未成年人接受了职业技术教育以后,有可能获得一份较稳定的工作、较稳定的社会生活和较高收入。但这种可能性究竟有多大?流浪未成年人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预测。在全社会失业率较高,很多大学毕业生都面临就业难的背景下,流浪未成年人对职业教育的个人收益预期显然不会很高。

流浪未成年人面临是否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选择时,将依据以往生活经验,对投资的预期收益与预期投资成本进行比较,作出是否进行投资的决定。

未成年人流浪行为产生于社会失范、社会联系缺乏、社会环境不良和自我适应不良等原因,流浪作为一种生存状态或生存方式与一般人的价值观念相背离,“流浪状态和流浪生活是一种当事人的无奈。”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流浪状态和流浪生活又是一种当事人的理性选择。流浪未成年人之所以缺乏学习欲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流浪生活给其带来的收益(或者心理满足感或者说效用)较大,而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救助的成本现值可能远远大于收益现值。

四、流浪未成年人职业教育投资问题的对策

1.增加流浪生活成本。流浪生活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流浪生活需要支付的费用,间接成本是流浪者原住地的生活福利。增加流浪生活成本即可从这两方面着手,一是严厉打击流浪未成年人背后的势力,二是帮助流浪未成年人家庭及家庭所在地提高收入,改善生存状态。

2.减少流浪未成年人职业技术教育的私人成本。国家应全额拨款支付流浪未成年人的职业技术教育的费用,实行公共财政政策,转变政府职能,提供优效公共产品。在未成年人职业教育救助保护工作中,开展心理咨询,解除流浪未成年人心理障碍,定期回访,了解儿童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帮助其降低职业教育心理成本。同时,职业技术教育的成本与教育时间相关,时间越长,成本越大,因此流浪未成年人职业技术教育应该尽可能在短时间内让其掌握一门有用的技术。

3.增加流浪未成年人的职业技术教育收益。一是增加心理收益,流浪未成年人的职业教育应该适应未成年人的心理,生动活泼,开放,全员参与,现代时尚。二是增加经济收益,流浪未成年人的职业技术教育应该在实现其社会回归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而且应努力帮助其进入较好职业,获得较高收入。

(作者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高职高专《动物遗传育种》课教学改革设想 下一篇:高职学院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