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报道中应把握的“度”

时间:2022-10-15 09:53:34

媒体的品格、公信力、新闻立场、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通常在社会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展现出来。因此,对于突发事件,媒体是否公正客观地报道,对于引导公众的价值判断,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最近几年的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来看,我国的大多数媒体逐渐冲破了以往的“单向的”突发事件报道模式,表现出应有的全方位、多渠道、透明化和公开化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被概括为几个“度”。

速度

回顾汶川地震的媒体报道,不难发现其中表现出的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敏感和反应能力。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短短几分钟,新华社就了汶川县发生地震的消息;新华社的消息发出不久,国内广播媒体就开始组织实施相关的报道;汶川地震发生32分钟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首发新闻,52分钟后即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从2008年5月12日15:20到5月13日20:00,节目跨度超过了26小时。地震发生后两个半小时,中央电视台第一批记者开赴灾区;新华社采访小分队徒步赶到汶川县境;全国各个地方媒体也派出多路记者进入灾区,采访、编播和制作大量的一线报道。

几乎与中央电视台的报道同步,全国的电视媒体、报纸、网络甚至很多杂志都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响应。北京电视台、四川卫视、东方卫视等都及时推出24小时滚动播报,让公众及时了解地震灾情和救援进展;平面媒体则在篇幅、版式和内容上做出了极大调整,一些杂志还推出了专刊,对这一突发事件进行全面解读。

广度

汶川地震发生后,几乎所有类型的媒体,几百家中外电视台、通讯社、报纸和网络媒体都以各自的视角、手段和形式同时进行报道,使公众能够全方位地看到抗震救灾的全貌。

地震发生以后,党和政府迅速组织中央和地方媒体进入赈灾前方进行报道,甚至对境外和西方媒体进入灾害现场采访报道,也持欢迎态度,不设限制。据不完全统计,汶川发生8.0级地震以后,有超过2000名记者进入灾区工作。他们深入灾区的活动面之广泛,报道之详细、内容之深入和覆盖面之大都是此前少有的。

深度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细节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人们最为关心的。无论是对于事件发生过程而言,还是对于事后的善后工作而言,都是如此。

汶川地震报道在速度与广度方面取得的诸多突破,直接带动了报道质量的提高。在这当中,细节成为很重要的考量指标。大众传播渠道的自由通畅,特别是电视媒体首次全程直播救援行动,把灾区现场的情景和救援队伍活动的情况直接传递给国内群众和全世界人民,最大限度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使人们能够在第一时间获知客观的资讯。

2008年5月12日清晨7时49分,北川中学唐高平老师上传了地震前一天高三学生们为了迎接高考而举行的一次课外活动。照片上一张张笑脸让不少读者唏嘘不已,泪水涟涟。5月18日17时40分,唐老师博客再次更新,告诉广大网民博客照片上的几十张笑脸全部生还。网友们都松了一口气,有网友留言说:“太好了!你们都没事。真是谢天谢地!”几天时间,唐老师博客的点击量高达146万余次。

尺度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重要职能。在突发事件来临之际,媒体应该通过对事件的及时、全面、准确、负责的报道,正确引导舆论,树立政府的公信力,维护政府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塑造国家的良好的形象。

在汶川地震报道中,许多催人泪下的真实故事,许多可歌可泣的救援事迹,都是通过记者的笔、话筒、镜头传递出来的,而这些英雄当中没有一个是媒体人。由于长时间的连续奋战,许多记者衣服上混合着泥土和汗水,从外表上几乎很难辨别他(她)的身份。可以设想,如果没有那么多真实、感人的新闻报道,13亿国人怎么能够对地震感同身受。 当然,我们也有不够完善的地方,比如某电视台的主播在“陈坚”逝去之后,万分后悔不该打断他的电话,这表现出在突发性事件的直播报道中,一些记者主播在细节处理上经验不足,人文关怀还有待加强。

随着传播技术的日益发达,发生在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重大突发事件,都可能成为各类媒体追逐的焦点。媒体担负着关注突发性事件、及时和客观地公开突发性事件的重要职责,担负着在政府和群众之间架起沟通桥梁的作用,所以媒体报道突发事件需要特别注意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好报道的几个“度”。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作者单位: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

栏目责编:陈道生

上一篇:个性化特征与特色形象 下一篇:绿色的强音 希望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