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职业学校土木水利类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0-15 02:14:42

江苏省职业学校土木水利类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0-051-02

摘要:通过对江苏省中职、五年制高职土木水利类示范专业建设现状进行调查,作者从招生规模、专业基础能力、教学管理与课程改革、特色与创新等几个方面,对现状进行归纳与分析,总结了专业建设的经验与成绩,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促进我省示范专业建设叉好又快地发展。

关键词:职业学校;土木水利类;示范专业;专业建设

一、背景

从2007年起,江苏省教育厅为贯彻省职教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苏政发[2006]26号)提出的“实施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行动计划”要求,依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十一五”期间职业学校示范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苏教职[2007]29号),对经过遴选的一些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和推进。本人长期从事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教学与研究,是连续三届江苏省职业教育教科研土木水利类中心组成员。根据前期的调研,现就土木水利类专业概况,专业建设经验、成绩与特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

二、调研的对象及方法

(一)调研的对象。

本次调研的样本范围是江苏省六所学校土木水利类部分专业,调查的对象按学制分为中职三年制和高职五年制;按办学性质来分有行业办学,有教育主管部门办学;就查阅的材料来说包括专业概况、专业建设、专业基础能力、课程改革等多个方面。

(二)调研的方法。

本次调研的方法有听取学校专业建设情况汇报、随堂听课、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专业负责人访谈、专业师生座谈会等。

三、调研的内容及结果

(一)专业开办时间及规模。

从表1可以分析得出,土木水利类专业开办时间都比较早,大部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办,其中五年制高职也是由早期的土木水利类中专校发展而来的。本次调研的六所学校相关专业共有在校生2766人,其中中职1134人,高职1632人。近三年,社会培训人数累计42880人,每年每个专业平均培训人数达2042人。另外,每个专业都有专业发展的规划,有两个以上专业的专门化方向,反映了土木水利类专业具有较高的办学实力。

建筑业是地方的支柱产业,广大专业教师有良好的发展平台,教师量足、质好。从表2可以看出,双师型教师比例平均高达78%,反映了教师与企业的密切互动关系。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有实实在在的参与企业一线的工作经历。专业教学设备总值平均达326.7万,超出规定的要求。校外实训基地稳定充足,成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载体。

(三)教学管理与课程改革。

各学校建立了以专业系部为主体的教学管理体制。(1)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和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监控措施得力,有较完善的教学督导制度,工作扎实、成效显著;能进行社会调研,了解有关信息,及时调控教学。实践教学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健全的管理制度;有翔实的实验、实习计划,定期检查、考核,基本做到了“五定”:即定老师、定时间、定课题、定工位、定器材: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有专职的老师,有计划,有检查考核,有实习鉴定。(2)能积极组织推进课程改革,建立了课程开发团队和课程改革规划与实施方案;有课程改革专项经费;重视课改配套设施建设,软硬结合,捆绑推进。进行了课程开发,课程结构体现了“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有较多比例的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工作,有本以上的校本教材开发,实旋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全面落实了职业素质教育。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率、就业率都达到或超过示范专业设置的标准。

(四)特色与创新。

调研的几个专业各有独自的特色与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工程造价专业引进“双元制”办学模式,结合我国的国情,初步实现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形成中国特色的“双元制”办学模式,走出了“双元制”本土化的新路;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有灵活的模块式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2)工程勘测专业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小组合作的方式,实施了生产育人的教学模式;教学场所构建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和谐社会育人观,该专业隶属于地勘行业,依托行业办学,是全省的一个长线专业;(3)工程测量专业构建了人人能成才、个个有岗位的教学理念,全面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和多元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重视职业能力与素质教育;形成了“三进三出、四段三期”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4)市政工程专业实现了教学、挂靠并重,学校、企业双赢。教师经常参与工程建设活动,积极与工程企业联系,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供学生进行生产实践与顶岗实习:成立“未来建造师”、“测量工协会”、“钢筋工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积极开展活动,紧密结合德育,实现德才双馨育人模式。

四、专业建设的经验与成绩

(一)立足地方办学校立足行业抓特色。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是与地方经济结合度比较高的专业,大多数学校都能立足地方办学校,立足行业办出特色,大部分是由专门化的学校延续下来的。如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南京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泰兴职业教育中心校、通州职业教育中心校,它们本身就是老牌的土木水利类专业学校,有着多年办学经验,已经形成了以建筑工程施工为龙头的专门化发展方向,并且逐步形成专业链,办学优势明显,为地方、为行业培养了大量建筑人才,涌现了一大批创业典型。

(二)依托时代背景建设校园文化。

多数学校都比较重视专业与校园文化建设,有较浓厚的专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氛围,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完整的专业环境布置。既教书又有人,以生为本,和谐发展,从课堂到操场,从校园到实训场所,从老师到学生,在精神面貌上,在职业素养上,在育人的理念上,都体现现代文明的专业特色和个性化育人环境。

(三)发挥实践教学特长教师学生获得双赢。

各学校都有一支业务精,拥有实践特长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且与建筑企业联系非常紧密,很多老师都在建筑企业兼职,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拥有工程师、建造师、估价师等技术职称。各学校面向建筑行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为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各所学校都与建筑企业协作成立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赴建筑工地顶岗实训,解决校内实训耗材过多、成本过高的难题。

五、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一)依托师资优势谋课改。

课程改革要进一步深化。本次调研的六所学校中有五所学校是省土木水利类专业中心组成员校,应该发挥成员校师资优势,共建课程改革团队,共建课程改革资源平台,进一步提升各校的专业内涵发展,利用现代信息网络系统,建立“三以一化”的课程体系。

(二)扩充实训设备求质量。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示范专业建设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要不断加强校内实训设备的建设,达到满足示范专业要求的工位需求。校内实训设备要不断进行更新,保持实训设备的先进性、通用性和实用性。开齐实训技能课程,努力使学生校企零距离。

(三)体现教育质量寻内涵。

质量是发展命脉:严进严出创名牌,宽进严出抓品牌。深化内涵发展,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质量,对于工程造价专业、工程测量专业、市政工程专业,这些都是省内特色专业,原本依托行业办学,职业资格考核都由学校统一考评。因此,既要把好入口关,保证生源质量,又要把好出口关。学校要制订或确立这些专业的核心技能,以此强化教学质量考核。

参考文献:

[1]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及项目课程设计一基于IT类专业的研究[J],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第018页

上一篇:高考改革应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 下一篇: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