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选修课学习新平台

时间:2022-10-14 11:42:15

打造选修课学习新平台

【摘 要】选修课与必修课是高中语文课程的两大构成。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选修课成了必修课的附庸,出现了选修课老师不会教,学生不会学的尴尬局面,这是与新课改形势很不适应的现象。因此,挣脱必修课的惯性影响,走出选修课的教学误区,还原选修课本初的学习体式,是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当务之急。

【关 键 词】 选修课;误区;学习体式

【作者简介】 祁洪生,中学高级教师,江苏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盐城市散文学会理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5) 25-0128-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不同版本的选修课程,内容有所不同,但基本建构体系呼应于必修课程,都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都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课程。

但选修课进入高中课程,打破了原有课程的基本结构,有着其特殊的使命与担当。《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选修课与必修课一样,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课程,但选修课对于形成学生标签性语文素养将起着更加突出的作用。

作为传统课程的必修课,学习策略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相对于必修课,选修课属于新生课程,有着许多陌生的元素。我们许多教师对选修课还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无法依照选修课的标准引导学生进行课程教学,出现了选修课学习的误区:不少教师认为选修课就是必修课同质的课程延伸与拓展,其学习程式完全类同于必修课。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选修教本《〈史记〉选读》,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精粹选本,基本能反映史学与文化巨著《史记》规模宏大、视野开阔、见识卓越的特点,其中包蕴着圆融的叙述技艺和深邃的哲理,融会着民族精神。这是我们引领同学们走进 “史记”文化风景的潜能场,但我们很悲情地看到一些教师选择了其中《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高祖本纪》《李将军列传》《屈原列传》寥寥数篇考试热点的文章,在按照必修课的模式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讲析之外,并没有更多的作为。在这里,选修教材被他们处理成必修教材的残编断简,选修课堂成了必修课的单一延伸,失去了选修课的本初意义与目标价值。

从上面的现象看出,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选修课没有逃出必修课的应试效应,很多情况下充当了必修课的附庸角色。如何走出选修课的教学误区,让选修课找回属于自己的学习体式,这是每一个语文人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

选修课的设立是新课改理论的体现,它以遵从学生主体发展为原则,努力拓宽学生学习视野,促成学生的个性成长。新课程标准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别,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这句话其实在指明选修课不同于必修课的过程方式与目标追求,选修课是学生主体学习的个性平台,是基于校情、学情的学习模块,它有着必修课不能实现的素质教育要求。从这些道理上说,选修课必须走出必修课的影响,注重自身学习模式的建构。那么,选修课的学习方式究竟应该怎样构建与选择呢?

一、选修课的学习方式选择应遵循自主性原则

选修课程的建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我们应该打破流水线式的教学程式,把握学情,沿着学生思维发展规律,遵循学生的兴趣与个性,把选修课的学习引擎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导学习方向和学习过程,使选修课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资优课程。苏教版高中语文选读教材《红楼梦》,由“红楼概观”、“红楼品鉴”、“红楼研讨”三部分组成,意在通过引导学生对《红楼梦》的阅读、赏析和探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审美能力与研究性学习能力。其学习内容丰富,学习视角独特。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偏爱和追求,引导学生自行分组,进行个性化学习。针对从感性角度体味“红楼梦”的同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选学“红楼品鉴”的部分内容;针对从理性角度感悟 “红楼梦”的同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选学“红楼研讨” 中的一个专题。这样完全可以避开必修课教学普遍存在的“共性化、同节律、标准化”的学习模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品质与分享精神的同时,形成对“红楼梦”的个性解读。

二、选修课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学法指导

选修课教材内容庞杂、厚重,受学时限制,进行精细教学几乎不可能。对于教者来说,选修课重在引导,重在举一反三的精讲示例。也就是说,选修课的教学,宜授之以渔,从方法上去引领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与后续学习提供朝向性的借鉴。《〈红楼梦〉选读》《〈史记〉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都是有高度、宽度和深度的经典选粹,很多时候,高中生无法通过课堂的限时学习,熟读经典。所以,选修课的课堂学习,更重要的旨向是引导学生通过这些窗口式的文字,透视经典作品的内在风景,激发他们对这些课程内容的基本情感和深度追问,培养他们继续学习这些课程的能力。《红楼梦》是世界名著,学生大多数阅读过,但走进“红楼”深处,体悟人物的艺术真谛,却并非易事。《〈红楼梦〉选读》给了我们同学走进“红楼”的桥梁,这本精准、深刻解读《红楼梦》的红学选辑,有一定的学术高度,有课堂上难以解决的许多瓶颈,适宜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通过书中某一研究热点、亮点,激发学生对《红楼梦》的兴趣,从而把他们引进“红学”之门,了解品鉴、研读《红楼梦》的基本方法,实现这本教材选编的本初意图。比如有一位苏北名师就在自己的课堂上,提出“薛宝钗与林黛玉谁漂亮,按照曹雪芹的意图谁更应该成为贾宝玉妻子”的问题,引发课堂争议,促发班级同学形成了红学研究热潮:班级绝大多数同学不但研读了《〈红楼梦〉选读》,还从学校图书馆借阅了不少红学研究专著,进行了大量的补充性学习。用这位老师的话说,教师点燃了这把火,但后面的燎原之势,却非教师的能力所为,正如叶老所说:教是为了不教。对于语文选修课尤其如此!

三、选修课的学习模块应依据文本类型灵活多样地设立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有着全面繁复的体系,内容完备,分类清晰,体式多样。尤其是课程内容分类方面,是其区别于必修课的结构特色。选修课的学习方式如果依照它的类型量体裁衣,自然会挣脱必修课带来的教学惯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唐宋家〉散文选读》《现代散文选读》是经典散文作品的选辑,宜通过阅读、吟诵的方法去接受其春风化雨的熏染。根据散文的学习特点,如果我们通过不同类型的小型 “读书会”进行学习, 于“奇文共赏读,疑义相与析”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意料之外的生成与收获;《〈语言规范与创新〉读本》《写作》《实用阅读》等语用选修教材的学习,则宜同专题性研析、实践性活动连接起来。选修教材《新闻阅读与写作》,我们结合地域性的新闻热点调查,开展小型化的实践活动的同时,走进教材中的新闻时空,体悟新闻文本,定然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四、选修课应该注重研究性学习策略运用

谈及研究性学习,我们往往无法与高中生联系在一起,其实选修课“文以类聚”、“全景式扫描”的选编格局,很适宜专题性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运用。而且专题性研究学习是适应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语文教材实施的需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特点的一种学习模式,它更能体现选修课的设立目标。运用专题研究的方法学习选修课程,不仅有可操作性,更有其实际的意义。以《选读》教材为例,从《史记》作者到体例、思想内质、艺术手法均有涉猎,可以说是《史记》的缩微本,我们如果进行拆解性学习,会破坏对这部史学与文学名著的整体感受。我们运用专题性研究性学习,可以整合这本教材的课程资源,发挥集体性学习、板块式学习、立体性学习的优势,充分运用合作、研讨的现代专题性研究方式,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对《史记》艺术与思想的内景有一个全面的介入与把握。

选修课彰显了课程设立的自由与民主,集中体现了了我们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选修课不是鸡肋,从某种意义上,它代表了我们教学的新方向,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重视它,引导学生运用科学准确的方法,高品质地学习这些课程,也许它更能代表我们未来语文课程的主流方向。现在国际上很流行的IB学校,在语文课程的设立上与学习上,就采取了依照师生个性取向进行全面选学的模式,具有非同凡响的国际视野与突出成效。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物理作业 下一篇:童心教育理念下学校课程建设的改革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