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纠纷的非诉讼解决机制

时间:2022-10-15 09:13:03

证券纠纷的非诉讼解决机制

【摘要】在证券市场发达、成熟的国家和地区,证券纠纷调解已成为化解证券纠纷的重要途径。高效率、低成本、公平地解决证券纠纷,是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建立和完善证券纠纷解决机制势在必行。本文将围绕证券纠纷调解机制的程序、调解效力等方面进行总结,提出完善我国证券纠纷调解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证券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调解;投资者保护

中国证券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蓬勃发展,在世界证券市场上已占有一席之地。在证券市场飞速发展的同时,证券纠纷也不断发生,而解决证券纠纷是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环节,是关系资本市场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发达的证券市场,调解作为化解证券纠纷、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已成为诉讼机制的重要补充。本文将围绕证券纠纷解决机制进行探讨,提出完善相关制度的建议。

一、证券纠纷概述

证券纠纷,是指证券活动主体在证券的发行、上市、交易及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与证券行为本身有关的纠纷。一般来说,证券纠纷是指发生在投资者与券商之间的纠纷、券商与券商之间的纠纷,证券发行人与承销人之间因承销合同产生的纠纷等。在这些纠纷中,发生数量最多、令人最关注、影响面最广的是投资者与券商之间的纠纷。作为一种不同于一般的民商事纠纷,其特点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涉及当事人众多,数额巨大。证券市场作为一个投融资平台,参与证券交易的人员越来越多,涉及的金额巨大。以中国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赔偿第一案——银广夏案件为例,该案立案数就达85件,涉及原告共有707人,涉案金额达到了145174349.34元。

(二)社会影响广泛。一方面抗风险能力较弱中小投资者,心理素质较差,发生证券纠纷后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赔偿,很容失去理性,引发过激的,对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对于争议另一主体券商或者上市公司而言,其违规行为会成为各大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导致大规模索赔事件,进一步引发更大范围的信用危机和社会负面影响。

(三)案情复杂,专业性强。证券纠纷可能会发生在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以及结算等各个环节,对中小投资者而言,很留存、难收集证据为以后的维权做准备,进而增加了案件办理的难度。对司法机关而言,法律的不完善和司法实践经验不足,使案件审理的难度加大。对办案人员而言,除了要求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外,还应掌握相应的金融学、经济学专业知识,了解相关的实务操作规则,才能理性、公平地处理证券纠纷。

二、证券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定义和特征

ADR即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这一概念可以根据字面意译为“替代性(或代替性、选择性)纠纷解决方式”,亦可根据其实质意义译为“审判外(诉讼外或裁判外)纠纷解决方式”或“非诉讼纠纷解决程序”、“法院外纠纷解决方式”等。这种纠纷解决方式最初发源于美国,初衷是节约诉讼资源,缓解法院的诉讼负担,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现在已引申为对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着的民事诉讼制度之外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总称。

当今世界各地非诉讼证券纠纷解决形式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状态,与诉讼方式相比,存在着以下共同特征:

一是当事人自愿和合意性。采取非诉讼方式解决证券纠纷,都是当事人自愿的意思表示,最终能否达成一致协议,也由协商而定,无人强迫。二是无固定的纠纷处理模式。与诉讼不同,当事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争议解决方式,既没有国家公权力的介入,也无需严格执行实体法的证据规则和程序,程序上简便灵活,处理效率高。三是程序私密性。非诉讼纠纷解决程序都是非公开进行的,利于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和声誉,对当事人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四是纠纷解决过程和结果的互利性和非对抗性。当事人会寻求通过互利与平和的程序获得认可的结果,互利性和非对抗性是当今世界对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最认同的优势,随着社会对和谐与稳定的重视,这一优势会受到更大的推崇。

三、建立证券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意义

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由于体制不健全等原因,长期以来,证券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内幕交易、欺诈客户、操纵市场等事件时有发生,而投资者在维护自身权益的过程中往往四处碰壁。为了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建立和完善证券市场非诉讼解决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在证券纠纷中,广大中小投资者处于弱势地位,没有过多的精力去处理证券纠纷,在诉讼中往往“耗”不赢对方。非诉讼解决机制,则拓宽了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投资者的维权途径,自愿、公平、高效、专业的非诉讼解决机制,能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提供制度性保障。

(二)有利于行业协会充分履行法定职责。《证券法》明确规定了进行证券纠纷调解是证券行业协会的法定职责,建立证券纠纷调解机制,有利于证券行业加强社会管理,缓解社会矛盾,提升行业协会服务资本市场、服务投资者的水平。

(三)有利于合理分配社会管理资管,充分发挥社会管理效率。证券纠纷调解机制,作为多元化证券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部分,与诉讼形成互补,提供了便捷高效的纠纷解决渠道,节约了诉讼资源,减轻了法院的诉讼压力,合理配置了社会管理资源,大大提高了社会管理效率。

(四)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非诉讼解决机制,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效等优势,是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对缓解冲突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具有积极作用。

四、域外证券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考察

证券市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证券纠纷采取非诉讼解决方式的历史悠久。进入21世纪以来,境外解决证券纠纷的组织和管理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以美为首的各主要证券市场国家纷纷整合或设立专门的证券纠纷调解机构,通过提高非诉讼方式解决证券纠纷的权威性和公平性,节约诉讼资源,改进监管服务质量,进而提高投资者保护效率和水平。

(一)美国证券纠纷调解方式考察

2007年4月,美国全国证券商协会(NASD)制定的《调解程序规则》正是生效,同年7月,经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批准,美国证券业自律组织完成了一次重大整合——合并NASD与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二者的会员监管业务,成立美国最大的非政府金融监管机构——金融业监管局(FINRA),整合了NASD和NYSE证券仲裁和调解业务,成为全美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证券仲裁和调解机构。FINRA证券纠纷调解机制的要点如下:

第一,调解的范围。从实践来看,大部分当事人因举证困难,才申请调解方式解决纠纷。FINRA可以受理的调解案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投资者与券商之间的纠纷;二是券商相互之间的纠纷;三是券商与其雇员之间的纠纷。

第二,调解的基本程序。FINRA对证券调解规定了详细的程序,包括当事人提出申请、FINRA纠纷解决中心(FINRADR)审查是否符合受理范围、选择调解员、确定调解时间地点、调解费用及调解结果等。

第三,调解效力。当事人经调解而达成的任何调解协议都具有约束力,可以强制执行,FINRA有权对违反相关规定的会员作出处罚。实践中,会员会主动履行调解协议,以免受到处罚。

(二)台湾证券纠纷调解方式考察

我国台湾地区证券市场经过不断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律体系和纠纷解决体系。2002年颁布的《证券投资人及期货交易人保护法》规定保护机构设立调处委员会处理当事人之间的证券纠纷,该法与《证券交易法》、《期货交易法》以及随后实施的《证券投资人及期货交易人保护机构管理规则》、《证券投资人及期货交易人保护机构调处委员会组织与调处办法》等,够成了完整的证券纠纷调解法律体系,其要点如下:

第一,调处的纠纷范围。调处的主要范围包括因有价证券的募集、发行、买卖或者期货交易及其他相关事宜而产生的纠纷,限定了纠纷发生的主体,一方为证券投资人或期货交易人,另一方为发行人、券商、交易所、结算机构等。

第二,纠纷调处主体。《证券投资人及期货交易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设立调处委员会的部门一般为交易所、行业协会,纠纷的当事人可以直接向交易所、证券行业协会所设立的调处委员会申请调处。

第三,纠纷调处申请主体。向调处机构提出申请的主体只能是证券投资人或期货交易人,一方面充分体现了自愿性,另一方面是出于对社会公众投资者的保护,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救济渠道。证券纠纷一旦被提起调处,纠纷相对人必须参加。当出现下列情形是,保护机构不予受理调处申请:不属于上述纠纷范围;非证券投资人或期货投资者提起的;无具体相对人的;已在第一审法院言词辩论终结的;已生效判决设计调处内容的,同一事件已经《证券投资人及期货交易人保护法》调处的。

第四,调处的法律效力。调处虽然具有效率高、成本低、体现当事人合意的优势,但其法律效力与仲裁略有不同,经调处产生的协议不具有强制的法律效力。为了解决调处协议法律效力的不足的问题,《证券投资人及期货交易人保护机构调处委员会组织与调处办法》规定,调处成立之日起7日内,经法院核定的调处与民事判决具有统一效力;法院没有核定的,调处机构应在收到通知之日起7日内通知当事人。法院的审核,解决了民间调处效力的不足,使调处委员会作出的调处结果更具权威性。

美国和台湾地区分别是典型的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代表,从二者的调解制度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来来看,台湾地区的经验做法更值得我国借鉴和参考。

五、我国证券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司法实践和证券行业的实践活动来看,目前证券纠纷案件中绝大部分是通过诉讼方式来解决的,诉讼方式自然成为当前一种非常重要的法律救济途径。由于相关法律的不完善,证券纠纷的诉讼案件经历了由暂不受理、部分受理至完全受理的过程,很多中小投资者想通过法院来维护自身权益的愿景往往落空。而现阶段,我国建立证券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国证券业协会借鉴发达地区证券纠纷解决机制经验,已证券纠纷调解工作管理办法、调解规则及调解员管理办法,初步形成了证券纠纷调解机制。

造成非诉讼解决机制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证券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立法不完善。法律规范的完善是证券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发展比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目前,《证券法》和《仲裁法》中都未提到证券纠纷仲裁这种解决方式,也没有对证券纠纷的特征作出具体的规定,因此对证券纠纷仲裁机制指导作用有限。

(二)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美国和英国作为证券市场高度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推广本国特色的证券纠纷非诉讼解决方式。而我国的推广、宣传力度远远不及。2007年,由上海仲裁委和上海金融法治研究会联合发起的针对上海金融业从业人员对仲裁的一份调查报告问卷调查问卷统计表明:有47.51%的从业人员认为仲裁宣传推广的广度和力度不够,22.2%的从业人员认为仲裁缺乏与金融机构管理层沟通。

(三)非诉讼解决机制在实际操作中困难。从目前证券市场的现状来看,不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投资者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与证券持有人发行人之间无直接的书面合同,也就没有仲裁协议,一旦纠纷发生后双方也就很难达成仲裁协议。此外,法律并不保障证券纠纷裁决的强制实施,因为《仲裁法》中规定,法院对仲裁是进行实体审查,仲裁裁决很可能因事实、证据等实体问题被撤销或裁定不予执行,削弱了仲裁终局性的效力。

六、完善当前证券纠纷调解机制的建议

我国的证券纠纷缺乏有效的解决方式,不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对证券市场的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如果证券纠纷不能妥善解决,极有可能引发整个证券市场的系统性危机。因此,必须科学化、系统化地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证券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

(一)完善证券纠纷解决法律机制。我国现行证券方面的相关规定对证券纠纷提讼限制了条件,即要有相关部门的行政处罚或法院刑事判决才能提讼,这一规定,与公民诉权的内容相悖,因此应尽快取前置程序的规定,保护当事人自由行使诉权。《立法法》第8条第9款将仲裁制度作为法律保留事项,规定诉讼和仲裁只能制定法律,但已颁布的《仲裁法》中对证券仲裁具体事项并为涉及。因此,建议修改《仲裁法》中法院对仲裁程序进行实体性审查的相关规定,改为对证券纠纷仲裁进行形式审查。同时,对证券纠纷仲裁机构、仲裁员资格、证据规则等具体内容作出规定。

(二)突破原有的代表人诉讼制度。证券纠纷的最大特点是受害者众多,难以统一思想和行动;受害人涉案数额较小的,维权意识淡薄,致使在受到损害时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人少。因此,可以突破原有代表人诉讼方式,效仿台湾地区的证券投资人权益保护机制,在行业协会下设立民间非盈利性投资者权益保护机构,为权益受到侵害的中小投资者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接受受害者赋予的诉讼实施权,代表投资者进行诉讼。

(三)调高调解协议或裁定的执行效力。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关系到调解功能的实现以及公众的认可度。在现有法律体系下,只有人民法院制作的具有给付内容的调解书和经人民法院确认的调解协议才具有强制执行力,其它达成的调解协议只相当于民事合同的效力。除了通过民事诉讼督促程序、法院确认及公证来提高协议的执行力外,还可以召集证券公司签订服务联盟协议或备忘录,承诺无条件的履行调解协议或裁定,提高调解协议或裁定的执行效力。

(四)推行小额争议调解机制。《证券法》第176条第5款明确规定证券业协会的职责包括:对会员之间、会员与客户之间发生的证券业纠纷进行调解。与证券市场相似的保险市场也把调解确立为解决保险纠纷的方式之一。中国保监会于2007年5月公布的《关于推进保险合同纠纷快速处理机制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规定,“原则上对纠纷所涉及的金额比较小,财产保险部超过20万元人民币,人身保险部超过10万人民币等小额保险纠纷,适用于快速调处机制解决”。由于证券纠纷涉及主体众多,涉及的赔偿金额也有大小差异,行业协会可以在证券纠纷调解规则中针对会员间的证券纠纷设计“小额争议调解机制”,强制对小额争议进行调解。

(五)建立多层次的证券纠纷解决机构。调解作为一种传统的纠纷解决方式,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从中国古代带有强制性色彩的官府调解和民间调解,到革命根据地时期广受好评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再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诉讼调解制度的建立,可以说我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调解成功经验。因此,应充分发挥调解的优势,建立多层次的证券纠纷调解机构。一是在行业协会内部成立行业调解组织。行业调解最突出特点就是专业性强,“行业人民调解委员会由行业协会组织成立,其本身就与社会分工相对应,所以能够充分实现社会纠纷解决的专业性。”传统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及社区调解等民间调解组织调解证券纠纷时,在专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由行业协会成立的调解组织来调解证券纠纷,能够充分发挥调解的优势,提高调解协的执行率。二是完善立法,赋予证券交易所调解职能。现行《证券法》对交易所是否能够开展证券纠纷调解工作,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但是,从交易所的职能和市场地位来看,其拥有大量高素质人才、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具备调解各种证券纠纷的能力,在其进行调解后,这些先天优势,可以促进证券公司、上市公司能够积极履行调解协议的义务。因此,在明确交易所调解职能的前提下,可以在交易所内部设立专门的纠纷调解组织,负责调解会员之间、会员与客户之间、会员及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民商事纠纷。三是在中国证监会内部成立调解组织。2012年6月19日,代表香港政府进行纠纷调解的机构——金融纠纷调解中心成立,以“先调解、后仲裁”的方式,协助解决金融纠纷调解机制下的成员金融机构与个人客户之间的金钱纠纷,申索金额最高50万港元。中国证监会作为市场的监管者,拥有广泛的监督权,在全国主要城市拥有36家派出机构,完全有能力调解证券纠纷。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赋予派出机构调解职能,充分发挥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的优势,就地解决证券纠纷。四是在证券公司内部成立专门的部门或由客服部门组建专业的队伍处理证券纠纷。证券公司是证券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投资者保护的最前沿,与投资者之间交往最多,也最容易发生证券民事纠纷,通过内部机构处理纠纷,将矛盾化解在初期阶段,防止矛盾进一步恶化,缓解矛盾也保护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赵万一.证券法学[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332.

[2]范愉著.非诉讼解决机制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沈建中.证券纠纷非诉讼程序解决机制研究——以证券仲裁制度为中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论文.2005:58-60.

[4]范渝.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1.

[5]王欣新,亢力.浅论证券纠纷调解法律制度[J].甘肃社会科学,2011(2):132-136.

[6]陈小雁.证券纠纷ADR研究——以美国、英国为例[D].华东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0:4.

[7]刘春晓.美国证券纠纷调解机制及价值评析[J].金融法苑,2009(2):2001-220.

[8]证券投资人及期货交易人保护机构调处委员会组织及调处办法[OL].2010-11-05.http://.tw.

[9]上海金融法制研究会课题报告.上海加快发展金融仲裁的调研报告[R].上海仲裁委,2007.

[10]卢晓平.被保险人快速调解合同纠纷将免费[N].上海证券报,2007-5-31.

[11]闫庆霞.法院调解论[D].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4.

[12]宋朝武.调解立法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32.

上一篇:SPSS聚类分析在证券价格预测及期权定价中的应... 下一篇:基金“拼爹”白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