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学角度的幽默研究

时间:2022-07-23 05:32:12

言学角度的幽默研究

摘 要:幽默是一种常见的交际形式,也一直是各领域学者关注的对象,其中也包括语言学家。近年来,幽默语言学研究渐渐确立了以认知为转向。本文首先回顾了幽默研究的三大经典理论,随后在语言学的范围内,分别从修辞学,语用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幽默研究进行概述。

关键词:幽默 语言学 修辞学 语用学 认知语言学

幽默是人际交往中的常见现象,它能调节气氛,减缓压力,修复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幽默的研究引起了各学科学者的重视,其中包括心理学、文学、语言学、认知科学等等。本文将简要的介绍语言学角度的幽默研究。

一、三种经典幽默理论

关于幽默的研究历史悠久,在早期众多的西方理论中,人们大致将其分为三种:(1)社会行为角度的优越论,这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时代,代表人物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霍布斯。所谓优越,即指幽默源于人们对于他人的优越感,是对他人的缺陷和错误的嘲笑。(2)精神分析角度的释放论,主张这种观点的是弗洛伊德,即幽默是用于缓解紧张或应付交际中困难或窘迫的情况的。(3)心理认知角度的乖讹论,主要人物是康德和叔本华。他们认为,幽默是在荒谬的,意想不到的,以及不协调的上下文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三种被视为经典的传统幽默理论。尽管这三种理论都有其不完整之处,但是它们提出的幽默的基本机制都为以后的幽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方向,后来各个学科的学者在对幽默的研究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这三种经典传统理论的影响。

二、幽默的语言学研究

幽默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家们极大的关注。在语言学范围内,大多数学者们从修辞学,语用学,等不同角度来研究幽默。

(一)修辞学角度

20世纪90年代前后,国内学者的幽默研究主要集中于修辞学研究方面。代表作有胡范铸(1991)的《幽默语言学》和谭达人(1997)的《幽默与言语幽默》,他们对幽默的修辞结构和技巧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都把幽默看作语言使用中的修辞方式。幽默修辞学研究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不重视幽默的深层特征以及幽默共有的普遍特征,因而忽视了对幽默内部原理及其产生动因和过程的考察,同时对幽默相关的语境因素、主客体因素重视不够。

(二)语用学角度

与修辞学不同,语用学在研究语言现象时,注重语境和主客体因素。在从语用学角度研究言语幽默的理论中,人们经常使用的是格莱斯的合作原则(CP)、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RT)。

(三)认知语言学角度

在运用认知工具解读幽默之前,语言学家们只把言语幽默当做一种表面语言现象、一种文体、一种修辞手法、或者仅仅是一种语用现象。但是,学者们渐渐地意识到,幽默的发生离不开人类的心理认知世界对致笑的解读和意识干涉,因此,真正解开幽默谜团的首要步骤和根本途径是探索和揭示人们在发笑的同时的认知过程。对于幽默的生成机制的研究,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并非一个封闭的、自足的系统,句法与语义是不可分的,语义在句法中起着中心作用,句法结构与句子的意义都是有认知基础的。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给幽默的研究带来了一个新的视角。

1.语义脚本理论(SSTH)和言语幽默的普遍理论(GTVH)

自从Raskin(1985)的开山之作《幽默的语义机制》发表以来,幽默语言学研究就确立了以认知为取向。Raskin在乖讹-消解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幽默的语义脚本理论”(SSTH),用“脚本”来表示无标记的认知结构。认为笑声源于处于一个语篇内兼容的两个脚本之间的对立,这个理论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关于幽默理解的理论。为了对SSTH进行修正,Attardo和Raskin(1991)提出了“言语幽默的普遍理论”(GTVH)。GTVH在语义脚本重合与对立的基础上,引入五个知识资源,并按照由低到高的层级加以排列。尽管GTVH已经具备认知因素,并在解释力上大人超越前人,但正如一些学者批评的那样,从计算的角度来看,GTVH仅仅是一个模型的早期草图,许多基本建构尚未严格界定,对脚本或脚本对立的确定还是依赖于分析者的直觉。

2.概念整合理论

以上两个理论是用来专门研究幽默言语的理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可以用于幽默研究,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个。

概念整合理论的理论雏形是心理空间理论,理论源头是莱考夫和约翰森的概念隐喻理论。简要地说,概念整合理论认为,人脑中有两个输入空间,被编为1和2,他们是来自两个不同认知域的心理空间。除此之外,还有合成空间和类指空间。在概念整合的过程中,人们使输入空间1和2中的成分有选择有结构的进入合成空间,而类指空间则概括它们的某些共核结构。两个输入空间一经整合,即可展开推理迁移,其间通过组构、完善和扩展的方式在合成空间产生新创结构。概念整合理论对人们解读幽默言语时的认知心理过程及其所构成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思维系统做了详细科学的诠释,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框架转换理论

认知语言学范畴内的“框架转换理论”也被用于研究幽默言语,代表人物是明斯基和库尔森。明斯基总结了许多幽默言语的一些共同的特性,认为说话人为了制造幽默效果,开始从一种视角来描述场景,然后忽然的引导(典型的方法是使用一个词)听话者从另一个不同的视角来重新解释原来的场景。库尔森将解释意义的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过渡称为“语义跃迁”。这借鉴了三大传统幽默理论之一的乖讹论,与语义脚本理论也有很大的相似处。

4.其他理论

除此之外,一些学者在研究言语幽默的过程中,不单一的使用一种理论,而是将两种理论结合在一起,如王文斌、林波(2003)就将概念合成理论与关联理论的互补性应用于幽默的解读机制,提出了一个认知语用工作模型。在此值得说明的是,关联理论中推理的过程也是从认知的视角对幽默言语进行解读的,而上文中提到的语境也不仅仅是指语用学中的语境,而是强调了“认知语境”。所以,我们可以说,关联理论在解释诸如幽默等语言现象的时候,已经涉及了认知的因素。

三、结语

对于幽默的研究,不管是国内都是国外,都历史悠久,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此需说明的是,语言学范围内的研究主要关注言语幽默,不包括动作幽默,情景幽默等现象。语言学家们用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言语幽默进行研究,所拥有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可以说他们只是在某一方面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些语言学领域的幽默研究,希望对各领域学者进一步深刻的揭示幽默的奥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蒋冰清. 预设理论与言语幽默的生成机制阐释[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3):14-18.

[2] 李燕飞,言语幽默的语用分析[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05-107.

[3]梁成功. 幽默语言中的辞格运用[J]. 洛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4):120-122.

[4] 林大津,谢朝群. 互动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前景[J]. 现代外语,2004,(4):410-418.

上一篇:强敌教学 11期 下一篇:浅谈柠檬酸废水处理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