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下产业结构的优化

时间:2022-05-12 06:08:18

信息经济下产业结构的优化

内容提要:产业结构总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而不断演变的,它的演变总是在一定的内在动力和外在环境的影响下完成的。信息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资源为劳动对象而形成的以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形态。信息经济的出现,引起社会生产方式、资源配置方式、交易模式等等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它必然会对产业结构的优化――高度化和合理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经济;信息化;产业融合;优化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6)05-0109-04

1.信息经济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客观必然性

1.1信息经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创新经济

所谓的创新,按熊彼特的观点,就是导入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从而可以大大地提高潜在的产出能力。从这一观点出发,信息经济引入的创新表现为:①原材料的来源方面――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采购成本最低的原材料;②信息将继劳动、资本和技术之后,成为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投入生产,以获得更高效率的产出;③产品的供应方式方面――企业将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以信息流替代实物流;④自身的组织管理体制方面――信息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管理将渐趋扁平化,经营管理理念将是“抢占信息的制高点”、“快鱼吃慢鱼”。

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就是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作为资源转换的效能和效益的过程。因此,创新也就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动因,创新不但导致了技术的进步而且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再者,按照熊彼特的说法:由于人口的增长或收入的增加所带来的消费需求的增加,并不能真正推动经济增长,只有在技术或经营上有了新的突破,经济才会出现进步。信息经济的出现,世界经济一体化,地球村也应运而生,这时企业面对的是全球的市场,它的竞争者也将是无限增多,所以市场将会成为一种近乎完全竞争的状态。在这种市场上,企业要想立足或发展,就必须使用最新型的技术,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以快于竞争对手的速度开发和推出新产品,开辟新的市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价格是由市场上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决定的,企业是价格的接受者,行业的平均利润趋于零,这时企业要盈利的话,必须降低自己的生产经营成本。因此,不难看出,信息经济本质就是鼓励创新,是一种创新经济。

1.2运用信息化优化产业结构能够提高一国的国际竞争竞争力

在信息经济的生产中,只要有一个非常有效的信息网络支撑,市场上信息基本上会实现对称,这时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将会完全按照市场上顾客的需求去生产,产品的性能、外观设计、包装等等,都是随需应变的,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自然比厂家在按照自己所设想和设计的产品更强。再者,消费者在需求上的多样性,导致市场更加细分,因此不管市场竞争多么激烈,生产企业总是能够利用网络获得竞争者的市场份额信息和产品信息,选择避免较强竞争者的细分市场,并利用差异化的产品满足细分市场上顾客的需求。还有就是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细,它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相互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一个产品在产品层面上分解成很多的生产工具、生产点分布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他们能够在时间上、质量上、对客户的满意度上无缝隙地连接起来。另外,企业内部的信息化,会使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越来越趋于扁平化,这种扁平化的结构,将使企业的管理效率提高以及管理成本和机会成本大大下降,这种成本下降最终应归为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的下降。因此,从以上种种可以看出:信息化会提高一国产品在全球竞争中的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会导致整个产业竞争力提高。而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产业的竞争力。因而,信息化可以优化产品结构,进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提高一国的国际竞争力。

1.3运用信息化优化产业结构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强弱决定一国经济的兴衰,决定各国之间经济实力的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政府推行了传统的工业政策,但在60年代末,它的钢铁、汽车等传统工业达到历史鼎盛时期后便开始走下坡路。7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发展高新技术的计划,特别是对信息产业进行持续高强度的投入,积极推行“再工业化”的新经济战略,使产业结构步入良性运行状态;而日本则不同,虽然从战后到80年代,经历了多次产业结构调整,证明了其在走向工业化阶段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竞争力。但在70年代后的产业结构调整中,日本基本上还是按照工业文明的思路进行,未把高新技术、信息产业作为战略产业来发展,以致在走向信息社会的进程中,国际竞争力处于不利地位,产业发展水平又一次和美国拉开距离。由此可见,要想产业的发展跟上世界的发展,就必须运用信息化优化产业结构。

2.信息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

2.1信息经济与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其实质是指各产业之间存在着较高的聚合质量。

2.1.1在一定程度上信息经济可以更好地解决传统产业结构合理化中的“结构瓶颈”问题

从传统的产业经济理论范式看,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本要求,就是各产业之间、产业部门之间按一定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的整体效应的发挥。然而,像任何系统的整体效应一样,产业结构整体效应的发挥,并不取决于其中最强的部门,而是取决于其中最弱的部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瓶颈”。这里的结构瓶颈,主要是指物质性的瓶颈,即产业关联中的中间产品比例关系失调,即部门i提供的中间产品不能满足部门j的需要,从而造成总产出水平的下降或相对下降。但由于中间产品作为一种生产物,最终是由其生产能力所决定的,所以“结构瓶颈”的本质问题是部门间生产能力比例关系的失调。而这种失调,很大程度上是由信息的不对称、滞后及过渡造成的。可是在信息经济的时代里,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界线,使处于不同地域的生产商、原材料提供商、消费者进行零距离接触。关于某种产品的各种信息,如原材料的供应信息,供需品的供求状况,消费者的偏好及本次购买意愿、相关税收政策及配额限制等充分、翔实的信息在网上均可以快速、便捷地流动,降低了传递、搜寻信息的成本,一切厂商和消费者都可轻易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一切厂商和生产者都不可能漠视市场上的需求信息及其他生产相同产品的厂商,因此,他们的生产方式也就是安全按照市场的需求去决定:生产什么、为谁生产以及生产多少的问题。因此,从理论上说,需求决定供给,只要信息是充分的,市场上有多少需求量,就一定会有多少供应量,供需是完全相等。因而,也就不会出现部门i提供的中间产品不能满足部门j的需要,总产出水平的也就不会下降或相对下降了。可在传统经济社会里,完全信息是不可能的,因而就不可避免的存在产业结构的偏差、滞差和失衡的问题。然而,信息经济的出现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

2.1.2信息经济可以使产业结构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以及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

(1)因为市场上的信息是相对完全充分的,作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主体――企业就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获得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并能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和竞争者的状况,真正从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出发,生产市场上真正需要的产品。在信息经济里,市场上所有企业都依照此做的话,就能解决传统的计划和市场都不能解决的现存矛盾――生产和消费脱节、市场巨大波动、短缺与浪费并存等。

(2)改变了市场进入方式,降低了市场进入壁垒。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大市场,小企业无需庞大的商业体系、广告费用、销售人员,就可以加入全球国际大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接触这个市场中的广大顾客。因此,企业的规模、必要的资本量和绝对费用对企业进入市场的阻碍作用将减小。再者,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去满足原先企业所没有满足的细分市场上的需求,这就是完全按照产品差别化的要求去做。

(3)信息为从根本上克服生产的盲目性提供了技术可能。还有在信息经济条件下,各企业之间和产业结构中的各产业之间,会依据市场需求、自身和社会资源条件,按照供需平衡的原则,安排自己的生产和应进入及退出的行业。由此,信息经济可以大大节约社会交易成本及社会资源,使产业满足市场的需要和企业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实现供需的平衡;能合理有效地利用人类社会资源,自动调节各生产部门的比例关系,即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要求。

2.1.3信息经济可以实现产业结构动态平衡

产业结构合理化始终是各部门、行业之间(供求关系)不断调整趋于平衡和平衡不断打破的一个动态过程,即结构动态平衡。在传统工业时代产业结构合理化实现方式是:①在增加物耗成本的前提下实现产业间中间产品供求关系的动态平衡,这是由其物质生产方式的本质特性决定的。尽管工业化的技术进步会不断提高技术矩阵水平,从而使资源利用效率总体上得以提高,但由于工业生产方式的边际成本递增法则在起作用,其成本是随着社会化范围的扩大而增加。从企业的成本曲线呈U字型可知,产量超过一个适度规模以后,随着产量的继续增加,平均成本AC和边际成本MC开始上升。②以过高的资源闲置率为代价实现其结构动态平衡。在传统产业分立的关联中,通常是由高度分工细化的众多环节相连的一个迂回过程构成。随着工业化迂回生产路径的加长,专业化部门将增多,投入――产出关系日益复杂,结构比例更加难以平衡。

在信息经济条件下,信息技术创新及其融合导致了两类成本的降低:第一类是信息流对物质流的替代,削减了物质生产和流通的中间环节,缩短了生产和产品生命周期,使物质和人力资源的投入相应减少,从而降低了成本。第二类使信息技术及网络的运用使部门间交易中的信息成本大大降低。在信息经济中的各产业之间的边界模糊,他们都处于被信息化所整合和融合之中,而这种产业整合和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模块化的结构关联。这种模块化的结构关联,将有助于提高结构关联的平衡度,使分工度和关联度之间形成正反馈关系,从而可以尽可能少的引用闲置资源以保持结构关联的可靠性。

由此可见,在信息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实现产品的供求平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产业融合提高产业结构关联平衡度。解决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也就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动态平衡。

2.2信息经济与产业结构高度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作为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种结构转换的过程,同时也是结构转换的结果。在传统产业分立条件下,这种结构转换主要表现为产业优势地位的部门替代。信息经济产生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注入了新的内容,改变了传统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线性部门替代的发展路径。

2.2.1全新的需求和供给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既与需求结构变动相对应,又与相对成本变化,特别是其中的技术进步或创新相联系。由于各产业部门所对应的需求变化与其技术进步速度差率不同,从而在产业部门之间就出现了“生产率上升率不均等增长”的现象。因此在任何一个时点上,总是同时存在低增长部门、高增长部门和潜在高增长部门三种类型的产业组合。

由于信息经济的出现,原有的地域和时空的界限在某种意义上都已经不存在了,因此,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因素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从理论上说,企业面对的是全球的顾客,市场是无限增大的,竞争也将加剧;顾客面对是全球的供应厂商,选择是无限的,也是复杂的。需求和供给的这种变化,导致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生产个性化、全球帐户管理和越来越密切的客户联系。与此相适应,公司的价值则更多地取决于管理人员的决策,取决于他们掌握的信息资源,取决于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方法。从而使产业结构高度化显得更为重要,结构转换的要求更加迫切。因为商业环境的急剧变化,将导致产品和服务朝着信息密集型的方向发展。所以,这种全新的需求和供给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2.2.2产业融合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

在信息经济时代,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已不再是单纯的产业优势地位的部门替代了,而是在整个产业范围内、部门之间发生产业融合,其融合可能发生在新兴产业部门之间,也可能发生在新兴产业部门与传统部门之间,甚至发生在传统产业部门之间。再者,在产业融合中,增加进去的是更多的非实物资源(知识、信息),主要是非实物资源对存量实物资源的重新整合。而这种非实物资源由于其再生性、外部性等属性,使其具有很大的扩张性,可以满足产业融合中部门规模扩大和新兴产业部门发展的要求。

在产业融合,特别是当新兴产业部门与传统产业部门融合时,将大大提高传统产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使部门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明显缩小,甚至达到趋同。因此,用传统的演进机理已无法解释信息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高度化。也就是说,产业融合带来的新变化,将彻底改变这种产业依次演进的规则性,使其难以在继续明显、准确地反映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真实进展。在信息经济时代,信息成为经济主导性的要素、信息技术成为产业核心技术,互联网成为产业运行的主要平台,所以产业结构高度化将更多地表现为结构信息化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在各部门普及及运用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部门间信息系统的互联、集成以及关联一体化。

2.2.3信息密集型产业――信息产业主导产业结构优化

传统产业经济理论从产业要素的角度揭示结构高度化的内容变化,认为产业结构高度化表现为由自然资源、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再向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依次演进的发展。信息经济条件下,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要素,而且,最终会使产业结构向信息密集型方向发展,因此催生了信息产业,这里的信息产业既包括电子技术功能为特征的产品的生产、使用和服务,也包括利用各种电子技术及其产品进行信息生产与采集、存储、加工处理、开发利用、传输与扩散服务。

信息产业能够带动传统产业的结构升级,也将成为带动产业技术结构升级的龙头。通过信息的扩散和反馈,使其部分地融合于社会和其他产业的各个部门,带动传统产业的调整升级,甚至使一些衰退的产业重新焕发活力。同时,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带动一批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信息产业对不同产业的影响方式不同:

(1)对农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传统农业中,各生产要素结合模式为:土地+劳动+资本产出,三者之间相互独立,不可避免地导致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现代农业采用新型模式:(土地+劳动+资本)×信息(技术)产出,通过信息这一重要媒介,使各要素紧密联系,产生协同效应,使投入节约,产出成倍增长。运用新知识新科技,发展我国的知识农业。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生化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基因营养制品、基因药物等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加强农业科学的研究和推广。同时,我们应该清楚:信息闭塞是造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农副产品流通不畅的主要“病毒”。为农民提供丰富、有效的网络信息,是引导和服务农民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也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助力器。所以,要尽快在我国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和农业专家系统,使农业走上一条高产、优质、高效的健康发展道路,使农业产业内部、农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合理的布局和发展。

(2)信息经济能够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信息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信息经济能够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具体表现在:

第一,信息经济改变了传统的工业化实现方式。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工业化是以机械化代替手工劳动,主要是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进入信息经济时代,工业化就是知识化、信息化和可持续发展。无论是现代的农业、工业、还是服务业,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提升和改造。信息技术和产业已经成为各个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所以,今天的工业化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而是由信息经济所主导、与信息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工业化。因此,工业化不用再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不用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某些技术发展环节,而是将工业化和信息经济紧密结合起来,以信息经济带动和促进工业化,缩短工业化时间,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信息经济为高起点推进工业化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是当代最有渗透作用和增值功能的技术,在传统产业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在较高起点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或是改造传统产业提供了可能,是工业化越过工业化发展的一些技术阶段,从而缩短工业化的进程。再者,由于信息产业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可以在新起点上用全新的方式和更短的时间,利用信息产业的后发优势,实现信息技术和产业以及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3)信息经济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增强了流通和服务部门的规模,加速了流通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传统的交易模式里,由于社会交易条件的限制,企业为了扩大自己的市场覆盖面,只能把销售渠道定得又宽又长。由于信息技术的出现,可以使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直接交易以及直接交换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成为可能(网上和电视等),为了节约交易成本企业会把所有的中间环节,即物流、服务交给中介人去做。这样就要求流通业和服务业必须适应信息经济时代的要求,更加专业化以及规模更加大。流通和服务业规模的加大,可以使从第一、第二产业中退出的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的明显上升。这样导致流通业和服务业在经济活动中逐渐取得主导性的地位。

第二,技术、知识、信息密集型服务产业将迅速崛起。以信息基础和信息服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产业正在悄然兴起,电信服务、信息咨询、计算机应用服务、综合技术服务、科学研究、教育等服务业的发展将有广阔的前景。

第三,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不断加强。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主要表现在中间投入中服务投入的增加,服务业和某些制造业的界线越来越不明显。经济活动由以制造为中心已经转向以服务为中心,最为明显的是通讯产品。某些信息产品却可以像制造业一样进行批量生产。另一方面,以服务为中心也体现在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上,表现为:①该制造业部门的产品是为了提供某种服务而生产的,例如通讯和家电产品;②随产品一同出售的有知识和技术服务;③服务引导制造业部门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还有就是制造企业活动位置带动新兴服务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善炜.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王宪磊.信息经济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翟秀文,郭萍,杨玉修.信息经济――21世纪的全新经济形态[M].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

[5]杨公仆,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6]熊澄宇.信息社会4.0――中国社会建构新对策[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7]陈禹,方美琪.信息时代的应知应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傅丽芬.论信息化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9]姚静,张二勋.中国产业结构优化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4).

[10]杨玉霞.社会科学辑刊[J].2004,(1).

[11]何立胜.社会科学辑刊[J].2004,(1).

[12]刘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思考[J].社科纵横,2000,(2).

[13]董云鹏.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分析[J].河北学刊,2003.

上一篇:浅议如何提高会计电算化工作 下一篇: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