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牛屎山宋代砖石墓发掘简报

时间:2022-10-14 10:02:03

一、 前 言

牛屎山遗址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仙桥街道办。仙桥地处榕城区南部,东、东南与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隔仙桥河、金溪相望;南、西南毗邻潮阳区金灶镇和普宁广太镇;西与梅云街道以紫峰山分水岭和仙桥河西北段为界;北濒榕江南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主要山脉有紫峰山脉和南面山脉。牛屎山位于莲花山脉东侧,榕江南岸,呈东南―西北走向。牛屎山属低矮丘陵地形,山前有人工拓宽的南截洪水流经,与揭阳县城隔榕江相望(图一)。

2014年6月至9月,为配合揭阳至惠来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发掘。遗址出土大量先秦时期遗存,同时清理3座宋代砖石合构墓(图二),现将3座砖石墓发掘情况报告如下。

二、 M2

M2位于牛屎山西南坡。墓向为270°。开口于①层耕土层下,打破先秦时期文化层。由坟茔圈、墓室及墓道三部分组成(图三,图版一)。

1. 坟茔圈

向西开口,坑口依地势东高西低,东部最高处有小排水沟环绕。坑底经修整铺垫基本齐平,其上有杂乱堆放的红砖。东西长7.3米,南北宽7.9米。坟茔圈内填土为灰黄色,土质细腻,仅见零星先秦陶片。

2. 墓室

位于坟茔圈中央,近方形。墓圹长2.68,宽2.11,深1米。砖室毁坏严重,室内铺地砖多位于墓穴南部。铺地砖上横置三行单砖,用于垫棺。中部单砖顺砌一墙,将墓室分为南北两室,墙残存四层。南侧墓室长2.32,宽0.78米。墓内填土为黄灰色、红褐色土间杂,土质较疏松,较纯净,偶见先秦陶片和宋代陶瓷片。

3. 墓道

位于墓室西部偏南,长方形斜坡土坑墓道,坡度9°。形似刀把。墓道内填土与墓室填土相同。

4. 遗物

墓葬被毁严重,结构遭破坏,仅见一枚残碎铜钱,依稀可见“元v”二字,不见其他随葬品。

墓砖有两种规格,一为长20,宽15,厚2.5厘米,用于砌墙,另一种边长26,厚2.6厘米的方形砖。多数呈橙红色,个别为青灰色,体轻质脆,均为素面。

三、 M4

位于牛屎山西南坡。方向为258°。开口于①层耕土层下,打破先秦时期文化层。分为墓室、地上砖椁及祭台(图四,图版二)。

1. 墓室

长方形砖池,长0.58米,宽0.3米,深0.42米,红砖单层顺砌。池内置两件酱釉陶罐,罐口分部扣置盏及瓷碗,罐内装人骨。

2. 砖椁及祭台

砖池上方平铺一长0.84米,宽0.54米,厚0.06米的石板,其上砌一近椭圆形的拱顶,形成砖椁,拱顶上部被破坏,仅存三层砖,单砖顺砌,每层上收3~4厘米,东西长1.1米,南北宽0.94米。椁前放置一石板,为祭台。两石板间砌一道南北向墙,墙单砖顺砌,长2.42米,残高0.40米,正中留有宽0.22米的小门。椁内填土为灰褐色,土质疏松,有少量先秦遗物。

3. 遗物

M4:1,陶罐,小侈口,折沿,上腹圆鼓,下腹斜直。肩部四个泥条竖耳,上半部施酱釉,下半部有一酱釉手掌印痕。口径9.8,腹径22.5,底径12.9,高29.6厘米(图五,1;图版三)。

M4:2,盏,直口,斜壁,尖唇,饼足,釉色黑亮,足及外底无釉。口径10.4,足径3,高5.3厘米(图五,1;图版三)。

M4:3,陶罐,小侈口,折沿,上腹圆鼓,下腹斜直。肩部四个泥条竖耳,下半部饰五道凸棱,仅肩部少量施釉。口径10.9,腹径21,底径12.3,高28.7厘米(图五,2;图版四)。

M4:4,碗,敞口,斜壁,圆唇,圈足,青釉薄不及底。内饰两道弦纹。口径13.6,足径4.8,高4.4厘米(图五,2;图版四)。

墓砖规格有两种,一种长18.5,宽8.5,厚5厘米,个别砖一侧有曲折纹饰,此类砖用于墓上部分的垒砌;一种长24,宽12,厚4.5厘米,均为素面,用于墓室砌筑。墓砖中部挖去大部分泥料,可能是为了节省材料,垒砌时中间塞泥也可以加固墙体(图版五)。

四、 M5

位于牛屎山南坡偏西。方向为218°。由坟茔圈、墓室、墓道、地上砖椁和墓上建筑五部分组成。建墓程序是先平整土地,确定墓穴、砖椁、墓道等的方位,然后挖墓穴,砌构墓室,平整地面,并掘出墓道,接着掩埋墓室,铺垫活动面,砌筑坟茔圈砖墙,修建墓上建筑(图六,图版六)。

1. 坟茔圈

先挖一圆形浅坑,坑口依地势北高南低,坑底经修整铺垫基本齐平。平面近“Ω”形,残高20~80厘米。紧贴坟茔坑壁原砌筑砖墙,现仅存零星。坟茔坑底用红砖一字形错缝平铺。

2. 墓室

位于坟茔圈中部。墓室内长2.5,宽0.82, 深0.92米。用红砖平砖错缝的方法叠砌墓壁,一字形错缝铺地,加铺三行单砖,用于垫棺。东北角处为一耳室,与墓室等深,长0.54,宽0.36米。封门砖伸进墓室内,外壁同墓室两侧壁平齐。墓上盖板由6块长1.9~1.98 ,宽0.34~0.46, 厚0.22~0.24米的石板组成,靠近墓门处的一块石板,中部断开,斜伸进墓室内,应为盗墓所致。砖室内壁涂抹一层白灰,但大部分脱落。因墓葬被盗,墓内仅见少量棺钉(图版七)。沿着盗洞渗入少量黄褐色淤土,结构较疏松,夹杂砖块、先秦陶片等(图七)。

3. 墓道

长方形斜坡墓道,位于墓穴前端,长2.7,宽0.94,最深1.1米。

4. 地上砖椁

墓室以石板封顶后铺垫一层24厘米厚的红褐土,夯实整平,其上用梯形砖平铺错缝叠砌起拱,平面呈桃形。上部破坏严重,残高0.18~0.24米。

5. 墓上建筑

封门盖板上加压一石板,其上横铺一排砖,石板两侧各为一长1.8,宽0.3米的石板。砖椁前顺向平铺四块石板,石板长0.72,宽0.3~0.34,厚0.16米。两侧边石块前端切割45度角,与横铺的长2.04,宽0.26,厚0.14米的石板对角相接。一块石板经扰乱,位置移动。石板两侧放置覆斗形碑座,中部有榫坑。两块墓碑呈长方形,长1.06,宽0.46,厚0.14米,卯长0.10米,呈倒梯形。东侧墓碑阴刻“宋赠承事郎黄公”(图版八),西侧上刻“宋赠孺人杨氏”字样(图版九)。墓前散落扶手及其他功能不详的石构件。

墓砖有三种,一种长方形薄砖,均厚2厘米,主要用于砌筑墓壁;梯形薄砖厚2厘米,用于地上假椁垒砌;一为长条形砖,长24,宽12,厚4.5厘米,中部挖去大部泥料烧制,用于垒砌坟茔圈内砖墙。

五、 小 结

关于墓葬年代,M2从所出铜钱判断,不早于哲宗元v年间。墓道位于墓室一侧在广东宋墓报道中首见。M4墓葬形制与广州简家冈一号墓类似①,为南宋时期流行的骨灰陶墓。所出瓷碗流行年代也与南宋时期吻合。M5墓葬形制与番禺小陵山②发现的家族墓地形制相近。小陵山墓中出有“湖州镜”,近年来发表的浙江地区材料以及研究成果表明③,此型墓葬年代应为南宋时期。厚葬的表现方式为规模较大的地表茔园,有众多地上建筑④。

广东目前发现的宋墓有砖室墓、石室墓、土坑竖穴墓、陶骨灰墓等。以数量众多的陶墓为特色,这与南宋时期本地区衰落的经济有关。广东发现宋墓形制较多样,一方面与发现数量有关,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揭阳所在粤东地区五代十国时期属南汉政权,971年亡于北宋,隶属广南东路。安史之乱以后,为避战争灾祸,北人多次南迁。而宋太祖统一之后在此地区精简机构,废除苛捐杂税,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⑤。由于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大量北人经由江浙与江西进入福建,后迁入粤东。据历史学者研究,潮、梅、汕地区唐天宝至宋元丰户数急增,“盖因闽人大批入迁使其然”,到靖康之乱及宋末元初达到迁徙的最大规模⑥。由于人口来源复杂,墓葬可能有较多其他地区文化因素,同时具有自身特色,如M5与浙江地区宋墓形制的相似性,而其桃形的地上砖椁,宋墓中尚属首例。

根据所出墓碑,M5应为夫妇合葬墓,但墓葬为单室,且室内宽度不足一米,仅可容一棺,也未见陶痕迹,推测可能将两人骨灰同置一棺,或立碑后仅葬一人。但由于被盗破坏严重,证据不足,目前无法解答。

3座墓葬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保存状况较差,但是墓葬形制各有特色,年代相异,为研究宋代社会经济发展、丧葬习俗变化提供重要材料。

发掘人员: 王 欢 尚中克 张海斌

徐安民 龚海洋

领 队: 石俊会

绘 图: 尚中克 徐安民 龚海洋

执 笔: 王 欢

注释:

①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河南简家冈宋元墓发掘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6期。

②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番禺小谷围岛小陵山宋代家族墓》,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 《羊城考古发现与研究》(一),第278~293 页。

③ 吴敬:《华南地区宋墓初探》,《四川文物》2011年第6期。

④ 郑嘉励:《浙江南宋墓葬的地表茔园制度述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浙江宋墓》,第154~160页。

⑤ 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第48~49页。

⑥ 林汀水:《福建人口迁徙论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

上一篇:《数字教育》:教育技术类学术期刊领域中的新秀 下一篇:体积测量误差引起压强图像变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