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村推进”谱写扶贫新篇章

时间:2022-10-15 03:12:30

2002年以来,建始县按照“一次规划,两年实施,集中帮扶,整体脱贫”的扶贫工作新要求,对全县列入扶贫开发的重点贫困村,实行分批安排、“整村推进”。全县已启动58个村,其中,2002年10个,2003年11个,2004年19个,2005年18个。根据省长罗清泉同志的指示,我们从2002年和2003年启动、已完成集中帮扶计划的21个贫困村为重点,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组到了15个村(其中2002年启动的8个,2003年3个,2004年4个,,60多个农户,考察了一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种养基地、龙头企业,与县乡村及帮扶部门的负责同志数十人进行了座谈。完成“整村推进”的村,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农民收入迅速提高,科技应用水平、环境卫生条件、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实践证明,整村推进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思路的新拓展、工作方法的新探索,是成功的、有效的。

一、主要成效

建始县“整村推进”工作2001年底部署,2002年启动,当时叫以“五改三建”(改厕、改厨、改栏、改水、改路,建家、建池、建园,为主要内容的参与式扶贫示范村建设,2003年纳入全省“整村推进”计划。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贫困人口为基本对象,以贫困村为主战场,认真组织“整村推进”,谱写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新篇章,真正收到了实施一批、见效一片、受益一方的效果。

一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整村推进”前,21个村的“五难”(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入学难、看电视难,问题十分突出。有6个村不通公路,占30.7%;7000多人饮水困难,占总人口的24.1%;15个村无卫生室,占71.4%;广播电视入户率仅为39%。到2004年底,21个村村组公路总里程达到370公里,比2001年新增159公里,其中油路12.8公里;水池水窖1405口,新增1230口,基本解决了饮水难问题,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6%;21个村有20个新建了卫生室,配备了乡村医生;新建改建中小学校舍15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广播电视实现了村村通,入户率达到91%。尤其是交通条件改善之后,过去运不出来只能自食的生猪、红薯、洋芋、林果等,直通市场,扩大了增收门路。有的还利用良好的资源环境,搞起了休闲观光、生态旅游。三里乡石牌湖村兴办“农家乐”20户,一户“农家乐”要食用20多户的肉类、禽蛋、蔬菜等农产品,带动这些农户增收致富。业州镇野韭池村去年新增5户“农家乐”仅四个月时间,营业收入15万多元,户平近4万元。

二是村容村貌大为改观。过去进村,“路难行,味难闻”。“整村推进”中以建沼气池为重点,狠抓生态家园建设,21个村新建沼气池4151口,建沼气池的农户占到53.7%,有11个村除“台帐户”(纯靠民政救济,外,基本普及沼气。这些村大力推行“猪-沼-特产作物”、“猪-沼-庭院经济”、“猪-沼-粮食作物”等生态循环模式,普遍进行房屋改造和环境整治,彻底改变了过去“人畜混住、臭气天”的居住状况。走进村庄,墙壁白,院落干净,道路通畅,环境优美,不少居住点实现了生活能源清洁化、生活方式城镇化、居住环境优美化,处处充满生机活力,呈现出现代农村新气息。

三是主导产业基本形成。扶贫开发,基础设施是关键,产业开发是核心。经过重新规划、几年建设,21个村都有了2-3个主导产业。其中,生猪、烟叶、茶叶、魔芋、林果、药材等六项发展最快,初具支柱产业规模。2004年,21个村出栏生猪3.8万头,比2001年净增1.3万头,增长52%,户平出栏由3.3头增加到4.9头;种植烟叶6002亩,比2001年增长21.7%;茶叶2437亩,增长14.9%;魔芋4195亩,增长161.2%;林果3.2万亩,增长62.4%;药材1.2万亩,增长190.3%;外出打工人数由2691人增加到4210人,增长56.4%,打工收入由1015.5万元增加到2245万元,增长121.1%,打工人数占总劳力的比重达到29.3%。

四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上升。2001年,21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69.9元,2004年达到2070.5元,三年时间增长168.9%。其中石牌湖、野韭池、红沙溪等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同时,有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的村由6个增加到13个,纯收入总额由5.72万元增加到25.05万元,增长337.9%。

五是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发生了积极变化。实施整村推进,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经营领域扩宽,人流物流信息流增加,山区封闭落后的情况加快转变,群众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科技意识日益增强,生产生活方式开始改变,脱贫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同时,“整村推进”为民办好事、办实事,鼓舞了农民,激发了大家在国家扶持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贫困面貌的积极性、创造性;组织机关干部对口帮扶,增进了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教育了干部,整村推进的村都成了部门开展先进性教育的教育点。业州镇鸡公岭村7个组,136户,499人,离县城只有10公里,被悬崖和大河阻隔,“看得见,下不来”,产品变不了商品,2003年底人均纯收入仅800元。2004年列入整村推进计划,首先修路,按设计一座闸木水桥要花180万元,没有那么多钱,就改修漫水坝。去年5月21日开工,到今年3月底已在百丈绝壁上凿通4公里公路。全村218个劳力,外出打工105人,在家的113人除农活外,常年在工地的60多人,最多的出工190天。已修通的这段路测算造价70多万元,他们只用了国家拨补的14万元“三材”费。6个县直帮扶部门的干部到工地看了深受感动,捐款6万元给工地买米买盐。

二、主要做法

(一)立足实际,科学规划。按照规划先行、群众参与和规划到村到组到户到项目的要求,对实施整村推进的村制定详细具体的规划。一是组织专班对重点贫困村进行全面调查,摸清基本情况,提出实施整村推进规划草案。二是以村为单位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贫困户会议和全体村民大会,对规划草案进行讨论,项目确定、建设工期、资金投入、农民投劳等均由群众投票决定或认可后实施。三是以乡镇为单位对规划进行审查,加强与县乡规划协调配套,与区域产业规划配套,并按轻重缓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四是由县直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实地考察,对初步确定的发展规划进行可行性论证。五是由县扶贫办集中审查汇总,并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批。整个规划自始至终联系村组实际,注重群众的积极参与,加强科学论证和层层审查把关工作,大大提高了规划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行性。

(二)明确思路,突出重点。在扶贫对象上,县委、县政府把全县贫困人口集中(村贫困人口占总人口30%以上,、不通公路和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的村列为重点贫困村,同时从这些村中选出最贫困的户,优先予以重点扶持,分期分批推进重点村的整体脱贫,切实做到“扶重点、重点扶”。在扶贫措施上,县委、县政府提出要突出解决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基本素质“三基”问题,做到把实施整村推进与改善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结合起来,为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打造平台,鸦把实施整村推进与培植支柱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为贫困户建立稳定收入来源,鸦把实施整村推进与培养科技“明白人”、提高贫困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结合起来,为贫困户从根本上脱贫提供“智力”支持。

(三)整合资金,集中投入。为了切实保证整村推进工作的资金需求,县委、县政府把多项资金捆绑起来,集中投向重点贫困村。其中,扶贫开发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民族发展资金各集中80%以上,水利、交通、能源、农业、科技等方面的资金以项目为载体优先安排。具体办法是,县扶贫领导小组根据村级扶贫规划项目的需要,对相关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再由各扶贫项目主管部门分别审批下达资金计划。截止2004年底,投入到21个村的各项资金4234.5万元,村平201.6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722.9万元,以工代赈资金589.7万元,民族发展资金60.5万元,县乡(镇)有关部门安排和帮扶资金338.6万元,其它方面帮扶资金296万元,各项无偿资金共计2007.7万元,村平95.6万元;信贷扶贫资金250.9万元;农民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的折合资金共1975.9万元。

(四)领导重视,部门联动。县委、县政府把整村推进工作作为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执政为民的“民心工程”和为老区贫困地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德政工程”,狠抓不放。县“四大家”28名实职领导个个出阵,人人挂帅,每个领导联系帮扶一个村。县直部门相对集中,由原来一个部门帮扶一个贫困村,改为几个部门集中帮扶一个整村推进的村,集中力量攻坚破难。交通、能源、水利、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都根据项目建设需要,选派技术人员进驻贫困村,对项目实施进行具体指导,并实行技术承包责任制,对“五改三建”提供科技服务。乡镇党委、政府把整村推进作为“书记工程”和“乡镇长工程”亲自抓、亲自管,相关部门一齐上,抽派干部驻村常抓。同时,狠抓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把建立一支“不走的农村工作队”作为整村推进一项重要目标,做到同部署、同考核、同检查、同验收。

三、基本经验

为避免在整村推进工作完成、集中帮扶阶段结束后,出现基础设施前建后损、结构调整前栽后挖、文明创建、科技培训、综合治理等好的做法难于坚持的情况,建始县未雨绸缪,积极探索,摸索了一些有利于巩固“整村推进”成果、发挥长期效应的工作路子。

(一)坚持长效利用,不断创新基础设施建管机制。在村组公路管理方面,有的村采取集中维护与日常维护相结合,对公路实行“分段包养”责任制,除村委会每年组织劳力集中时间维护两至三次外,日常养护由路段责任人负责。茅田乡板场槽村经过村民代表讨论表决,对新建的25公里村组公路分段到五个组,再由各组召开群众会,分段包到112个农户。在自来水设施维护方面,长梁乡将包括“整村推进”村在内的上万人受益的自来水设施建管经营,承包给县水利局供水公司实行商品化管理,每吨水收费1.34元,设施建管维护有了经营主体。在沼气池建设方面,建立了农村能源技术推广服务站,全县计划培训500名沼气池生产工,已培训328名,并报农业部颁发了上岗合格证,负责对全县沼气池建设进行管理和指导,确保了沼气池质量,加强了维修养护,做到了安全使用。

(二)坚持整体谋划,不断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为了巩固“整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成果,在确定主导产业时,注意与全县产业规划和区域布局配套,并在项目审定时进行把关,以便形成整体规模。在培育支柱产业时,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争取每个大的产业有一至几个加工销售龙头,以利于延伸产业链,开拓产品市场。在指导调整中,注意发挥种养大户的示范作用和专业协会的指导作用。到2004年底,全县创办农民技术协会76个,10多万农民入会。协会除为农民提供种子、种苗、化肥、农药、栽培、嫁接等服务外,还组织农民以土地或产品入股,年底按股分成。花坪乡东湖魔芋专业合作社,已有入社农户300多户,社员身份股和投资股12万元,有加工场地3000多平方米,仓储场地2000平方米,社员自有魔芋基地4000多亩。2004年合作社以比市场价高20%的价格同农户签订了魔芋最低收购价合同,入社农户仅此一项增收28万元,户平增收930元。玉泉公司在龙坪乡玉兰坪村发动农民种植药材4860亩,药材产值达486万元,该村农民人平纯收入由2001年的860元提高到2004年的2000元,农民新增收入中,药材收入占20%。

(三)坚持智力扶贫,不断创新科技服务机制。为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各村以成人技术学校为阵地,采取请专家讲、放电教专题片等方式,广泛开展科技培训,普及科学知识,做到为每个农户培养一名科技“明白人”。以提高适用技术为重点,开展帮带活动和技术承包。石牌湖村中猪(35至45公斤的商品猪)养殖基地,坚持对联合养殖户进行技术指导,使70多个农户掌握了饲料配方技术,改善了生猪饲养方式。农民周全贤说,“把猪当人待,每天长八两”。高坪镇木耳山村是白肋烟、药材、魔芋生产大村,为了提高生产技术,与烟草公司、药材公司等建立技术协作关系,公司采取集中授课和巡回指导等方式,解决技术问题。

(四)坚持公开透明,不断创新项目资金监管机制。为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向群众交一个明白帐,在项目的选择上,坚持做到“四优先”,即能够带动全村农户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项目优先,扶持贫困农户的项目优先,经济效益好的项目优先,制约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在资金项目的管理上,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将项目管理工作贯穿于项目的申报、立项、考察、论证、实施、验收的全过程。对资金管理严格实行公示制、报帐制、审计制,全面推行“县建档、乡有簿、村造册、户立卡”的管理模式,建立扶贫项目资金档案和项目实施台帐,进行统一安排、统一监管、统一考核,保证了资金的安全运行和项目顺利实施。

(五)坚持以支部为重点,不断创新基层组织建设机制。集中帮扶阶段创造的一些好的开发、管理办法能否坚持,关键在班子。为了帮助贫困村加强支部建设,由县委组织部牵头,组织县直机关50个总支(或支部)对50个重点贫困村支部实行一对一帮扶。官店镇14个村支部书记,全部在镇优秀公务员中选派。茅田乡坚持由乡直机关2名总支书记带领6名公务员包管12个村,全乡40名公务员中,驻村干部有24人。同时,不断健全村委会、共青团、民兵连、妇代会、治保会等基层组织,并充分发挥各组织的作用,促进整村推进工作。龙坪乡玉兰村开展“十户六联”活动,由一名党员或一名有威望、致富能力强的村民代表,联系10个农户,开展联学、联建、联防、联治、联帮、联教活动,有效地推进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作者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上一篇:湖北仙桃、天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践及启示 下一篇:广东“领跑”的负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