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幽默”之花在历史课堂中绽放

时间:2022-10-15 09:13:54

让“幽默”之花在历史课堂中绽放

幽默是一门语言行为艺术,能使人身心愉悦、放松,从而大大地提高工作与学习的效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幽默,不但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而且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无限乐趣,使教学活动变得有趣和高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幽默的作用,使紧张枯燥的历史教学变得妙趣横生、更富有成效呢?笔者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根据教学内容预设幽默

1.引经据典法

在讲《辛亥革命》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篡位称帝的内容,并加深印象,可引用一位文人在袁去世时送其的一副挽联,上联:袁世凯千古,下联:中华民国万岁。此联下联比上联多出一字,意在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这样学生在回味的同时加深了对袁世凯的印象,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为什么会有人送袁这样的对联?这一教学幽默的巧妙运用既讲清了内容,又启发了思维。

2.寓古于今法

将学生所了解、熟悉甚至感到亲切的常用词、现代词、新潮词用于历史教学之中,产生悬殊的时空差异和鲜明的时代气息,虽出人意料,却十分恰当,学生能够心领神会,并从强烈的反差中感到诙谐风趣。如在学习《六王毕,四海一》内容时,可采用寓古于今的方法,向学生介绍秦朝设立的太尉一职,其职务相当于我国目前的国防部长,御史大夫相当于今日国家监察部长。在学生开怀大笑之时,创设出一种轻松愉快的乐学情境,从而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产生同步效应。

3.巧用谐音法

如在讲述《魏、蜀、吴三分天下》时,为了让学生记住三个政权的名称,可引用其谐音“无所谓”,即“吴、蜀、魏”。在学习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反面人物时,引用谐音法也可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和效果,如明代的宦官魏忠贤,可用“未忠贤”的谐音,即无忠无贤,让学习加以理解与记忆;南宋时期的秦桧、赵构可将其故意读为“勤晦”“赵狗”,让学生在捧腹之余,理解认识他们在金兵来犯时卑躬屈膝,卖国求荣的卑劣本质。

二、利用课堂情境创设幽默

历史课常常被排在下午,因而学生上课睡觉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教师如果能幽默处理,则有利于建设和谐课堂气氛。如有一次在讲解《法国大革命》时,我看到有一位同学酣然入眠,影响课堂纪律。我紧盯着那个同学,意味深长地对同学们说:“在19世纪拿破仑曾说:‘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它在沉睡着,谢谢上帝,让它睡下去吧!’”紧接着我夸张地说 :“21世纪的今天,在我们班里,同样有一只沉睡的狮子,谢谢上帝,让他睡下去吧,一旦他醒来,世界都会为之颤抖。”接着全班哄堂大笑,睡觉的那位同学也被笑声惊醒。这些幽默的语言,既让打瞌睡的那位同学醒来,又极好地维护了课堂纪律。因此善于运用幽默语言,往往能出奇制胜,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的内涵,在谈笑风生中实现教学目标。

三、抓住突发事件巧设幽默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不理解的高墙。”幽默语言是剂,能拉近师生距离,激励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融洽。有一次,我正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发现有两位男学生正在打打闹闹,我灵机一动,用眼睛盯住他们,声情并茂地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内外压迫者对中国的统治和国家战乱频仍、四分五裂的局面,然而在我们班,战乱仍未结束,战争仍然频发。”那两位同学在全班同学的笑声中停了下来,认真听课。这种即兴幽默,既没有中断教学进程,又可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善借他山之石,灵活引用谐词谑语

在历史课上,教师如果能够知道并借鉴现代一些小品中的经典语言,那么一定会极大调动学生的情绪,创造和谐宽松的氛围,利于加深学生对于课本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分析“中国同盟会”的纲领时,当分析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时,我问:“同学们,这里的‘鞑虏’是指谁?”结果有部分学生说是帝国主义,我说不对。学生认识到应该是指清王朝即满洲贵族。于是我接着问:“这条纲领里有没有体现反帝国主义的意思呢?”学生说没有。我于是再问:“请大家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想想。”结果有部分学生说:“因为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在华统治的工具,所以纲领应该有反帝国主义的倾向。”于是我学着赵本山的语气说“这个可以有”。学生捧腹之余,也深刻理解了纲领的本质内涵。

实践证明,历史教学呼唤幽默而富有情趣的课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的幽默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智慧,更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搭建知识融会贯通的桥梁,构建游刃有余的教学课堂。

上一篇:新形势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下一篇:统计量中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区别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