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10 02:04:18

流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流浪未成年人是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生活在城市街头,衣食无着、处境艰难、其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及时有效救助保护流浪未成年人,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举措。本文对流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问题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如何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应对之策。

【关键词】流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7-009-01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和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口迁移流动空前活跃,价值观念冲击碰撞,随之产生了社会压力陡增、家庭结构不稳定、传统家庭照料功能弱化等一系列问题,少数未成年人由于家庭生活状况和教育环境的不和谐,造成了他们流浪社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注重流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保障流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之举。

一、流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问题特征和成因分析

流浪未成年大部分都是九零后、零零后,他们既饱尝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也受到了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思想道德素质令人担忧,如不引起高度重视,有可能成为社会隐患,主要有以下几类特征:

1.缺乏理想。据统计分析,流浪未成年人大多文盲半文盲,约占流浪乞讨未成年总数的85%。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从小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坚定的志向和正确的追求。甚至部分流浪未成年人认为金钱万能,他们的价值取向就是金钱,理想、信念无从谈起。

2.行为不端。近八成的流浪未成年人吸烟、饮酒,甚至早恋,到了救助管理机构不愿意吃集体伙食,要现金上馆子、上网吧、进游戏厅,稍不如意,就恶意毁坏公物、辱骂工作人员,甚至扬言要到政府部门投诉;有些还在救助管理机构内大谈“生意经”,相互交流“哪些救助管理机构可要到现金,哪些地方住的好、吃的好”,贪图安逸。

3.问题少年。从近年来救助的流浪未成年人趋势分析,逐步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暴力化、多元化的特点,大多基于罪与非罪之间,一般是由公安机关直接护送入站。这些人逆反、对抗心理严重,不服管理的事时有发生,报载某救助管理机构救助的新疆籍维吾尔族少年,在受助期间就曾发生过撞墙等自残事件,要挟工作人员答应他们所提条件。

制约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环境的因素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现实中,基于三方共同承担的家庭监护不到位、教育网络不健全、工作机制不完善,使得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容易被忽视,具体表现为“三重三轻”:

一是家庭重“棍棒”轻亲情感化。作为家长,应经常与子女开展“平等式”的谈话、交心,关注其思想行为变化,一旦发现子女有不良行为倾向,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引导,予以教育管束。但不少家庭忽视了这些,家庭教育存在力不从心、盲目随意甚至束手无策、不会管的现象,动辄“棍棒”相加;有的流浪未成年人就是因为家庭破裂,或家庭暴力,造成其情感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而离家出走、流落街头乞讨的。

二是学校重“分数”轻人格塑造。学校是重文化知识、理想信念教育的,但在高考指挥一切、高考决定一切的今天,不少学校对分数看得很重,非“拿分”的小科如思想品德教育课,学校顾不上管;对学生的课外活动、法制教育、心理变化等管的很少,以致有的学生厌学、逃学,走向流浪乞讨之路。

三是社会重“浮臊”轻传承坚守。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阶段,既是经济发展的机遇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现期,社会的某些方面也出现了“浮臊”现象:传统道德观念丧失,社会风气不正,部分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了扭曲,造成了社会上人心臊动、诚信缺失,潜移默化地侵蚀着、诱惑着、影响着青少年幼小的心灵和身心健康。

二、加强流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流浪未成年人是未成年人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正处于身心发育成长时期,思想和行为上具有可塑性,对他们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正面引导,可以积极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适应社会、独立生活的能力,有效预防流浪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一)抓心理疏导,打造流浪未成年人“温馨驿站”

硬件方面,要认真落实《民政部关于在全国开展救助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的意见》精神,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条件适宜的原则,加快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配置教室、技能培训室、图书室、心理辅导室、多功能活动室,着力做好流浪未成年人生活、医疗、返乡、安置、帮扶等救助工作。软件方面,努力探索流浪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治服务措施。对入站受助流浪未成年人,安排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与其进行沟通,了解其思想状况,做好谈话记录,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存在心理和行为偏差的受助未成年人,由医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治,对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受助未成年人,及时联系专业机构进行治疗,做好辅助工作。

(二)抓环境净化,优化流浪未成年人“成长空间”

一是融入社区建设大局,源头预防未成年人流浪乞讨。既要依托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站),加强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使社区真正成为青少年之家,也要建立以社区工作者、社区民警和社区志愿者组成的专兼职社区青少年工作队伍,认真开展社区调查,建立健全社区青少年心理档案,掌握辖区内青少年状况。经常为青少年开展生活救助、心理咨询、法制宣传、技能培训等,对不履行教育义务或监护职责存在问题的家庭,有不良行为,或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要建立详细档案,并根据其行为变化定期更新,做到人员底数清、家庭情况清、心理特征清、目前状况清,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工作。二是纳入民生工程建设项目,积极帮扶困境未成年人家庭。三是持续强化社会管理,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要将净化社会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整合党委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筑起坚实的“道德防火墙”,撑起一片蔚蓝的天,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要重视预习安排 下一篇:浅谈数学教学在课堂中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