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表现和运用

时间:2022-10-15 04:20:04

摘要:母语迁移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伴随着二语习得的整个过程。本文分析了各个层面上出现的母语迁移现象,提出了对母语迁移的认识,即迁移可以作为学习策略。并指出,在英语学习中适当进行双语对比,充分利用母语迁移的正效用,努力克服母语迁移的负效应,对英语素质的提高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母语迁移 二语习得 正迁移 负迁移

一、母语迁移和语言迁移

一个人的母语是在没有其他语言的影响下形成的,是第一语言系统,其形成是自然的过程,不需要解释和说明;而二语习得却是在第一语言系统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建立起第二语言系统,因此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会自然地参照母语的模式,母语已有的方方面面的知识会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这种影响称为外语学习中母语的迁移。

在外语教学和二语习得领域对于语言迁移现象的研究由来已久。Odlin(1989)在总结二语习得领域数十年的语言迁移现象研究的基础上给“语言迁移”下了一个简明而精确的定义:“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根据Odlin的定义,迁移不仅仅是传统的迁移研究中所指的来自学习者母语的影响,它还可以指学习者已经习得的任何其他语言的知识对于新语言习得的影响。因此,从更精确的角度上讲,学习者的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应该被称为“第一语言迁移”,以此来区别和其他语言的影响。

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Gass & Selinker, 2001)。如果旧知识、经验的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起促进作用,它就是正迁移;反之,如果旧知识、经验的迁移妨碍了新知识的获得,它就是负迁移,即干扰(interference)。这两种迁移体现在第二语言习得的方方面面。

二、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

汉语、英语都是语言,两者具有一些共性的东西,汉语中有一些与英语相吻合或者较相似的特点,而这些共性的东西恰恰可以促进第二语言学习,这就是母语正迁移。

(一)汉语和英语在许多语言层面上都会发生正迁移。

1.在语音方面,汉语拼音系统和英语音标系统之间存在一些相同或相似之处,如:[m],[n],[f],[w],[ei]等发音,这就意味着中国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地发好相关的英语单词,从而将节省的时间用于学好相对陌生的音标,如[j],[tr]等。由此可见,汉语中已经存在的音素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会促进英语语音的习得,例如,某些地区的英语学习者在区分[r]和[l]上会遇到困难,而其他地区的学习者则不会有此困难。

2.在语序方面,虽然汉语和英语在句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在陈述句中,汉语和英语的语序大体相同,如果把下列汉语句子译为英语,在词序上一般不会发生错误:

(1)昨天父亲给我一辆自行车。

Yesterday, Dad gave me a bicycle.

(2)这事使她忧伤。

This matter made her sad.

可见,在英语陈述句的学习上,由于汉语和英语之间的相似性,可以推测出汉语会向英语发生正迁移,促进学习者的英语学习。

(二)汉语和英语还可以在一些非语言的层面发生正迁移,从而促进目标语的学习。

1.借用母语可激发并促成习得者用目标语来完成语言交流。

以Selinker为代表的语言学家认为:母语对二语习得所产生的作用是语言习得的一种认知过程、学习策略和方式。第二语言的习得往往从与已有的语言知识相关的简单句型模仿开始,再发展至较复杂的层次。在此过程中母语就是唯一可提供直接助力的语言源泉。深入研究,就可发现实际上正是借助于头脑中已有的中文语言框架,学习者才可能完成一些近乎正确的英文表达,达到交流目的。语言学家Krashen(1982)也认为在双向交流中当习得者缺乏足够的目标语知识时,可求助于他们的母语来启动话语表达。因而,借助母语是二语习得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

2.借助母语是二语学习者的一种策略。

既然各种语言之间有共性的地方,那么在二语习得中,作为已经掌握了母语系统知识的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借助母语的规则。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尤其在初级和中级阶段,学习者会在情急之中或不得已的情况下“借用”母语知识或母语能力,借以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交际目的。这是学习者的一种“策略”。按照Ellis(1994)的观点,母语作为一种已经获得的极为稳定的知识和习惯,当它和目标语类似的时候,学生在这些“普遍”的方面可以学得更快,这样母语可以加快目标语的学习过程。

3.母语在外语的本土化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能激发习得者的民族自豪感及学习热情。

正如中国语言学家孙骊所言:“英语,一旦被世界上的某一地区所采用,不论其目的为何,必将在其自身和文化的层面上经历一再生过程。”英文在中国的推广也逐渐带上了中国特色,并且这些中国特色的英文已经在国际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如:一国两制(one country,two system);经济特区(special economic zone)等。这种语言间的交汇融合也令学习者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蓬勃发展,为祖国的兴旺发达而自豪,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中英文学习的热情。

三、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

尽管中国学生在以英语为目标语的习得过程中可以利用母语的正迁移作用,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时如果把汉语的规则套用到英语中去就会产生错误,从而对目标语习得产生负面的影响,这就是母语的负迁移作用,主要表现在语音、语法和语用三个层面。

(一)语音层面上的负迁移。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这两种语言中有似乎相同但实际上并不相同的语音,这些音位系统上的差异往往是造成我国英语学习者语音负迁移的主要原因。

首先,英语和汉语的音素并非是完全对等的,英语的某些音素在汉语中是找不到的,如汉语中有类似英语中[α:],[i:],[u:]的音,却没有与[i]和[u]相近似的音,这就是许多英语学习者受汉语发音习惯的影响,[i:][i]不分、[u:][u]不分的原因。再如,由于受母语的干扰,有些英语学习者对英语某些音的发音感觉特别困难,如[θ],[e],[v],[w]等。于是就会用汉语中某些音来加以代替,如把[θ]发成汉语拼音中的“s”,把[i]发成汉语拼音中的“i”,于是对很多英语单词的发音就不准确了,结果“feel”和“fill”不分,“thing”念成了“sing”等。

其次汉语属于阴阳上去四声的声调语言,讲求抑扬顿挫,一般声调具有区分汉字的意义,英语则属语调语言,句子靠语调来辨义。中国学生的英语有时说起来会一个调,升降不分,从而影响句子意义的表达。

(二)语法层面上的负迁移。

语法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又可分为词汇和句法两个方面:

1.词汇层面的母语负迁移通常是由于中英文中词汇的概念意义、内涵意义及搭配不同而导致的。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汉语中的词汇与英语中的词汇不可能一一对应,即使是大体上对应,但是由于文化背景或是传统风俗的不同,使得意思大相径庭。二语习得者在处理和运用英语时,很容易受母语的影响,因而出现各种词汇错误。比如,由于“pursue”和“chase”的汉语意思均为“追”,所以学习者常将两者混为一谈。而实际上在英语中,“pursue”是用来指人们渴望得到的东西,“chase”则常和歹徒或逃跑的马匹联系在一起。又如词组搭配“吃药”在英语中应是“take the medicine”, 而中国的外语学习者很有可能受母语的影响而说成“eat the medicine”,相似地把英语中的“红茶(black tea)”说成“red tea”。还有,汉语中常说“送某人到门口”,这就使得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倾向于说“Let me send you to the door.”而不说“Let me see you to the door.”。

2.英语和汉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句法结构差异较大,造成了语序、表达结构等方面的句法迁移。汉语是一种以意合为主的语言,词语的连接是凭借语义、词序逻辑关系和虚词来完成的,没有词形变化,注重内在涵义,不受形式的约束,句法结构弹性大;英语是以形合为主的语言,词语的连接是凭借连接词、各种短语和语言的形态变化来实现的,有词形变化,注重句子形式,有着严格的句法结构。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英语学习者受汉语影响,时常出现语序误用现象,如:“He very much wants to go.”(他非常想去),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再如汉语中常常会有省略从句主语的现象,当这种现象迁移到英语中时就造成了主语空缺或动词垂悬的错误,例如,“站在山顶上,整座城市可以尽收眼底。”常会被译成“Standing on the top of the hill,the whole city can be seen.”,这就使得“standing”变成了垂悬分词,造成了句法错误。又如:“小的时候,父母常常带她去公园。”往往被译成“As a small child ,her parents often took her to the park.”,可是,“As a small child”的逻辑主语是“she”,主句主语应该与此保持一致,正确的译文应该是“As a small child,she was often taken to the park.”或“When she was a small child,her parents often took her to the park.”。

(三)语用负迁移。

语言具有民族特点。由于各民族的历史、地理环境、物质生活条件、科学文化教育、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不同,致使他们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时,会无意识地将母语语用规则迁移到第二语言的语境中,因而造成了语用负迁移或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这一概念是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1979)提出的,专门指跨文化交际中双方对语用意义做出不到位的理解或不恰当的反应。语用负迁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价值标准的差异。西方人对个人隐私非常敏感,对别人的隐私也持保护的态度。例如,中国学生看到学校门口的外籍人士会问“Hi, who are you waiting for?”,似有冒犯对方隐私的嫌疑。又如“个人主义”,即相应的英语中的“individualism”,在英语和汉语中所产生的联想意义不尽相同,在英语文化,尤其在以实用主义为主要思想基础的美国文化里,人们对其怀着崇尚的情感,赞成、甚至追求个人主义;而在中国文化中,“个人主义”被认为是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是被排斥和唾弃的。

2.文化习俗的差异语。文化差异造成了各种语言社会团体之间语言使用的巨大差异,也给不同文化的人之间的交流带来了不少困难。例如,用中国人见面常用的问候语“Have you eaten?”来问候西方人,会令其误会,还以为问话的人要邀请自己吃饭。再比如,中国学生到外教家里去作客,吃饭时间主人说:“Help yourself to some bread.”学生很可能第一反应是说:“No, no, I am not hungry.”虽然可能已经很饿,但是为了礼貌起见还是要等主人再一次的邀请,可事实往往是等到了最后主人也没有再邀请,最后只好饿着肚子。其实很多中国学生不了解,美国人请对方吃就是很真心地邀请,如果说了不吃,他们也就以为对方是真的不饿,而不像我们中国许久以来的传统,总是要推了又推才肯接受才能显得自己有礼貌。由此可见,二语习得过程中,只有了解了母语和英语之间文化上的这种差异性,才能更加得体地运用所习得的外语。

四、母语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运用

(一)促进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汉语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影响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苏联语言学家谢尔巴曾说过:“经验证明,可以从教学过程中除去母语,但却不能从学生的头脑中把母语除掉。”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对于外语学习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许多情况下,它应当成为学习外语的良好助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汉语翻译可以作为学习的手段。由于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汉语翻译可以发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桥梁作用,通过大量的书面或口头的翻译练习增强对目标语的熟练掌握。

2.用汉语比较语言现象,认识英语的语法规则。

3.参考用母语解释的目标语中抽象的概念,形成准确、精辟的理解,避免误解或歧义。

(二)减少负迁移。

吕叔湘先生在《中国人学英语》中指出:“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们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对词形、词义、语法范畴、句子结构等都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英语作比较,让他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体会,这样才能更有效、全面地学习英语。”汉英语言的差别造成了学习者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负迁移,吕先生的话则指出了这种负迁移对于英语学习者的积极意义。

(三)进行英语语言知识的技能训练。

学生在实际使用语言中,只有经过亲身体验,才能做到正确的理解和表达,从而克服母语的干扰。因此学习者要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对词汇、句法、语篇等不同的层面进行有效的训练,来巩固英语的影响。学习者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越多,技能训练得越熟练,就越容易顺利地掌握目标语的信息和知识。

(四)加强背诵。

背诵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输入活动。通过背诵,可以增强语感,促进语言习得。加拿大语言学家Bialystok(1978)将二语习得者的语言知识主要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前者指学习者意识层中的所有目标语的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后者指那些内化了的语言知识,它们存在于学习者的潜意识层中,学习者不一定能清晰地表达出来,但能不假思索流利地使用语言。一个人的隐性语言知识越多,他熟练使用目标语的程度就越高。背诵输入由于加强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因而能将原本是显性的语言知识转化为隐性的语言知识,学生的语感也因此而形成。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对其输出过程中的负迁移进行监控和修正,从而排除母语干扰,更好地用目标语交流,促进其语言习得。

(五)培养跨文化意识。

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在于交际。长期以来,中国英语学习者存在着只重视词汇和语法,对英美文化重视不足的情况,使得无法跨越自己的文化局限去理解另一种文化,长此以往会对英语失去兴趣。要避免这一问题,学习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或报刊时,就要做到留意和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通过阅读和讨论使自己在文化方面获得知识,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五、结语

二语习得的过程主要是从母语习惯向外语习惯迁移的过程,因而母语的作用很难与影响外语发展的其他因素区分开来。在用母语知识来接收外语信息和处理外语输出时,母语的迁移与干扰就反映在交际过程和学习过程中,产生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迁移。要学好一门外语,促进母语正迁移和克服母语负迁移是很重要的一环。要做到这一点,外语学习者要养成一种良好的外语思维习惯,重视母语和外语语言系统的差异,有意识地对母语和外语在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对比分析。此外,还要加强母语和外语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增强文化差异意识。只有养成了这样的外语学习习惯,才能真正做到发挥与运用母语正迁移作用和避免负迁移作用,更好地进行二语习得。

参考文献:

[1]Bialystok.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2]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Gass,S.M.& Selinger,L.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ory Course[M].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2001.

[4]Jenny Thomas. Transfer and non-transfer: Where are we now?[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79,(2):20-23.

[5]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Pergamon,Publishing Company,1982.

[6]Odlin,T.Language Transfer[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7]Selinker,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 (10): 14-18.

[8]吕叔湘.中国人学英语.北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9]孙骊.发展中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J].现代外语,2005,(2):24-27.

上一篇:英美文学作品中复杂状语成分的翻译技巧 下一篇:古诗词中并置意象的英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