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支教及教育问题研究报告

时间:2022-10-15 08:32:36

留守儿童支教及教育问题研究报告

摘 要:以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太阳村留守及困境儿童为例,研究分析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存状况,关注留守及困境儿童,为他们送去温暖;调查当地教育质量、师资力量,研究儿童留守问题的主、客观原因;根据一系列调查及分析,结合实例寻找出可行的解决留守及困境儿童生活及教育问题的方案。

关键词:留守及困境儿童;支教;教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102-02

儿童是新生命的象征,是家庭和国家的希望。但同时他们又是脆弱的,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一旦脱离家庭和父母的保护将无法生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很多儿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然而同一片天空下也存在大量的留守及困境儿童,相对于福利院的孤儿,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在政策上的尴尬处境更令人担忧。他们包括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父母服刑或戒毒期间的儿童、贫困家庭患重病和罕见病儿童等。他们中的大多数常常面临的是生存问题,最基本的温饱有时都是奢望。

据北京师范大学儿童福利研究中心的数据,截至2011年12月,全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总数为57万(不包括父母双重残儿童)。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中国0-18岁儿童总数约为3亿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22.5%,其中半数以上儿童分布在农村地区。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妇儿工委前几年的联合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生活在低保线的18岁以下儿童有700多万人。

尽管近年来这些儿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生存境遇有了一定改善,但他们在营养健康、疾病防控、教育资源等方面与城市儿童的差距仍在扩大。儿童的命运既是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命运,也关系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四千万贫困儿童的生活成长和教育问题亟待解决,但由于目前仍缺乏相关法律规定,我国现有的儿童救助保护机构严重匮乏。留守及困境儿童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作为在校的大学生,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关注和了解留守及困境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现状,并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留守及困境儿童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国内文献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一是从留守及困境儿童的心理、教育方面来分析其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根源及解决途径。二是社会学方面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逐渐被运用进去,可以全面有力地分析留守及困境儿童问题。三是社会工作开始介入,有利于留守及困境儿童的问题得到科学解决。但是对留守及困境儿童问题的研究也有些不足之处:一是尽管已经有学者开始运用社会学方法分析和研究留守及困境儿童问题,但力度和准确性值得商榷;二是案例方面的研究介入太少甚至没有,使得留守及困境儿童的教育及支教问题,虽得到关注却迟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在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鲁堡村有一个民间发起的社会困境儿童助养机构,太阳村。新乡太阳村建于2004年7月,太阳村的负责人是丁巧荣,太阳村的孩子们都称她为丁奶奶。11年前由丁奶奶创建了太阳村,并一直照顾着这些特殊的孩子们。这些儿童或是由于父母服刑而失去生活的依靠;或是在社会上到处流浪、沿街乞讨;或是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孩子。11年来,太阳村一共收养过80个这样家庭的孩子。困境儿童被送到太阳村后,在丁奶奶的细心呵护、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照顾下,他们逐渐走出心灵的压抑,茁壮成长。太阳村目前收养了30多个孩子,年龄大小不等。平时孩子们到幼儿园、小学、中学、技校等学校学习,晚上和节假日就回到这个大家庭中。在这样的条件下,困境儿童基本的生活虽可以得到保障,但他们在学习上却存在着问题,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更是很少有人对他们加以指导。这让我们看到了对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和支教问题研究的重要性。本文以太阳村儿童为例,研究分析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存状况。

(二)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通过深入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活实际,运用个案研究,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深入了解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并通过学习方面的具体指导,提升留守及困境儿童生活和学习的信心,改善留守及困境儿童的学习状况。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1)调查当地教育质量、师资力量,研究儿童留守问题的主、客观原因;(2)根据一系列调查及分析寻找出可行的解决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案;(3)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走出校园,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留守及困境儿童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锻炼以及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与了解。

(二)研究意义

(1)初步了解当地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存状况,关注留守及困境儿童,为他们送去温暖;(2)紧迫性。在农村中,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水平较低,严重制约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3)实践性与现实性。本研究将通过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研究在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可行性策略。

四、研究过程

(1)坚持周末到太阳村支教,了解太阳村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存状况,关注留守及困境儿童,尽己所能募集善款,捐献物资;(2)社会实践以太阳村为基地,与当地留守及困境儿童生活在一起,全面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及心理状态,并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为他们提供帮助与指导。(3)邀请电视台对此次活动进行报道,扩大积极影响,号召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帮扶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社会活动;(4)深入调查当地教育质量、师资力量,研究儿童留守问题的主、客观原因。

五、研究结果分析

(一)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家庭生活困难。留守及困境儿童的家庭生活普遍比较困难,他们大多收入微薄,甚至大多靠政府机构救济,缺乏固定收入,只能满足日常温饱所需,没有多余的钱来改善生活,更无法为其提供良好的受教育条件。

2.学习状况令人担忧。由于家庭困难,多数儿童不得不过早地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大大减少了他们可利用的学习时间,其次留守儿童年龄都不大,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学习状况很不理想。

3.心理健康出现异常。很大部分留守及困境儿童不仅物质生活匮乏,同时思想健康也出现偏差,更谈不上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思想境界,甚至一部分儿童还未形成一种价值取向。不能与自己的同学或朋友正常交流,受到挫折,无人倾诉,留守及困境儿童心理问题较为明显,如不能得到合理的引导,很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4.很多教师不堪重负。留守及困境儿童数目激增,很多负担都落在了老师身上,尤其是班主任教师体验到较重的工作负荷,工作内容也比以前繁杂琐碎,有的教师感到情感资源被极度耗尽,尤其不能忍受留守及困境儿童的捣乱行为。

5.安全监管不力,导致留守及困境儿童安全难以保障。大多数留守及困境儿童监护人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对这些儿童监护不力,安全教育不够,同时受社会治安环境的影响,留守及困境儿童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二)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的分类区别

根据对太阳村儿童的长期了解与研究,可将留守及困境儿童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身心健康的留守及困境儿童。身心健康的留守儿童不用教师过多地操心,他们比享受着家庭温暖的孩子更能照顾好自己,学习态度积极。对于他们的教育,更多的是要加强引导,鼓励他们自立、自信、自强,使他们正视自己的家庭身世,正视社会大环境,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另一类是具有一定心理问题的留守及困境儿童。问题留守儿童可能会出现不遵守规章制度、欺负同学、我行我素,甚至小偷小摸等不良习气。对于这些问题儿童的教育不是几次说教就能解决的,也不是感化或硬性教育能解决的,而是要运用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对他们的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进行跟踪矫治。

(三)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结合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太阳村这一个案研究,留守儿童教育及支教问题的解决应举全社会之力。

第一,家庭方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不仅要在物质上满足孩子,更要注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于监护人缺失的特殊家庭,学校和社会要主动承担起对这部分儿童的监护职责。

第二,学校方面。学校作为承担教育工作的主要社会机构,应加强对留守和困境儿童的管理工作,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爱,转变教育方式,重视对留守和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一些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要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对于个别监护人缺失的留守和困境儿童,学校可让部分有条件的教师成为临时监护人,承担监护责任,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第三,政府方面。政府应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注重教育公平,着力改善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活学习条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看护中心以及寄宿制学校,解决不同收入阶层对基础教育的不同需求。加强研究,不断改进留守及困境儿童的教育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对关爱、教育、管理留守及困境儿童问题的研究和指导,不断总结、推广好的经验与方法。

(四)对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建议

针对留守和困境儿童的大学生支教活动,首先应对支教人员的自身素质加以考量,以确保他们能够为留守及困境儿童的教育和心理问题提供有益的帮助;在支教过程中,应把对教育事业的高度热情和专业学习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支教活动应致力于拓宽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技能,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生活能力。

六、反思总结

在这次调研过程中,项目组收获颇多。对留守儿童教育及支教问题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项目组成员能力有限,在研究深度及广度方面可能有所欠缺。太阳村有一句温暖人心的标语“有爱就有温暖,有爱就有阳光”,意在提醒更多的人,自身享受幸福的同时,也应该向这些留守及困境儿童伸出援助之手,打开他们紧闭的心灵之窗。

参考文献:

[1]刘志月.儿童全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逾58万 周洪宇代表呼吁立法破解儿童福利分散管理问题[N].法制日报,2014-

03-12.

[2]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

[3]阮梅.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及思考 下一篇:本土语境下的世俗化理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