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启示

时间:2022-07-08 06:53:07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启示

摘 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观点,它将认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强调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将其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021-0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重要内容,它将认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强调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指出了实践基础上的再认识才更能使我们的事业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相结合,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理论指导,更重要的是可以从现实的实践方面为和谐文化的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指导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继续发扬光大,有助于推动我国和谐社会方方面面的建设,对加速形成繁荣、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始终处于基础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一切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相互区别的根本所在。马克思的实践观构成了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它不仅打破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局限性,而且又进一步指出了实践活动是全部人的社会活动的基础和动力。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1]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本质

创造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本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把实践的基本作用概括为两点:一是作为客观标准的实践,二是作为社会活动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将实践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解释了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人们判断自己认识的真理性成分、检验各种各样理论体系的科学与否提供了标准和钥匙。只有人们的思想认识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相一致,做到主观符合客观,才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达到预期目的,从而证明人们的思想认识是正确的;反之,如果不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那么在改造客观世界时就达不到预期的结果,这样的思想认识就是错误的。

人们的认识,无论正确与否,都是自然界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都来源于客观自然。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是带有实践色彩的,人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实践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实践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正确地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在正确的认识指导下,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概述

(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涵

1.和谐文化以和谐理念贯穿始终,引导社会的和谐价值取向,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灵魂;和谐文化是先进文化的根本。

2.和谐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提倡和谐文化精神,营造有序和谐的文化氛围,鼓励和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意识,善于运用和谐的态度看问题,办事情。

3.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应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以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为导向,并将其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文化相结合,努力构建与和谐社会相一致的思想文化体系。

(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作用

1.奠定深厚的思想基础。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论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都需要和谐文化作为智力支持。如果失去和谐文化的存在,不仅社会和谐思想的基础会动摇,而且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也就不复存在了。

2.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谐文化以和谐作为文化的核心,是促进社会进步、政治经济协调发展的精神动力,在化解人们在经济政治中的矛盾冲突、协调社会关系、推动整个社会有序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平衡作用。

3.提供坚实的道德支撑。我国目前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高社会文明道德水平,营造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社会风尚,对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意义重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是一脉相承的,和谐文化的建设,一方面不仅可以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全社会逐步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形成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有利于形成全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使全社会树立和谐的道德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坚定自身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

文化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保证,通过和谐文化的建设,可以促使各种社会矛盾能够更公平更合理的解决,加快社会各项文化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努力实现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使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实现全社会健康昂扬的社会风尚,为和谐文化的建设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创新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首先要注重文化体制改革,改变文化建设中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将文化创新建设放在首位,这是时展和人民文化需求的关键所在。在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对外来文化进行借鉴,对本民族文化要进行创新,使一切文化创造能够充分地为我所用,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不断充实和更新。

在和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要时刻保证和谐思想贯穿始终,改革文化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注重文化的迁移与重塑,在吸收借鉴以及融合的基础上,使和谐文化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谐文化的创新使得社会文化更具感染力,逐步实现和谐文化建设的大发展。

上一篇:别样课堂 展现精彩 下一篇: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