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联合利华等集体涨价事件之法律问题

时间:2022-10-15 04:03:56

浅析联合利华等集体涨价事件之法律问题

摘 要:四大日化巨头集体提价,公众质疑“挟垄断之势而操纵价格”,发改委紧急“约谈”,却持“双重标准”纵容油价频创新高。成本飙升压缩利润空间,企业为保生存而不得不涨,通货膨胀势头愈演愈烈,政府为稳物价而不得不谈,两个不同声音,反垄断法律法规将如何甄别平衡?

关键词:联合利华、集体涨价、发改委约谈、油价飙升、反价格垄断规定

本月初,联合利华、宝洁、立白、纳爱斯四大日化品牌将对洗衣粉、洗衣液、洗洁精、沐浴露、洗发水等洗涤类日化用品集体涨价(涨幅为5%-15%),掀起近三年来日化行业最大规模的涨价潮。

依市场竞争法则来看,竞争主体涨价一般有先后之分,竞争策略上甚至有你涨我不涨的情况,然反观这四大日化品牌,则是心照不宣,步调一致,不能不让人心生疑窦。

而就在今年三月,西班牙已针对八家美容产品制造商1989-2008年期间结成联盟在西班牙市场销售的美发产品实行共同定价开出罚单。同时,联合利华和宝洁公司因操纵洗衣粉价格被宣布遭受欧盟反垄断机构的罚款处罚,涉案的另一主角德国汉高由于此前已提醒欧洲委员会由上述公司组成的垄断联盟在操纵价格为欧盟提供了垄断证据,转为污点证人,有可能逃过或减少罚款。

这给我们提了一个醒。

消费者开始怨声载道,质疑此举涉嫌垄断的声音频出:联合利华、宝洁、立白、纳爱斯作为我国四大日化品牌巨头,它们的提价往往会引发连锁反应,带动整个行业的价格走势,有人指出,联合利华、宝洁等企业是“挟垄断之势而操纵价格”。①

争论进入白热化,法律领域剑指施行不久的《反价格垄断规定》 ,以预防和制止价格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规定》 ,将迎来第一次大规模考验。

据目前公开消息,暂时没有证据证明四大巨头达成 《规定》第七条规定的的垄断协议、决定,针对本案具体为第一款“固定或者变更商品和服务(以下统称商品)的价格水平” ; 关于《规定》第六条规定其他协同行为,需要有“经营者的价格行为具有一致性”、“经营者进行过意思联络”两个方面,还应考虑市场结构和市场变化等情况,“一致性”似乎符合本案事实,“意思联络”仍未有证据,且市场上产品成本的变化更不容忽视 ; 因此暂无法判定四大品牌是否属于《规定》第三条禁止的经营者达成价格垄断协议。

根据《规定》第十七、十八和十九条的规定,四大巨头几乎占据了我国八成以上的洗涤用品市场份额,具有强大的控制销售市场能力,财力和技术条件雄厚,完全可以推定在相关市场上具有支配地位。

那么是否属于第二种价格垄断行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使用价格手段,排除、限制竞争呢?

《规定》第十一条提到,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得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而针对本案认定“不公平的高价”应当考虑的因素为:1、是否明显高于其他经营者销售同种商品的价格;2、在成本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是否超过正常幅度提高销售价格;3、销售商品的提价幅度是否明显高于成本增长幅度。

集体涨价,自然不存在明显高于其他经营者销售同种商品价格的情况;因此,当前经济市场产品成本问题成为关键因素。

然而事实正是,中国经济出现通货膨胀,原材料等成本价格持续上扬。

据悉,一、二月国内CPI同比涨幅达到4.9%,三月份更是达到了5.4%,央行也自去年开始实行紧缩货币政策,连续四次加息并连续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稳定物价成为目前国家宏观调控首要任务。

导致这种现状的最重要原因则是成品油涨价,而成品油是重要的产品原材料,企业产品成本随之上涨,引起通胀,进而人力成本大幅增长,通胀链条已经传递到终端产品。

日化行业是充分竞争的行业,涨价根据成本制定,原材料等成本上升到一定程度时,企业依靠内控已经无法消化成本上涨因素,为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避免亏损,就不得不采取提高产品价格的方式,涨价行为是企业最后的一道防线,②最终出现没有定价权的下游终端消费品企业的涨价风。

由此分析,四大巨头提价究竟公平不公平,是否是“挟垄断之势而操纵价格”,在未掌握确凿事实之前,我们还不能轻率断定。

《反垄断法》规定:反垄断执法机构依法对涉嫌垄断行为进行调查;相关人士不断呼吁求解真相,如果四巨头的确在操纵价格就应依法予以严惩;政府相关部门也已介入,派出调查组赴有关企业进行调查。

而先于调查的一步棋是,国家发改委于三月底先后约谈了四大巨头,虽然在“以大局为重”的前提下做到了“暂缓涨价”,但效果仅如火中取栗。

首先有公众质疑政府有行政干预市场自由调节、企业自主定价权之嫌。发改委回应,约谈只是一种沟通方式和提前介入,引导企业正确行使定价自,防止企业违规,避免违规后再受处罚,这样也浪费行政成本。洗涤用品和方便面等,都是群众生活必需品,其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群众的生活,政府很重视。

其次,在众多消费品价格上涨或酝酿上涨的同时,内地成品油价格也频创新高。奇怪的是:对于消费品的涨价,发改委态度强硬,力阻止市场企业涨价;却在五十天内两次提高了成品油的价格。发改委表示,这只是在执行早已出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综合考虑经济运行和价格形势,适当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③

关于发改委的“约谈”,不论目的,行为本身就不合理甚至荒谬。《反价格垄断规定》从意见征求稿中删除此款正是因为不尊重市场规律的行政主导执法体制是无序、无力的。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部门,发改委该下力的地方是“规范”而不是“约谈”,是制订和维护“游戏规则”,而不是包办代替事必躬亲。市场经济是充分竞争的,如果作为原材料的成品油价格居高不下,日化类等企业涨价就不可避免。以行政方式“强摁牛喝水”只能起到短期效用,从长远来看,企业盈利的本质需求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逼迫他们不得不采取隐蔽的手法来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约谈的后果将可能导致变相涨价甚至报复性涨价。④

事实已经很明显:“约谈”只是暂缓之计,石油三巨头等国家垄断企业才是发改委重点约谈干预的目标,才是遏制通胀源头的治本之举。

我国《反垄断法》、《反价格垄断规定》明确规定:国有经济占控制地位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以及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行业,国家对其经营者的合法经营活动予以保护,并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及其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依法实施监管和调控,维护消费者利益,促进技术进步,不得利用其控制地位或者专营专卖地位损害消费者利益。

但发改委在价格管制上却实行的是“双重标准”,一方面替上游企业的涨价辩护,一方面对下游国企的涨价喊不,这种放开上游、严控下游的管控措施严重违反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更与成品油定价机制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南辕北辙,政府干预市场价格机制的行政举措背离了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最终将得不偿失。③

“小国务院”发改委近日焦头烂额的忙碌、约谈、调查,体现了国家有关部门对稳定物价的高度重视和巨大决心。但是,平衡物价水平和企业盈利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尊重商品价格内在的形成机制,通过市场之手来化解和抵消市场中的涨价行为,少用甚至不用诸如约谈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非市场经济手段。对于受到原材料涨价因素制约过多的企业,未来应该适时地出台一些后续财税支持政策,压缩市场原材料价格调整的幅度,从原材料供给的源头上强化监管的力度,减少企业自行消化的比例,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④这种兼顾市场经济效率和企业经营利益的管理,才是制定《反垄断法》、《反价格垄断规定》的应有之义。

《反垄断法》的实施仅数年之久,《反价格垄断规定》也才刚刚问世,欧洲的两份罚单启示我们,“约谈”仅是治标,管理市场一定要尊重商品价格内在形成机制,建立完善的市场监察和执行体制,靠法规、制度、程序管理市场,依法调查,该罚则罚,严格执行反垄断法,维护法律的威严。我国反垄断的法律工作还有很长的发展的路要走,过程中不应仅有对国外制度简单的借鉴,更应正确地理解制度背后蕴含的理念,使其与反垄断法立法目的、我国经济市场实际情况相契合,在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中切实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参考文献:

①摘自媒介360网《宝洁联合利华集体涨价是否违反垄断法?》 ,作者:陈旦。

②摘自财经网《民企:发改委最该约谈“两桶油”》 。

③摘自中国时刻网《发改委挺油价压物价 调控双重标准难服众》 。

④摘自全景网《“保物价”须兼顾企业利益》 ,作者:井水明。

作者简介:

袁白沙(1989- ),女,汉族,湖北省宜昌市人,武汉大学法学院08级本科生。

上一篇:论共同犯罪中止的司法认定 下一篇:论许霆案的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