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的机遇与对策

时间:2022-07-09 01:16:51

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的机遇与对策

【摘要】在广大贫困地区,劳务输出已经成长为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抓住这一战略机遇,通过健全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加强劳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力度、加速发展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等途径,促进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劳务输出 贫困地区 机遇

加快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的意义及作用

加速非农化是有效拉动消费,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要组织富余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非农产业,鼓励农民放开眼界,走出家门,为其拓宽就业门路,增加收入。通过劳务输出和转移,一部分农民用学到的现代化企业经营理念和积累的资金返乡创办经济实体,逐步形成了“劳务输出―返乡创业―发展当地农村经济―加快奔小康”的良性循环。大批的劳务人员返乡创业对农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加快了当地的非农产业发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和空间转移结合起来,就地解决了更多的富余劳动力,把小城镇建设与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结合起来,使农民转变为市民。

贫困地区进行劳务输出可以使当地农民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经受城市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市场经济的洗礼,将从城市工业部门学到的先进技术运用于当地的农业部门,改进生产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使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

当前是广大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的战略机遇期

抓住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及WTO机遇,促使劳务大军向我国中东部以及国外挺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的加快,将使中国更深地融入到国际经济之中,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和平崛起带来的最大机遇就是,中国可能通过和平方式和市场途径获得国际分工的重新选择,我国在充分利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大量引进外资,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积极有效地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

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也给贫困地区劳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贫困地区政府应立足于富裕农民、减少农民的出发点,不断健全组织网络,强化技能培训,多渠道、有序组织输转当地剩余劳动力,以促进贫困地区劳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加快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积极联系各地用人企业到本地招工,把劳务基地向长江三角洲、津京地区和中西部经济发展热点拓展。

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广大的贫困地区多集中于西部地区,自从1999年我国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政策上也有一定的倾斜。贫困地区政府应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在西部地区据点发展,健全组织网络,把劳务输出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大对劳务工作的宣传引导。开辟劳务基地,扩大输转规模,为当地劳务人员提供较好的劳务信息,采取城镇吸纳、就地转移、外推流动相互结合的措施。西部地区在国家投入大量国债资金的支持下,新开工了50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达到了7300多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已完成投资2000多亿元,贫困地区政府应该抓抢机遇,积极组织劳务人员参加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使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得到利用,为广大农民创收增收。

加强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管理的对策

建立健全劳务输出信息网络,走基地化发展道路。首先要建立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对本地农村劳动力和输出劳动力进行全面摸底,建档立册,实行网络化管理,为分层次、分区域的输出劳务打下基础。

其次要建立用工信息预测预报体系。在部分大中城市、中东部开发热点地区,设立用工信息网点,或和当地中介组织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及时做好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的搜集和反馈,确保劳务输出渠道畅通、合理有序。

最后要建立民工输入基地。在农民工输入相对集中的城市设立基地和办事机构,并协助当地部门对输入民工进行规范和管理,把过去“游击”式输出逐步引导到集团化输出轨道上来,走“信息―培训―输出―基地―管理―信誉―效益”之路,使劳务输出步入良性循环。

加强劳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力度,增强输出服务职能。培训要以输出就业为目的,以企业用工信息量身定做定向式、订单型培训。利用电视讲座、农村夜校、职业学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多种形式,对外出民工进行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并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职业技能鉴定,颁发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政策法规教育,帮助他们及时了解有关务工经商、投资创业以及回乡创业等方面的政策和规定,增强法制意识,并教育他们如何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三是加强道德素质教育,树立农民工的良好新形象。让“体力型”劳务输出向“技能型”劳务输出转变,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

加强对输出劳动力的跟踪服务。一方面是对输入地用工单位负责,定期不定期地到用工单位进行回访,督促外出民工遵守社会公约和厂方规章;另一方面,协调解决劳资纠纷,积极为务工农民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服务和法律援助,集中力量解决好拖欠和克扣农民工资、劳动条件恶劣、劳动安全和职业病防护没有保障等突出问题,切实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加速发展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劳务输出的市场化运作。要打破地区分割,形成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资源在合理流动基础上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优化配置。加强信息网络和职业培训的组织建设,提高为劳动力流动服务的能力和质量,更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强化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管理,通过建立和健全市场规则与管理制度,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保障劳动力市场的高效有序运转。

在目前的劳务经济发展中,仅仅靠政府组织是无法满足剩余劳动力输转需要的。突出的问题是市场分割、信息阻塞、组织化程度低,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业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因此更加呼唤专业化的劳务公司的组建。一方面要构筑政府和社会多方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技术培训与合法权益保护的服务网络,大力培育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济人,尽快建立通过市场配置劳务要素的运行机制。劳务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要靠市场,要鼓励个人、集体或机构参与劳务市场运作,创建更多有场所、有设备、有师资的“三有”中介组织和技术培训学校,形成劳务输出基地全社会总动员,多方位、多渠道地输出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成立劳务市场专门管理机构,实施统一管理,建章立制,坚决取缔违法乱纪、坑农害农的非法市场,将劳务输出从政府主导过渡到市场运作上来。

促进劳务输出的产业化发展。劳务输出产业化是劳务输出市场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结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务输出产业化,就是各种形式的劳务企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不断发展壮大而形成专门分工的过程,就是不断根据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推进市场化服务的过程。

劳务输出一般经历自发输出、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三个阶段。当前劳务输出产业总体处于政府强有力推进阶段,其产业布局、运行机制和管理水平都处在初级发展层次,各项政策措施、保障机制等尚不完备。对劳务输出的组织和推动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建立技能培训、就业咨询和法律服务等相互依存的产业实体,确保其产权关系明晰,具有高效率的服务能力。进而使劳务输出逐步形成关联度强和功能完整的产业链,更有效地发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最终形成“政府规范管理、中介组织输出、服务体系健全”的劳务产业经营模式,确保劳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切实做好返乡务工人员的创业扶持工作。外出务工应当被看作是实现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的过渡,返乡创业才是劳务输出的归宿。对有一定技能和资金的返乡民工,从思想上引导、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扶持、法律上保护,让他们树立“自己当主人”的创业信心,真正有能发挥才干的用武之地,并扎根家乡,带动当地农民走上共富裕道路。

继续对外出人员给予鼓励支持,对打工能人给予奖励。对引导外出人员多的牵线人给予奖励,对回乡创业、外出经商人员给予贷款优惠,对引进外资人员给予重奖。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步伐。非公有制经济是具有爆发力的增长点,它聚集了生产要素,形成了新的社会生产力。目前,我国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等传统第三产业的发展层次不高,邮电通讯、科技服务、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旅游等新兴第三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富民”的步伐。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也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富余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应按照“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以市县为主体,以小城镇为基础,推进中心城区、市县、农村小城镇三级联动,协调发展”的思路,进一步调整城乡结构,统一规划,尤其是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将城关镇和有发展前途的集镇作为重点,加大投入,扩大规模,提高水平,建设出大批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新型中小城镇,以充分发挥小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基地作用。(作者单位:四川省广汉市民航飞行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上一篇:生产力的发展与劳动者的物质需要 下一篇: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