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茶史中国茶的故乡

时间:2022-10-15 02:50:21

重庆茶史中国茶的故乡

茶圣陆羽在《茶经》的开篇即写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指出茶是产于南方的草木。其后更加精确地点出了茶的主产地:“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和抱者,伐而掇之。”这其中的“巴山峡川”指的就是以今重庆为主的大巴山和三峡地区。

前不久,一张《重庆茶文化》地图新鲜出炉,也再一次应证了重庆底蕴深厚的茶文化,引得无数重庆人惊呼:原来,重庆茶叶还这么霸道!

一座城市的千年茶香

每年春分之后,是“永川秀芽”的采摘时间,这是永川茶山竹海每年的盛事。采茶人聚集在依山势起伏的层层茶园之中,把竹篾、背篓等盛器放在一旁的空地上,弯下腰,开始了辛勤的采茶作业。

茶山,又被称为“箕山”,传说是当年诸葛亮赐名,又被称为“中国第一隐山”。永川秀芽主要产于箕山南麓。从山头上俯瞰,苍松翠竹,云雾缭绕,梯级茶园有如层层绿浪,景色极佳。而沾染了这份巴山蜀水灵气的永川秀芽,经人工手采,再经过薄摊、杀青、初揉、烘二青、复揉、做形和烘干等工序精工制作而成,色泽翠绿,香气高雅,滋味鲜醇,是为重庆茶中的上品。

这一切均要得益于重庆的气候。茶树喜温,生长最适温度在20~25℃;喜湿,年降水量要在1000毫米以上;喜光耐阴,适于在漫射光下生长;种植以微酸性土壤为佳。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地形地貌复杂,属亚热带气候,水热资源丰富,种茶地方的土壤多是山地黄泥、紫色沙土、老红泥等,非常适合茶树生长。

这份与茶天生的相容,构成了重庆与茶的深厚渊源。有研究证明甚至早在商末周初巴人就已经开始种茶了。这份与茶的羁绊,穿越了接近3000年的时光,延续至今。说重庆是中国茶的故乡,丝毫不为过。

历史名茶与非茶之茶

在重庆地理信息中心和重庆地理地图书店共同推出的《重庆茶文化》地图上,记载了重庆境内产的各种名茶。除了大名鼎鼎的永川秀芽、缙云毛峰、巴南银针之外,还有不少“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特产茶,其中不乏曾经得享大名的几味贡茶。

贡茶,是古代地方上专门进贡给皇室享用的茶叶。贡茶制度起源于西周,一开始只是各产茶地的地方官吏征收当地名茶作为土特产进献给皇室。自唐朝开始,贡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皇帝甚至在各大重要的名茶产区设立贡茶院,由官府直接管理,督造各种贡茶。

由于历代皇朝对贡茶品质的苛求和代代茶农本身求新的欲望。迫使历代贡茶不断创新和发展,也促进了制茶技术的改进与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贡茶的发展为中国名茶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事实上,历史上的很多贡茶沿袭至今,仍然保留着它的名称和传统的品质风格,被誉为历史名茶。

开县是重庆传统的名茶产地之一。《开县志》中记载,“开县种茶始于汉朝,兴于唐朝,凡山皆产茶,品质优。”而开县产得茶中,以龙珠茶为代表。据考证,开县龙珠茶成为贡茶最早可以追溯到晚唐。当时名相韦处厚客居开州(唐朝开县古称),观茶岭上漫山茶田有感,挥毫写下《茶陵》一诗,“顾渚吴商绝,蒙山蜀信稀。千丛因此始,含露紫英肥。”将开州茶与当时皇室专用的顾渚茶和蒙山茶相提并论,一时间让开州茶声名大噪。

到了宋朝,开州茶中的佼佼者龙珠茶更是成了贡茶中上品的种类,列为“龙茶贡品”,只供皇帝饮用。不过之后,龙珠茶经历可谓曲折,《开县志》中记录了龙珠茶的兴衰:“清康熙四年,龙珠茶被朝庭列为贡茶,茶叶生产由此而得以发展,全县产茶2000担,主产于正坝、大进、温泉、岩水等地;而至咸丰年间毁之无存,清末又得以复苏。”

解放后,由于疏于改进工艺、提高品质,致使龙珠茶暗淡多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在当地农业局以及职业茶人的努力下,龙珠茶在1983-1985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四川省优质名茶,让这种传统历史名茶,获得重生。

位于重庆东北部的城口县,地处大巴山南麓。这里峰峦叠翠,云雾缭绕,植被丰腴,降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气候宜人,多为酸性土壤,也是一处天然的名茶产地。鸡鸣贡茶,是城口茶叶代表之一,因其产于城口鸡鸣寺周边而得名。

相传清朝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爷南巡行至鸡鸣寺,当时鸡鸣寺方丈广隆和尚用自制得茶叶招待皇帝,乾隆品尝后,龙颜大悦,吟诗“白鹤井中水,鸡鸣院内茶”,对其大加赞誉,然后御封为“鸡鸣寺内院内贡茶”。清道光二十四年《城口厅志》上详细记录了鸡鸣贡茶的特点:“古茶园,在八保鸡鸣寺后。茶树皆明时植。所产之茶,较他处诸茶细嫩,又独早,其味清香,愈于凡品。”

在重庆其它地方也能觅到历史名茶的踪迹。产于奉节县白帝镇内的香山香茗,是唐、宋、清三代贡茶,据传在香山香茗的茶园之中,至今依旧保留着几十株清朝传下的老茶树;产于奉节茅田茶场的夔州香茗,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巴东真香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名茶之一;而根据北宋时期一对恋人在黄堆种茶以寄托相思之情而得名的云阳相思茶,那是人文情怀与茶的久远邂逅……它们见证了重庆茶的源远流长。

而另一种“茶”则表现了重庆茶文化里生活化的一面,这些“茶”严格来说并不算茶,它们不是山茶属植物,但在用茶的方式沏泡、饮用,所以被称为非茶之茶。在重庆,最为知名的非茶之茶,是每个重庆人都耳熟能详的老鹰茶。

老鹰茶虽名为茶,实则上是一种樟科的木本植物。得名据说是因为西南大山中的老鹰常常把这种植物放在鹰巢中,因为老鹰茶本身的樟香能在大鹰离巢的时候驱散对幼鹰有威胁的动物。而对喜好喝老鹰茶的重庆人来说,这种“茶”不仅可以清凉解暑、消食化腻,还能止泻止嗝,算是一种万能饮料。重庆人夏天喜欢坐在黄桷树茂盛枝冠遮蔽下的“荫凉坝”喝茶,所以又把老鹰茶称为“老荫茶”,在不少老茶馆中,都能喝到这种非茶之茶。

听说老鹰茶中还有一味极品:把老鹰茶放在阴暗透气的器皿中,任小虫在茶叶中吃喝拉撒,而后收集小虫的粪粒,可制成樟味比老鹰茶茎叶更加浓郁的“老鹰虫茶”。不过这种老鹰茶产量极其稀有,一般人是品尝不到的。

老茶馆里的门道

有老茶客说起重庆的茶味,形容“一半依附在巴山蜀水的灵韵之中,一半则留存在市井街巷,码头茶馆的江湖豪气上”。前半段说重庆的好山好水养育了一方好茶,后半段则是对重庆喝茶生态的总结。

重庆人喜好喝茶,也喜欢泡茶馆。一方面是因为气候和地理环境,作为著名的山城,重庆地势陡峭、爬坡上坎,走得脚腿酸软,尤其是酷夏,气候炎热,走得汗流浃背,口干舌燥,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找个茶馆歇歇,来一杯清茶润润喉咙。

另一方面则是独有的江湖气息。重庆作为三江汇聚得水路码头,南来北往的流动人员相当之多,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重庆的江湖,一半在码头到岸上的青石板上,另一半就在茶馆之中。旧时的老茶馆,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无论前来“吃讲茶”的袍哥,往来歇脚的生意人,下力的劳工,隐世的高人都会到茶馆坐坐,完全就是个浓缩的江湖,平静之中,暗藏刀光剑影。

但是重庆人的喝茶习惯,在研究茶道的人眼中却实在算不上讲究。重庆街巷中的茶馆提供的是川渝最普通的盖碗茶。盖碗茶最大的特色在于“茶水不分”,就是茶叶和水一起泡开,简单直白一如重庆人的耿直性格。

但简单不意味着没有规矩。盖碗茶的茶具由茶盖、茶杯、茶船(茶托)三部分组成,分别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地”、“人”,老规矩说喝盖碗茶时候,三者不能分开,必须“一起端”,这寓意天地人和。

江湖气也夹杂在盖碗茶的规矩之中。十八梯那些泡老茶馆的老人家提到这些规矩都一脸慎重,在这些“老江湖”眼中,盖碗茶的规矩犹如行走江湖的行话,丝毫大意不得。把茶盖放在茶托上面意思是让堂倌给你添水,一般添两次,再要就要等统一添水的时候。把茶盖竖着靠着茶杯,行话称为“棱起”,意思是钱没带够,询问老板能不能赊账。而如果人要暂离,在茶盖上放上随便什么物件,纽扣到烟头都行,就是告诉老板,“茶莫动,我一会还要回来。”不过千万不能把茶盖盖好,这等于说“我走了,收碗”。除此之外,还有诸如“收男不收女、收少不收老、收零不收整、收近不收远”等种种规矩。

“其实现在,这些规矩也没多少人讲究了。”老佘收拾茶杯的时候说。老佘的茶馆是1987年开的,曾经是黄桷坪运输公司的食堂,后来改成茶馆,取名为“交通茶馆”。这家茶馆应该是重庆最知名的老茶馆了。茶馆不大,老式的木架结构,斑驳的老墙和漏风的屋顶、老桌子老条凳,十足的老重庆味道。茶客以周边老人和四川美术学院的学生居多,闲坐闭目养神的、打牌的、下棋的、摆龙门阵的、画速写的都有。茶钱也保持着上个世纪的水平,便宜的绿茶2.5元,最贵的冰糖茶也不过4元。

对老佘来说,这个老茶馆就是他的江湖,他熟悉每个老茶客,“那两个年轻人,川美毕业,从20岁出头在我这里坐到30岁。”“这个老头,是电厂的老职工,家住杨家坪,天天都要跑我这边来坐坐。”“那个女的,从解放碑过来了两次,现在基本上一周要来好几天……”

不过老佘显得有点忧心,据说是因为近两年运输公司可能要收回这个地方。“我不怕失业,而是怕这些人没地方去了”。旁边桌上的老人家似乎是听到了只言片语,“要拆这点?也要问我们答应不答应。”

上一篇:卖热巧克力的咖啡馆 下一篇:今天,我们去哪儿看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