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有效教学情境创设浅议

时间:2022-10-15 07:24:07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情境创设浅议

摘要:合适的教学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被动式、灌输式的教学弊病,使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充分地参与学习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文章从实验、多媒体、生活、问题等四个方面就如何创设有效的化学教学情境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情境;有效教学;学习主动性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化学教师创设教学情境重在塑造学习主体,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推动课堂有效教学。本文以初中化学教学为例,就如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略陈浅见。

一、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兴趣

化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标志是以实验为基础。初中化学作为启蒙阶段,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巩固化学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演示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化学实验,创设化学实验情境,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实验现象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更好地理解掌握相关的化学物质的性质、现象或者是解决某些化学问题。

例如,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能发生反应,但无明显现象。针对这个反应,学生对老师提出了质疑。笔者选用两个集气瓶分别收集满二氧化碳,一个倒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水,另一个倒入等体积的氢氧化钠浓溶液,在两个集气瓶口分别放上一个烧熟并剥壳的鸡蛋。第一个集气瓶鸡蛋没有动静,而第二个集气瓶口的鸡蛋居然被“吞”了进去,出现了“魔瓶吞蛋”现象。此时,同学们个个都看呆了,惊呼:“太神奇了,太神奇了。”同学们理解并认可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当老师提出:“你还能设计其他的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了吗?”,这时同学们个个兴致盎然,跃跃欲试,有的想到了用稀盐酸、有的想到了用软塑料瓶、有的想到了做喷泉实验等等。通过实验,教师将实验结论的发现权放手给了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同时,课堂实验的趣味性,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直观情境,帮助理解

加拿大著名的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说:“媒体是人体的延伸。”现代多媒体技术,主要包括录音、投影、幻灯、视频、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手段,能把化学中的微观结构、不易实现的实验、不易观察的实验现象等以生动的动画、图片、文字以及优美的声音有机地集成并展现在屏幕上,实现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从而帮助学生更真实、生动、形象地理解教材,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时,同学们由实验已经知道酸和碱能发生反应,并且得到白色固体,但是,白色固体是什么物质呢?同学们此时急切想知道白色固体会是什么?教师乘此机会,利用多媒体展示了flas,模拟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化学反应:氢氧化钠在水中解离出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而生成了难解离的物质——水,同时,钠离子和氯离子仍然存在于溶液中,水分蒸发后,氯化钠成晶体析出。通过多媒体动画创设的直观情境和对此过程认真的思考,学生不仅明白了白色固体就是氯化钠,而且也帮助学生理解了中和反应的实质。可以说,在不知不觉中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多媒体动画的微观模拟中迎刃而解了。因此,多媒体教学创设的直观情境,帮助学生对微观知识加深了理解。

三、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应用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教师要注重观察体验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善于将生活素材引入到化学课堂中,用具体的生活实例、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来创设教学情境,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又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学习了金属的相关知识之后设计以下的相关情境:①北方一些公交车一到冬天,乘务员就会在把手上系上一块绒布,为什么呢?②目前我国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中的五角硬币首次采用了钢芯镀铜合金,该合金的性质与流通的一元硬币的材料性质相似。请你推测用来制造五角硬币的钢芯镀铜合金应具有什么性质?③现在很多家庭装修,都将室内原有的铁制水管改成优质塑料复合的开泰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④易拉罐由铝制变成钢制,其目的是什么呢?由于情境的创设贴近了生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倍感亲切自然。同时,这些问题体现了知识信息的多样化,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化学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化学”,此时的同学们求知欲望强烈,进一步体现了教育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理念。

再如:在教学“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一课时,创设如下情境:假设你是一名科普工作者,你正要建一个为初中学生介绍关于自然界中水的科普网站,你打算扮演什么角色?并提供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化学家:(1)水是由什么组成的?水有什么性质?(2)水是如何净化的?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3)水又是如何被污染的?生物学家:(1)水对生物有哪些生理作用?(2)当湖泊被污染时会发生什么?(3)被污染的水是如何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的?地理学家:(1)哪里有水?(2)淡水资源是如何分布的?社会学家:(1)为了治理水污染,我们投入了多少资金?(2)记录一周内你的家庭和你的学校的用水情况,绘制一张你家的用水统计表。课后,带领学生到当地的水厂考察水资源情况,日常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情况以及水质污染情况和防治措施。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化学教学的实效性。实践表明,只有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将新知识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建立起实质的联系,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新知。

四、创设问题情境,发展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思维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不仅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所以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设“疑”立“障”,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木炭的还原性时,设置问题:1.你认为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可能生成什么物质?2.你能设计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吗?这可是未曾学过的化学反应,这样一问,给了学生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但是这个问题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们不知从何入手。于是,连续设置三个问题:1.反应物是什么状态?2.反应的条件是什么?3.生成物可以采用什么验证方法?这三个问题更具针对性,同学们经过思考、讨论、归纳总结,不仅得出了正确的实验装置,而且还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创新设计实验方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各种适宜的方法,科学、合理地进行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情境”启发学生积极观察思考,以“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取得教与学的最优效果,实现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和高效。

参考文献

[1]文庆城,张世勇.谈化学愉快学习教学策略[j].中学化学,2005,(9):1~2

[2]陆菁主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5:42~56

[3]王艳春.初中教学典型课示例-化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4:25~68

上一篇:体育高考生在术科考试中的紧张情绪及其调控探... 下一篇: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