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今中医对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简单认识

时间:2022-10-15 02:45:02

浅谈古今中医对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简单认识

摘要:风湿性关节炎是中老年常见的急性或者慢性结缔组织炎症,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在传统医学中称为"痹证"、"历节病"等。主要症状为肌肉、关节疼痛,急性期伴有发热及关节的炎症,局部会出现红、肿、热、痛。主要病因有内因、外因、痰淤等,内因主要包括气血不足和肝脾肾亏虚以及痰淤闭阻,外因主要是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而发为本病,痰淤既是其病理产物又是其致病因素。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各种病因与症状相互错杂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使疾病缠绵难愈。

关键词:中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

风湿性关节炎是较为常见的急性或者慢性结缔组织炎症,会反复发作,且会累及心脏。临床症状主要为关节与肌肉游走性酸痛或者疼痛,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通常是以急性发热以及关节疼痛起病[1]。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主要症状为肌肉、关节疼痛,伴有中、轻度发热、及多关节的炎症,局部会出现红、肿、热、痛,具有游走性、对称性,主要损害大关节,如:腕关节、膝关节以及肩关节,严重者几个关节同时发病或一个关节病变消退之后,可以在其他关节引起病变而出现症状。急性期治疗症状于2~4 w消退不留后遗症,易反复发作,长时间造成关节受累而形成慢性全身性关节滑膜炎,若不及时控制,严重者会影响心脏,引发心肌炎甚至导至心脏瓣膜的病变等严重症状。此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1古代医家对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风湿性关节炎是现代医学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属祖国传统医学"痹证"、"历节风"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中藏经・论痹》曰:"痹者,风寒湿之气中于人脏腑之为也"。《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曰:"痹者,闭也,三气杂至,壅闭经络,气血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为痹"。《灵枢・百病始生》篇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类证治裁・痹证》曰:"诸痹……风寒湿邪乘虚内袭"。《济生方》所云:"皆因体虚,腠理空虚,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华氏中藏经》云:"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也"。《临证指南医案・痹》所言:"从来痹证,每以风寒湿之气杂感主治,召恙不同,由于暑外加之湿热,水谷内蕴之湿热,外来之邪,着于经络,内受之邪,着于腑络"。《内经》中有云:"血气皆少,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血气皆少……善痿厥足痹、粗里肉不坚,善病痹"。《类证治裁・痹证》言:"痹久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医林改错》中"痹证有瘀血"。清代董西园关于痹症病因的论述:"痹非三气,患在痰瘀"。《类证治裁 痹证论治》曰:"痹久必有痰湿败血瘀滞经络"。古代医家多认为风寒湿热之邪入侵是本病发生的外因,气血不足、脏腑亏虚及功能失调、痰瘀痹阻是本病的内因,张其元[2]依据传统医学的病因病机将风湿性关节炎分型为风寒型、寒湿型、湿热型、气血两虚型,所以虚、寒、湿、热、瘀为痹证病因病机之最关键,也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根本所在。

2中医对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2.1外因方面

2.1.1风寒湿三邪入侵 由于气候严寒、冲寒冒雨、饥饿劳累、风寒乘之;或久居湿地、起居不慎,湿邪侵入;或久居严寒,又缺乏必要的防寒保暖措施;或盛夏炎热、汗出如水、露卧当风、贪凉饮冷等原因,以致风寒湿邪侵入人体,注于经络,留注关节、痹阻经络,营卫不通,气血运行受阻,而发为痹症。若感受风邪偏胜者,以风性善行而数变,故疼痛游走不定而成行痹;感受寒邪偏胜者,以寒气凝涩,使气血凝滞不通,故疼痛剧烈而成痛痹。感受湿邪偏胜者,以湿性粘重者,故使肌肤、关节麻木、重着、痛有定处而成著痹。风为百病之长,为阳邪,具有穿透力,寒借此力内侵,风借寒凝使邪附病位,湿借风的疏泄之能,寒的收引之力,风寒又借湿邪黏着性,造成经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绌急而痛发为本病。

2.1.2风湿热之邪互相搏结 ①感受风热之邪与湿相并,而致风湿热合邪为患;由于湿性较重、凝滞,机体正气减弱,抵抗力降低时风热之邪乘虚而入,经络阻滞,造成血行不畅,痹阻关节,使血行运行受到影响,血行不畅而瘀,从而筋骨、关节产生疼痛,影响活动功能[3]。②素体阳盛,或阴虚有热,感受外邪以后易从热化,或因风寒湿痹,日久不愈,侵袭肌体,壅于经络、关节,气血郁滞不通,关节疼痛不能屈伸,邪留筋络,郁久化热,而成热痹。

2.2内因方面

2.2.1气血亏虚 气血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正气的组成部分。患者正气不足,特别是营卫气虚,是致痹内因。先天禀赋薄弱,元气不足,或后天营养不足,缺乏体育锻炼,或劳逸不当,或病后失调,以致气血虚弱腠理空疏,营卫之气不固,至外邪入侵,正气又无力驱邪外出,使风寒湿热之邪逐渐深入,流连筋骨、关节、血脉而为痹症。正如《内经》所说:"野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也"。《济生方》中更加明确指出:"野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有报道称女子患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率高出男子,由于女子经历经、带、胎、产,产后或经后多血虚,气亦随之而虚,致冲任空虚,不注意调养和保暖,风寒湿邪乘虚侵入,相合为病,发为痹症。这些皆说明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致皮肉不坚而病痹[4]。

2.2.2肝脾肾亏虚 从中医基础理论讲,五脏分属心、肝、脾、肺、肾。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心主血脉,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肾主骨。从五脏的功能看,风湿病的发生主要是肝脾肾亏虚而致病,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在体为骨是作强之官;肝为筋之本,藏血生筋,统司筋骨关节;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四肢肌肉。脾胃虚弱可致气血不足,卫外不能而致痹。肝肾亏虚,一方面可致营卫气血滞涩不行;另一方面,卫外不固,易于感受外邪。肝脾肾亏虚,风寒湿之邪乘虚袭入,阻遏营卫,壅滞经络,深入筋骨,使关节肿胀疼痛变形,屈伸不利,长时间反复发病可出现四肢乏力、肌肉消瘦,甚则肢体萎弱不用,而成痹病。

2.3痰淤闭阻 痰浊与淤血是人体在外邪与气血虚弱情况下的病理产物,也可作为病因作用于人体。风湿病大多呈现慢性进行性发展,"不通"为其病机关键。中医学认为,痹病既久,病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导致脏腑的功能失调,而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往往就是产生痰浊与瘀血[5]。天长日久,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肝、脾、肾三脏功能虚弱,运化无力,水湿不行,聚湿成痰,阻塞脉络,气血不通,而至淤血。即经脉气血痰饮水湿为邪气所扰,运行不利窜至骨节经络,闭阻气血,不通则痛而发为本病。

3结论

从古至今针对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记载较为复杂。总体而言有内因、外因、痰淤等几方面,然而内因中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关键,是一切病理变化的根本;而感受外邪是疾病发生的外部条件,随着病情的进展,痰淤是其病理产物又是其致病因素,随着痰淤形成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肌肉、关节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等关节病变,天长日久最终累及脏腑的功能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它们在疾病的发展中,各种症状与病因相互错杂地出现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使疾病缠绵难愈。

参考文献:

[1]叶尔宝.蚁巢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1008 例疗效观察[J].新疆中医药,2011,32(4):53-55.

[2]张其元.侗医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240例[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10(10):17.

[3]施方.针灸配合中药口服治疗风湿性关节炎60例临床观察[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13,34(2):115.

[4]王洪图.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1612.

[5]张征,唐勇.从痰瘀论治风湿性关节炎病[J].时珍国医国药,2008,2(19):488-489.

上一篇:引导、鼓励、支持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自主探索 下一篇:苔园手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