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东:为环境把脉

时间:2022-10-15 12:35:53

李晓东:为环境把脉

提起农村小学,通常的印象是:围墙,平房,土操场,最好的情况便是有几层高的小楼做校舍,总之,功能性第一,设计性次之。设计师通常也不愿意做这样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项目。不过,获得多项建筑大奖的一所希望小学――玉湖完小,曾经让我我对希望小学有了新的认识:激活原本闭塞的环境才是建筑最大的价值。时隔数年之后,玉湖完小的设计师李晓东再次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农村小学化茧成蝶的故事。

平和县下石村的中心有两个圆形土楼中间横跨一条溪水,传说旧时两个土楼的家族互为仇敌,遂划渠为界,互不往来。李晓东的桥上书屋就在土楼之间。溪水之上,细密的桉树木条包裹住方简式的建筑,下方用钢索悬吊着一座轻盈的折线形钢桥。土黄的颜色与土楼相溶在一起,强烈的方圆对比由此显得柔和而贴切。

从土楼这种独特的集合住宅形式可以读取到客家聚落历史上的宗族中心文化强烈的内向防御性和颠沛流离的往事。这种内向的传统文化积淀给整个村留下了安静的韵味和丰厚的文化遗产在其影响下整个下石村村落形成了每户封闭独立的格局。住宅之间的场地往往是泥地,平时难以落脚,整个乡村的社区缺乏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形成精神凝聚力的场所。 所希望小学或许可以为优化这种原发的空间系统带来契机。“一座桥”,这个地段给李晓东带来最初的灵感:一座跨越溪水连接两个土楼的桥。

下石村希望小学只有两个班功能非常简单:两个阶梯教室一个小图书馆。建筑师将三个功能块全部安置在桥上。教室单侧的走廊通向中间的图书馆两个教室在两端分别朝向两个土楼。教室端头分别设计为转门和推拉门,使之在课余时间成为两个可以为住民服务的舞台。上课时用作黑板和讲台,放学期间村里可在此举行木偶戏等表演性质的公众活动。建筑从功能和形式语言上为两座土楼创造了连接,同时也联系并重新组织了周边的空地,为村落提供了很好的公共广场。一边是圆形的带有粗糙痕迹的土楼,另一边是精致简练的舞台,强烈对比使整个空间充满了张力。每逢傍晚和夜里,这里就聚集了自发活动的人群。这样的设计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学校教室,解决了交通联系问题,而且为村里带来了交流的中心。

在传统的语境下进行建筑设计其形式语言往往会陷入两种极端,一种是夸大并沉迷于当代技术的表现,另一种是强调原发,流连在前工业化的怀旧情绪。在桥上书屋的设计中,李晓东没有完全拘泥于当地的材料,并且试图通过谦逊而现代的技术语言寻求一种介于两种极端之间的方式。整个建筑采取钢桁架结构,桁架内部的整体空间作为主要的教室用途,两个教室中间设置公共空间。教室外侧设置走道,在教室和表皮之间增加道视觉通廊。外表面采用10×15×20的木条格栅,用钢龙骨固定。如薄纱般的表皮处理使室内的视线与行人之间不发生干扰,同时远处溪水的风景又可以畅通无阻的进入到室内。下部用钢丝悬吊过河的公共桥梁,桥梁为Z字折线形避开对两个端头广场的空间冲突,刻意避开了正对广场的方向。没有“表演性”的体量和炫技式的细节,李晓东用朴素的语言保持着他一贯的简洁和优雅。平实的现代技术语言对诗意空间的表述使整个建筑在当地创造了恰当的空间对比,形成了宜人而又令人激动的气氛。

土楼村落的社区空间古老而又匀质,在这种长期封闭的传统秩序自我生长而形成的白板(TabulaRasa)上,桥上书屋表达了一种点状介入的概念。其针对这种封闭体系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采取了犀利的“针刺疗法”,以现代语言的建筑置于传统的村落社区空间,以精确和现代感为充满自发性和手工性质的原生空间注入强心剂,试图通过刺激整个空间体系的问题关键点,使整个系统产生新的活力。从这个角度看,桥上书屋的设计从选址到其着眼点皆超越了小学教室的功能本身,而关注到整个村落的整体空间问题。

李晓东说建筑设计应有如中医的理念,调和系统以治疗有病的人,而非仅仅针对疾病本身。以桥上书屋对比李晓东以前的作品丽江玉湖完小,可以清晰的感觉到两个建筑的着眼点完全不同,却又同时关注到环境体系的问题。后者是为当地提供可供参考的建筑范例,前者是为聚落提供有效的结构性的公共空间。中国的农村正处于新时代建设时期,关注正在广泛推行的新农村建设,不应止步于关注建筑本身,同时应该关注提高农村社区的空间品质,更新农村住民的生活方式。桥上书屋这种以建筑实体来解决农村社区空间问题的案例或许可以为中国当下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上一篇:罗奇堡2009中国家具设计大赛颁奖典礼 下一篇:悠然山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