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网络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

时间:2022-10-14 08:50:25

企业网络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

内容提要:

生产活动纵向分离,企业网络的形式参与竞争,企业网络成为企业成长的重要环境,网络效应对于企业的成长具有提升作用。西部欠发达地区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是一个重要原因,这又具体体现为企业竞争力不足,企业网络能够通过推动企业成长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在此过程中,重点在于产业的选择。

关键词: 企业网络;企业成长;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6)04-0010-05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数年有余,西部欠发达地区虽然总体上发展速度有所加快,但其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仍然很大,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仍然较多,形势依然严峻。在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县域经济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经济总量上都占有很大比重,区域经济的发展除了城市的带动外,还需要县域经济的贡献。企业是经济系统中最重要的微观主体,企业的活动直接关系到经济体的运行,任何经济体的发展,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乡镇,都离不开企业的作用。因此,着眼于推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进步,需要从企业的角度考虑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1.企业网络理论

1.1 企业活动的纵向分离与网络化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纵向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的产业组织形式是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纵向结合的工业企业成为经济发达国家中最强有力的机构,美国经济的成功主要归功于这种大批量、福特制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方式。在这种发展模式下,企业的发展主要决定于其内部所拥有的资源,内部资源状况所决定的企业能力决定了企业成长的速度、方式和界限,竞争则完全成为企业间关系的主题。

然而,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加速推进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许多产业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同时需求又日益表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征,福特制、大批量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方式受到了极大挑战,企业的生产活动出现了纵向分离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在继续专注于自己核心业务的同时,不断地将其它的业务进行剥离和外包,生产活动在价值链上进行了垂直分离,后福特制、柔性化的生产特征增强。在这种变化趋势之下,企业间传统的竞争关系发生了改变,企业以个体参与竞争的方式逐渐被结盟企业以群体参与竞争的模式所取代,竞争中出现了合作,合作中又存在着竞争,竞合演变成为企业关系的主题,在这种关系联结下的企业表现出了网络化的运行特征。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变使得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不再单纯地依赖于内部的资源及其管理,同时还依赖于联盟伙伴企业的资源状况、行为以及相互之间的竞合关系。此时,单个企业与其他企业和组织建立的正式和(或)非正式合作关系,借助网络结构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迅速获取和共享网络资源以寻求网络化成长,已成为全球复杂商业环境下企业成长重要的方式和策略(邬爱其,2005)。

1.2 企业网络的概念

网络(Network)的概念最初来自于社会学,用以描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随着企业间的合作关系相对于企业的作用效应越来越强,网络的概念就被渐渐引入了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建立在交易费用分析基础之上的制度经济学认为,科层制和市场是协调经济活动的两种方式,交易费用决定着两者的边界。在纵向一体化分解趋势出现之后,介于科层制和市场之间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方式――中间协调机制。价值链的纵向解体、企业间专业化分工关系的建立,使企业的关系表现出了网络化的特征,因此,“网络”就同“市场”、“企业”一起被作为了资源配置的方式。

企业网络(Interfirm Network)在形式上体现为两个方面:纵向上,原来内化于一个企业的生产活动垂直分离,价值链原有生产体系解体成一个个独立的生产环节,单个企业只完成其中一个或几个环节的生产,不同环节之间的企业表现为一种上下游的纵向联系,通过合作共同来完成某项生产活动;横向上,每个或几个生产环节上又集聚着众多的专业化企业,这些专业化企业从事着相类似的生产活动,彼此之间表现出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所以,从平面角度看,企业网络就表现为如下的形式(图1):每一个矩形方框代表一个价值环节,其内部包含着众多从事相同或相类似活动的专业化企业,所以企业网络的水平方向就表现为专业化企业的柔性协作关系;价值环节之间是上下游的纵向联系,其内部的企业与相邻环节企业之间是分工关系,所以企业网络的垂直方向就表现为专业化企业的分工联系。

国外有关研究认为,企业网络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行动者、行动和资源(Wilkinson,2002)。行动者是企业网络的主体,主要就是指企业,包括供应商、发包商、分包商、接包商和相关配套产业厂商,还包括大学和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政府等;行动是企业网络内价值链各个环节的价值增值活动;资源则主要指从事价值增值活动所需的各种要素,在新经济社会学的观点被引入之后,社会资本也成为了企业网络中重要的资源。当强调企业网络的空间属性时,即当企业间的网络关系在某一地理空间上生成时,企业网络就具有了集群的性质。有研究认为,集群实际上就是众多在同一地理空间上“扎堆”的企业之间结成网络关系,核心是集聚企业之间网络关系的生成。在本文中,我们也强调企业网络的空间属性,即将企业网络置于一有限地理空间范围,但并不把企业网络与集群相等同。

1.3 企业网络的效应分析

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同一地理空间上“扎堆”并集结成网,企业网络便在此地理空间范围内生成,这样,该地域范围内的企业网络就成为了网内企业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外部环境。企业间的网络关系在有限地理空间上生成,网络效应随即在地理空间内出现并作用于处于其内部的所有行动者,换句话说,就是网络内的行动者,主要是企业,其行动完全被置于了网络效应之下。企业网络的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专业化基础上的分工使网络中的行动者更专注于具体的价值增值活动,通过专业化获得效率的提高,同时也使内部组织协调成本达到最优;(2)网络中的行动者既具有行动上的关联性,又具有地理上的接近性,网络内部就产生了集聚经济效应,这里主要指针对与专业化企业而言的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效应;(3)网络关系的空间生成,使企业网络形成了对当地社会结构的“嵌入”,“嵌入”状态下的网络行动就在信任、惯例等社会资本基础上展开,这可以使整个网络运行表现出较低的交易费用状态;(4)行动的关联性和地理的接近性便于网络行动者的共同学习,“干中学”、“学中用”的经验积累使行动者的学习曲线呈下降趋势;(5)网络中,行动者交流的便利性、频繁性和顺畅性便于创新所需知识在行动各方间的传递,尤其是受空间因素影响很大而又对创新至关重要的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也称为未编码知识),这能够有效降低创新活动的成本,提高成功的概率;另一方面,创新的溢出与扩散提高了企业网络整体的技术水平,促使行动者的创新活动在更高层次上发生,创新成本也能得到节约,这实际上是创新活动处于网络中而表现出来的正外部性。所以,处于网络之中的行动者更具创新优势;(6)企业网络在有限地理空间上的存在有助于改进企业的营商环境,包括整体品牌效应的建立、当地企业家精神的培育、社会资本的积累与改善等。

企业的运行处于企业网络之中,企业间的网络关系又在地理空间上集聚,因而,企业的发展与成长就处于了企业网络效应之下,网络效应或者直接贡献于企业盈利水平的提高,或者间接作用于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共同形成了对于企业成长的提升与促进作用。

2.企业网络与县域经济

县域作为经济系统中一个比较小的区域而存在,实际上也就表现为地理空间上的有限性,当具有网络关系的企业在该有限空间进行集聚时,企业网络便与县域经济有效的结合在了一起,二者之间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互动关系。

在西部欠发达地区中,以甘肃省为例,县域经济的发展总体上比较薄弱,活力不足,实力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同时,省内部县域经济之间的发展差异也比较大,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这已成为了制约甘肃乃至整个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拉大区域之间差距的主要矛盾。因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事关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大局,具有战略上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滞后,也体现出了企业成长的不足,如处于甘肃省县域中的中小企业,就存在企业规模偏小、管理水平落后、技术创新不足等问题,这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网络与此类县域经济的结合,将有助于通过网络效应推动企业的发展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2.1 网络效应下的企业成长将改变县域经济内部结构

企业网络在县域有限地理空间范围内集聚,网络效应下的企业成长便会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网络内企业的成长必然导致其内部资源积累增加,而内部资源积累增加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企业规模扩大,即空间上的扩张,这可以看作是企业成长能力增强的外延表现。在许多研究企业发展的文献中,都把企业规模扩张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和结果。在县域经济中,企业成长能力的增强并不是在所有企业身上都能够显现的,我们研究网络中的企业,是认为网络效应为县域经济中的企业成长提供了外部可能性。同时,由于网络中企业具有专业化的特点,各自从事着不同而又相关的价值增值活动,形成了分工关系,因此成长的实现程度是不一样的。这就必然导致县域经济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专业化企业间分工协作关系的建立,使得有的企业专事研发,有的企业专事生产,还有的企业只负责接单、发包,然后再组织销售等,从而能够组合成一条完整的价值链,形成价值增值体系。各个环节活动的差异必然导致收益率的差异,如研发、设计企业的利润率大多数情况都会高于生产、组装企业。因此,网络效应下,县域企业内部资源积累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具有较高盈利能力的企业,利润增长速度快,在内部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会谋求规模优势,实行空间扩张,进一步向大企业方向发展,成为“明星”企业(魏江,2003);利润水平一般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大多将保持原有的生产规模,继续从事原来的活动,以专业化来寻求成长。

如此一来,县域经济内部结构就在网络效应的作用下发生了变化。在原来集聚的专业化中小企业中,一部分企业走上了规模扩张的道路,成为大企业,大部分中小企业则继续专业化生产,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共存的局面,这种共存是结构合理、分工协作关系深化的共存。所以,网络中企业成长的外延结果是使县域经济内部的结构发生合理变化,而这种变化的发生意味着县域中网络企业分工协作关系进一步深化,由此导致了县域经济向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当然,还存在着另一种情况,即在县域中生成的企业网络,从一开始就已经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共存的局面,或者是网络的形成就源于大企业的业务外包、非核心业务分拆等。在这种类型的网络中,企业的成长不会导致县域经济内部分工结构出现明显的改变;同时,许多县域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内部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结构并不一定会改变。因此,网络中企业的成长并不一定导致县域经济内部发生以大企业出现为特征的明显变化,但却会使其内部的分工协作关系更加成熟。

2.2 企业网络将推动县域经济规模扩张

企业网络效应带来了企业成长能力的提升,网络中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对资源的使用量。因此,在县域内生成的企业网络在整体上会表现为资源消耗量的增加,只不过这种增加是使用效率提高下的增加。资源首先是从县域内获取,当县域资源不足以满足企业需要时,就需要从外部获取资源,所以县域会因为企业网络效应而不断吸引外部资源进入,这些资源包括资金、人才、信息、原材料等。网络效应下,县域经济中企业的成长还将产生一种示范作用,使得寻求成长的企业会力图进入县域,同时资源趋向效益的性质也会使资源向已有的县域企业网络集中。

资源不断被吸引,县域内企业网络所集聚资源的总量大大增加,资源总量的增加就将导致县域经济规模扩张。这种规模扩张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县域内已有企业规模由于更多资源的获得而扩张,这种扩张是企业网络的效应,其中也会有部分企业由此趋向大企业的扩张方向。当部分或全部企业都扩张之后,县域经济的规模就在整体上表现为扩张;二是企业数量的增加。资源进入县域后并不全都被网络中企业所吸收,将会有相当部分以新企业创建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为什么只有少部分企业或者根本没有任何企业能够扩张成大企业的重要原因。企业数量的增加也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网络内部人员新创。由于长期在生活、工作在企业网络内,对于行业情况、生产状况、营商环境都比较熟悉,因此当发现市场机会时,企业内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就会“跳槽”而创办新企业,同时县域中的技术中介机构,如“孵化器”等也在衍生企业的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外部企业的迁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进行区位选择,当发现某县域由于集聚着企业网络而适合企业成长时,就会在该县域内落户。所以,伴随着网络效应而来的资源总量的增加,将使县域经济规模整体上呈扩张趋势。资源集聚,县域经济规模总体扩张的同时,企业网络效应对于企业成长的提升进一步增强,又将会吸引资源更多的进入,这就是县域由于企业网络而在资源吸引上所产生的路径依赖(郑胜利,2004),即县域内的网络效应一经形成,就会对资源产生持续的吸引力,形成“企业网络资源吸引县域经济规模扩张加速资源吸引”的循环累积过程。

2.3 企业网络将促成县域经济的空间极化效应

企业网络在县域中生成,网络效应促进了资源在县域范围内的大量集聚,由此带来县域经济整体规模的扩张。这一方面表现为单体企业规模的扩张,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企业数量的增加。数量的增加在县域经济的企业网络平面上又表现为纵向和横向上的增加,即在价值链上既有从事同类活动企业数量的增加,又有从事不同活动企业数量的增加。与此同时,还会伴随着提供配套服务的企业的数量增加,以及中介组织或行业协会的出现等。大量行动者在一个有限空间上的集聚会产生空间极化效应(王德忠,2002),使县域发展成为小地域范围内经济的中心,由此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

企业网络在县域中的存在,使县域内存在着一个主要的产业,网络作用下,大量专业化企业分工和协作,围绕着这个产业展开活动,组合成价值链。县域经济纵向规模的扩张就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是主要产业内部环节的纵向延伸,即同一产业内部分工关系的延伸。例如在县域内,主要产业企业的活动是生产、加工环节,后向上的延伸就表现为向研发、设计环节扩展,研发、设计企业在县域的企业网络中集聚;前向上就表现为向市场环节扩展,专业营销企业和营销部门在县域的企业网络中集聚。纵向规模扩张的第二个表现是由于产业关联效应,主要产业引发前后关联产业活动在县域内出现,后向关联上可以表现为由于需求的增加导致原材料行业企业来网络中集聚,前向关联上表现为作为供给因素刺激另一个产业的活动在此发生。这两种纵向延伸情况的发生,都会使原来在县域内作为终端的活动变成中间环节,由此而导致整个市场范围的扩大。

县域经济市场范围扩展,其内部所拥有的企业网络的分工协作关系将进一步深化,所以县域经济规模的扩张在横向上就表现为价值增值环节的进一步分化和同一环节上专业化企业数量的增加。生产活动分化是专业化趋势加强的表现,原来企业内部的职能外部化,由新的企业来承担,同时这种变化又会导致市场范围的扩大,使同一环节上集聚企业的数量增加。由于都是在县域的企业网络内,因此就体现了专业化企业间分工和协作关系的深化。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排除部分企业走上规模化扩张的道路,从而将许多活动进行内化,但从总体上和现有的实际情况来看,这并没有改变企业网络专业化分工和柔性协作的特征。

县域经济规模扩大,其吸纳就业的劳动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就业劳动力人数也会越来越多,导致县域内的消费需求增加;同时大量专业化企业的活动又会产生对相关配套服务的需求,例如资金流量增大需要专业金融服务,法律事务增多需要律师咨询服务。这样,在县域经济规模扩张的过程中,相关配套服务业企业就会选择进入该企业网络,包括为生活提供服务的企业和为生产活动提供服务的企业。

与经济规模扩大相对应的是企业网络中,行动者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紧密化程度加深,对于网络治理的难度增加,仅依靠主体企业之间的相互协调已经很难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的威胁,因而需要引入第三方规制力量。现有研究认为,地方政府直接作为企业网络的规制力量并不利于效率的提高,而更应该通过中介机构或行业协会来进行治理。所以,面对企业网络发展所产生的治理需要,中介机构或行业协会将会在县域内应运而生。另外,当企业网络内诸如共识、惯例等非正式制度演变为正式制度时,县域的制度供给将有效增加,而企业网络在发展过程中还将有助于县域内企业家精神的培养。

县域中,主要产业活动、相关配套服务企业、中介组织或行业协会在企业网络内的集聚;共同构建了一个价值体系。在这个价值体系内部,上下游企业间是专业化分工的关系,同类企业之间是竞争协作的关系。这个价值体系在县域内的极化,就导致了经济中心开始形成。因此,企业网络在县域内的存在通过一系列的传导产生了极化效应,极化最终导致县域发展成为经济中心,就我国县域经济的实际状况而言,其作用主要在于对周边小范围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3. 依靠企业网络推动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说尤为如此。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水平与中东部地区存在着较大差距,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县域经济总体上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地区,而这种落后又主要具体到企业整体实力的差距。因此,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推动县域经济进步,需要从加强企业实力做起,根据上面的分析,企业网络对于增强企业成长能力、改进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方面具有巨大的提升作用,所以,依靠企业网络来推动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应该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之一。

然而,企业网络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结合却受到产业属性的限制。我们前面提到,企业网络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价值增值活动的纵向分离,但是,并不是所有产业的价值活动都适合纵向分离,换句话说就是并非所有产业的活动都适宜采取网络化的方式,这种可分性决定于产业的生产可分性程度、竞争激烈程度、知识密集程度、工资水平、规模经济以及所处产业生命周期的阶段等因素(李晓华,2005)。以甘肃省为例,甘肃支柱产业中的石油化工、有色金属、能源工业,是依据其较为丰富的资源禀赋而发展。就这些产业而言,其生产环节是难以进行分割的,具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水平,进入壁垒较高,以网络化的方式来促进其内部企业的发展是不太现实的。相反,另一特色产业――食品产业的情形则大不相同。

食品产业是甘肃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其价值链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对农副产品的深加工,而这些农副产品的原料来源地又以县居多,因此,推动这类产业企业的发展则可以采用网络化的方式,并且企业网络将能够很好地与县域经济的发展相结合。这里,我们以临洮的洋芋种植加工业为例。

在临洮,洋芋的种植规模愈50万亩,产量接近百万吨。到目前为止,临洮的洋芋生产已经形成了从原料培养、供应到加工、销售的庞大价值增值体系,具体来说分为种薯培育、种植、销售和加工四个专业化环节,而每个环节内部又进行了更进一步的专业化分工,如加工环节就可分为洋芋食品加工和淀粉加工,淀粉加工又形成了从普通淀粉到全粉的健全加工体系。庞大生产体系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由不同的企业或市场主体完成,每个生产环节上又都存在着大量的企业,这些企业通过彼此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市场交易行为,在日常的运营中逐渐集结成网,形成了具有县域特色的洋芋种植加工网络。

在洋芋种薯繁殖方面,具有原原种培植和种薯快繁两个专业化的环节。原原种培养基地主要是为了向市场提供优质的洋芋原原种,例如专门向百事可乐公司供应的基地,种薯快繁组培基地则是为洋芋种植提供服务,例如专门培育适合加工的专用薯品种,直接为以后的加工环节提供原料,兴达公司2003年在全县17个乡镇率先建立了2132万亩订单洋芋生产基地,腾胜公司已发展订单基地594万亩等。种植环节已形成了专门栽种普通菜用品种的基地和专门培养加工专用品种的基地。普通菜用洋芋和部分加工专用洋芋直接进入销售环节,销售环节分工更细,大量专业化的经销商负责从农户手中收购洋芋,通过运输企业进入专业洋芋批发市场进行交易,在这些市场中大多建有专用仓库,为洋芋的保鲜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例如,西北地区最大的专业化交易市场――康家崖洋芋市场,年吞吐能力上万吨,市场内还建有总容积2600多立方米的恒温气调保鲜库。类似的专业化市场全县共有13个,每年大批的本地企业和外地客商云集此地,将临洮洋芋销往全国各地甚至东南亚、日本和俄罗斯。同时,大部分的加工专用洋芋被加工企业所收购,以进行淀粉加工和食品加工。目前在临洮淀粉加工已形成了普通淀粉、精淀粉、变性淀粉和全粉四个层次,各个企业根据自身的技术实力进行着不同层次的专业加工。加工后的最终产品进入淀粉销售市场,完成价值增值的全过程。目前在临洮,像三江、新兴、兴达、腾胜等企业已经具备了上万吨淀粉生产能力,并在进一步进行扩建;而在食品加工方面,加工程度也不尽相同,大多数企业主要从事粗加工,生产各式粉条、粉皮,少数几家企业则进行薯片、薯条的生产,获取更高的附加值。

加工企业对原料需求的同时,也形成了对加工设备的需求,由此又出现了专门提供专业化机械设备的企业,这些企业在设备的销售、维修方面都具有大量的经验。

整个生产体系专业化的分工过程中又显现出一定的协作关系。例如,加工企业为了提高洋芋品种的质量,与育种部门合作培育新品种;销售企业为了解决货源问题、加工企业为了解决原料问题,都会直接与农户签订合同,发展订单基地,或者直接把种苗交与农户栽种,发展订单农户,甚至是赊销给农户。不同技术层次的加工企业之间也进行合作,技术水平低的企业可以将粗加工的淀粉销售给技术雄厚的企业进行深加工。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之间也存在协作,专业化的销售商具有更多的市场信息,专业化的加工企业具有更多的产品信息,二者的合作有利于减少信息的不对称,降低彼此间信息的不确定性,因而使得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具有更高的效率。

另外,技术因素也被引入到分工协作过程之中,例如技术人员利用临洮本地的自然条件就培育出了高产、高淀粉含量的新品种,扩大了加工企业进行深加工的可能性。

这些企业绝大部分活动都是在临洮县范围内进行的,纵横交错关系存在于临洮县内,因而就在这个县域内构建了具有特色的洋芋种植加工企业网络,也正是这个企业网络的存在,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因此,以企业网络方式推动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重要的是对于产业的选择,这个过程需要政府发挥积极的作用。虽然对于政府在企业网络运作中的作用问题还存在争论,但多数的观点认为政府应该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Gnyawali D.R., Ravindranath M., Cooperative networks and competitive dynamics: A structural embeddedness perspectiv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1, 26 (3) : 431-446

[2] Meagher K., Rogers M., Network density and R&D Spillovers[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2004, 53 (2) : 237-260.

[3] Wilkinson L. & Young L., On Cooperating: Firms, Relations, Net-work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5, 2002.

[4] [美]Anna Grandori主编.企业网络:组织和产业竞争力[M].刘刚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 李二玲.李小建.农区产业集群、网络与中部崛起[J].人文地理,2006,(1).

[6] 黄守坤.李文彬.产业网络及其演变模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4).

[7] 邬爱其企业网络化成长――国外企业成长研究新领域[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0).

[8] 许小虎.企业网络的多重效应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4).

[9] 李晓华.产业组织的垂直解体与网络化[J].中国工业经济,2005,(7).

[10]许小虎,项保华.企业网络理论发展脉络与研究内容综述,科研管理,2006,(1).

[11] 刘娟.依托集群网络提升县域产业创新能力[J].理论探索,2006,(3).

[12] 王德忠.企业扩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魏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4]郑胜利,周丽群.论产业集群的经济性质[J].社会科学研究,2004(5).

[作者简介]石培基(1961-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研究方向:区域分析与规划、旅游规划等。

上一篇:失地农民利益保障问题的现实分析和政策思考 下一篇:兰州城市化发展与路径选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