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的发展与劳动者的物质需要

时间:2022-10-15 01:18:12

生产力的发展与劳动者的物质需要

【摘要】劳动者的物质需要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生产力的发展与劳动者的物质需要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深刻地理解生产力标准,实践科学发展观,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深化改革,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生产力 劳动者 物质需要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种因素在一起构成了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结构。而劳动者的物质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劳动者如何推动生产力发展

人总是为追求某种目的去进行活动的,劳动者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是为了满足自己日益增长起来的物质生活需要。由于人们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是不可遏止的,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到自然界里去索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也是不能中断的。即使社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生产也还在继续进行。人们不但不能停止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而且这种需要是不会停留在原有水平上的,总是在不断增长的。劳动者为了满足自己日益增长起来的物质需要,就要不断提高自己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于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努力发展科学技术,并不断地把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改进旧的生产工具,创造新的生产工具,发现和创造新的劳动对象,并与新的劳动工具和新的劳动对象相适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生产技能,用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从而使生产力不断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来与之基本适合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会逐渐变得不相适应,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阻力。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劳动者代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必然引起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起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而使生产力获得进一步发展。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物质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劳动者又提出新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有人认为,人的物质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在阶级社会,有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分。当然,无论是剥削阶级还是被剥削阶级都有它们的物质需要。但这两大对抗阶级满足需要的方式是根本对立的。被剥削阶级一般都是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劳动者要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等问题,只有靠努力发展生产才能得以实现。剥削阶级由于占有生产资料,不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其物质需要是通过剥削劳动者从而得到满足的。劳动者辛苦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却不能全部归自己享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或者绝大部分被剥削者无偿占有。剥削阶级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刺激生产的发展。但从根本上说由于剥削者的残酷剥削,使劳动者的生活不能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满足,使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丧失了信心,从而压抑了自己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生产就会停滞不前。因此,不能笼统地说剥削者对物质需要的追求,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劳动者的需要是客观的、历史的

肯定劳动者的物质生活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能把劳动者的需要理解为主观的、任意的。

首先,劳动者提出什么样的需要,必须受到劳动者所处时代的经济条件的制约。其次,劳动者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劳动者在现实的生产力基础上提出的物质需要总量,往往大于同时期生产的总量。只有生产力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劳动者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物质需要满足到什么程度,完全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的质量和数量。当前,我国也存在劳动者的物质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的问题,只能通过努力发展生产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如果我们只是抽象地谈论“需要”,而不去为满足需要进行艰苦的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那么,这种“需要”就会陷入空想之中。

二是取决于一定生产关系中的产品分配方式。在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中,剥削阶级利用占有的生产资料去剥削劳动者,这就决定了产品分配上的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合理形式。这种分配方式,使劳动者的物质需要不能得到应有的满足;劳动者虽然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却被剥削阶级无偿占有。不合理的分配形式,是劳动者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根本原因。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创造的劳动成果,一般不存在被人剥削占有的问题。所以,劳动者只要努力劳动,其物质需要就能得到满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所在。但历史上曾经受“左”的思想影响,没有很好地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搞了平均主义,吃了“大锅饭”,劳动者不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使社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改革浪潮中出现的承包经营,使责、权、利有机结合,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劳动,他们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就取决于自己的劳动。多劳者就能多得,少劳者就只能少得,不劳者就不得其食。这样的分配方式,把劳动者的物质需要与自己的劳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他们在生产中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者的物质需要不能决定生产力的发展

肯定劳动者的物质生活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也不能由此认为劳动者的物质需要就能决定生产力的发展。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能把动力作用和决定作用等同起来。劳动者进行生产活动虽然是由自己的需要推动的,但需要本身不能生产出任何物质性的东西。只有当劳动者的需要推动劳动者去为满足这种需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时,才能产生衣、食、住、行等所需的物质性的东西,才有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正由于需要不能决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考察社会历史的时候,不是以劳动者的需要作为出发点,而是把劳动者为满足需要所进行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作为出发点,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发展的历史。离开对劳动者需要的科学理解,必然使我们倒退到空想社会主义的老路上去。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者们,曾经对资本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提出了种种改革社会的方案,这是符合劳动者的需要和愿望的,但它并没有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进程得到改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经济领域内逐渐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打破铁饭碗,克服平均主义,使劳动者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程度与他所提供的劳动的数量与质量直接联系,从而在根本上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与主动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三十年改革,广大劳动者从党的改革政策中看到了希望,他们曾经受到压抑的物质生活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而得到较大的发展。广大劳动者为了满足自己日益增长起来的物质生活需要,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把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努力提高劳动的数量与质量,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但是我国仍存在消费早熟现象。劳动者的物质生活需要远远超出了我国生产力的现有水平。从总体上看,劳动者不再满足于衣、食、住、行等基本要求,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利益,并且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由于不同的劳动者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不同,以及思想文化和社会心理素质不同,他们需求的重点、内容和程度也不同,呈现多层次的特点。据调查,工人和商业服务业群体的第一需要是提高收入,大学教师的第一需求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解决分配中的“脑体倒挂”,干部群体的第一需求是正常晋升并在职务和政务上有所成就,农民群体的第一需求是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和反对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上的不正之风。

劳动者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但在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会加剧供给和需求的矛盾。这一矛盾,一方面为我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时机,预示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广阔前景;另一方面,物质生活需要尚未得到满足的群众,会产生某些消极情绪,在政治上也会产生一些不安定因素,这是需要加以注意的。生产力的发展与劳动者物质需要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继续深化改革,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把对物质生活的需求转化为强大的推动力,推动我国生产力蓬勃发展,从而使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能够通过生产的高速发展而得到满足。面对消费早熟现象,要引导人们艰苦奋斗,引导人们消费,让人们懂得,劳动者提出什么样的物质生活需要以及这种需要得以满足的程度,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受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的。我们应当在现实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需要,并把这种需要转化为大力发展生产力实际行动。我们要鼓励人们在合法范围内获得收入,靠劳动致富。反对和制止那种不劳而获,甚至靠非法手段追求个人享受的现象。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更深刻地理解生产力标准,实现科学发展观,保证改革大业的深入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进的步伐。(作者单位: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上一篇: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创新 下一篇: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的机遇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