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生活化,助力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

时间:2022-10-15 07:44:51

课堂生活化,助力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生活性是本课程的基本特征。实践证明,课堂生活化,可以助力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

一、目标生活化:符合学生实际

德育目标是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德育内容的选定、德育途径和德育方法的选择与具体运用。不少老师在确定德育目标的时候,表现出大而划一的状况,教学目标“高大空”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理想化”的观念比较突出。如要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等,使德育目标陷入“纯理想化”的境地,远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同时,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习惯于用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来代替德育,以教科书为中心,将教师和学生的德育活动束缚于设计好的、固定的教材结构安排和教学活动中,从政治角度规范道德行为,目标太高,使学生可望而不可即。因此,多数学生很难做到。

小学德育必须摆脱理想主义的目标,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作为目标,落实学生在学校德育中的核心地位。小学德育要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要求从日常行为习惯入手开展小目标、零距离、经常化、生活化的德育,使德育目标“内化”成学生的行为规范。比如,要喜欢自己的学校、要听父母和老师的话、按时到校、要爱护公物、上课要认真听讲、要刻苦学习、要独立完成作业、上下楼梯靠右行等,让学生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做到目标明、起点低、要求严、贵坚持,久而久之就会“润物细无声”,收到好的教学实效。

二、内容生活化:易于学生理解

要想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教学内容至关重要。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来源于生活,离不开现实生活,离不开实践。教师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由远离学生生活的理想化的内容向贴近学生生活的“生活化”的内容转变。

首先,德育内容本身要紧紧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生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把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德育内容吸收进来,紧跟时代的脉搏,不断丰富德育内容,提高德育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其次,德育内容的表述应该简洁明了,必须让学生能够顺利理解,最好不要用文言文的形式进行表达。一年前,我校四年级教室张贴了一张“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的警示语,本意是教育学生懂得“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只要努力耕作,就不会徒劳无所得。”前不久,我抽查了10名学生,都不知道这句诗是什么意思。试想,意思都不理解,何谈教育实效?

教学内容设计要力求具体、简洁、实际,把教材内容由大变小、化繁为简、变虚为实地进行处理,将抽象的道理用浅显通俗的形式使之形象化,引导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三、形式生活化:引起学生注意

“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是一种适应现象。从德育形式方面讲,适应现象并非好事。有一次,我到一所小学去听课,随机进行了一次小调查。在这所学校教学楼三楼上有一块LED显示屏,从上午到中午都显示着“墨香浸透校园 精彩书写人生”的宣传标语。我抽问了10名学生,竟然没有一名学生能准确完整地说出标语的内容,有8名学生一个字都说不出来。经询问得知,这块显示屏天天都在播放标语,可学生为什么说不出标语内容呢?根本原因就是标语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试想,德育内容无论多么精当,如果没有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那么德育效果之差就可想而知。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形式,要有利于实现教学向学生的内在需要的转化。具体说,就是要求老师要开放课堂,课堂教学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现实,与社会和学生的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理解社会、把握社会。

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丰富的,延伸到教室外,黑板报、校园广播、校园网、宣传手册、LED显示屏等,都是很好的展示阵地。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让这些形式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从而有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比如,前面所提到的小调查,同样是这块LED显示屏,我们不妨作这样的改进:(1)显示的内容天天更换,让学生有新鲜感;(2)文字播放的形式改为滚动播放,变静为动,以引起学生的注意;(3)一次显示的时间不要太长,以免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4)要求学生每天抄写展示的内容,增强学生的记忆。

总之,课堂教学生活化,让课堂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学习背景,依据活动、体验、内化的逻辑规律,通过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引领学生用童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与艰辛,去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吴惠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J].考试周刊,2015(3).

上一篇:借助关键词解读文本 下一篇:提高小学语文早读有效性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