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探究

时间:2022-10-15 01:20:38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探究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独立的思考能力等。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演示工具、个别辅导工具、信息加工工具、交流协作工具和研发工具与课程进行融合;融合的内容有试听演示型、情景教学、微格教学等。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意义;形式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036-02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指的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课程教学过程中来,使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学科课程的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实现最优化的融合,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一种新型的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学方式。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和课程融合的更高层次是追求教学质量的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对于实现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评价、教学资源利用、教学管理等全方位的改革,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整个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媒体日新月异,其现代化已成为一种势不可当的潮流,我们必须对现代教学媒体的不断涌现和它的教学作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以改善学生学习为目的。学生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完成课程学习目标,提高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和利用的能力,培养协作意识和能力,形成对所学课程的主动思维和探索的精神。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和创造性地学习,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必须与课程改革配合进行,在促使学生注重科学探究学习、体验式学习及交流与合作学习并最终走向自主创新学习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现代社会要求每个人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能够更新我们的知识,解决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能够与时俱进,发挥自己的潜能。为了实现终身学习的目的,要求我们学习者能根据社会和工作的需求,设定好自己的学习的目标。信息技术对于学习者实现这个目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能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对于端正终身学习的态度、学会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

3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对21世纪人才的特殊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培养学生形成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形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基本形式有:

1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演示的工具

教师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利用图、文、声、像等各种资源将教学大纲规定的或文字教材表述的抽象的教学内容展现出来。用媒体开发技术转换为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视听媒介,为学生对抽象事物、知识的学习提供帮助。

2 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的工具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包括操练练习、对话、游戏、模拟、问题解答及虚拟教学)等手段,让学生在练习、测验或观摩体验中掌握所学的知识,实现个别辅导式教学。在这个层面,计算机软件替代了教师的部分职能,如出题、评定、演示、教学模拟等。

3 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及作为信息加工的工具

网络时代,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如何快速获取这些资源并加以运用,考验的就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师事先把有关资源整理好,通过文件夹或内部网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学生透过浏览这些文件来获取他们所需信息;当然也可为学生提供有关的链接提示,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让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搜集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再利用多媒体演示工具或网络工具表达信息。这种方式,最常被用在“情境-探究”模式或任务驱动学习模式中。

4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和协作的工具

互联网或局域网为信息技术和课程融合提供了硬件环境支持。这个平台的搭建,为学生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此方式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或学生的兴趣开设一些BBS专题讨论区或聊天室,让学习者在学习中有机会对课程的形式、将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与学习伙伴进行充分的交流,也可通过E-mail、Blog等方式进行交流协作学习。该方式常被用在小组协作学习模式中。

5 信息技术作为研发的工具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实现这些目标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

目前,许多课程都开发了各种工具型教学软件,这些软件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如在中学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中,借助计算机技术使学生体验到用运动的观点来研究图形的思想方法,让学生自己操作来验证有关命题的证明和计算;又如在会计课程中,通过会计模拟实验来展现会计情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的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支持下形成的一种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关于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内的广泛应用,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为新型教学模式的产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认识和把握信息技术和课程融合教学模式的分类和特点,有助于我们对复杂的教学过程组织方式做简要表述,分析主要矛盾,认识基本特征,进而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应用。

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抽象的、理性的书本知识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变得形象具体,使学生充分感知相关事物的固有属性,给学生运用直接经验学习间接知识带来极大的方便。多媒体教学是将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通过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教育软件有机组成的教学系统,把简单的语义性知识的学习、繁杂的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和高级的策略性知识的学习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知识获得和智力提高取得倍加丰硕的效果。

由于计算机具有多种信息表现形式以及相应的交互功能,是一种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声音、图形、图像等各种媒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的综合,其功能已经远远超过传统意义的录像、电视、幻灯等视听形象化手段的结合。

1 视听演示型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主要以演示、表演、显示、讲解等形式向一定规模的学生群体传授教学内容,学生则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取信息。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单个媒体或组合媒体如图形、声音等来启发诱导学生,学生则通过对视听觉材料的鉴别与分析来获得有效的信息。目前比较常见的是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演示多媒体课件。由于视听媒体对教学内容的表达有很大的自由度,它可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形象的过程来演示,能使学生较长时间地保持集中而旺盛的精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动机,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2 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对事件或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情景分为实物情景、问题情景和角色情景3大-类。从技术角度看,它是在类比、模仿、建立模型、技术仿真等概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广泛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及软件技术发展起来的先进教学模式。情景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在启迪思维、发展想像、开发智力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3 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就是借助现代化的声像视听媒体,把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分解成一个个可以单项把握的技能训练点,让学生细心揣摩、尝试,通过摄录、回放、自评、互评、纠正、重试等步骤,达到教态自如、技能熟练的目的。微格教学创始人之一,美国教育学博士德瓦埃・特・爱伦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或已经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微格教学实际上是提供一个练习环境,使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得以精简,并能使练习者获得大量的反馈意见。例如,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微格教学是一种较好的教学训练形式。微格教学特点是把课堂教学分为不同的单项技能分别进行训练,它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帮助师范生或在职教师掌握有关的教学技能、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进行训练之前,为了使被培训者对所培训的技能进行感知,通常利用录像或实际角色扮演的方法对所要训练的技能进行示范,给他们树立鲜明的样板。示范时要对示范的步骤进行说明。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并不是简单地把技术与课程拼凑在一起使用,也不是赶时髦,所以教师和研究机构不要盲目地去效仿,作为融合者需要对信息技术的优缺点、课程目标、教学设计、融合的教学过程等因素作充分的考察,应当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内涵,认清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复杂性、核心和关键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模式的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融合过程中,应根据外在条件和内在主体的不断变化,不断调整融合的方案、内容、步骤以及相应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才能落实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的目标与任务。

上一篇:关于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职业实践的思考 下一篇: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