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生态之都

时间:2022-10-14 08:13:30

世界生态之都

面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日益严峻的城市问题,国际社会正式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以期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指导城市的生态建设。其理论是在16世纪英国人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18~19世纪法国人夏尔·傅立叶的“法郎基”、英国人罗伯特·欧文的“新协和村”和英国人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瑞士人勒·柯布西埃的“光明城”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广亩城”等设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一般认为,生态城市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生态城市的科学内涵是倡导社会的文明安定、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生态城市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过程也是一种在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的社会文化、生态意识达到一定水平条件下渴望实现的目标境界。

目前,世界许多城市正在按照生态城市的目标进行规划与建设。比如,德国法兰克福、俄罗斯莫斯科、印度班加罗尔、日本北九州、巴西库里蒂巴、澳大利亚怀阿拉、新西兰怀塔克雷、丹麦哥本哈根、美国巴尔的摩等。

莫斯科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充分应用了生态规划的思想。在发展城市工业时,不在市区建设耗水、耗能、耗原材料大及运输量大的企业,并将污染环境的工厂迁出市区,在郊区组建多部门生产区;生产区由性质相近的专业化工厂群组成,工厂与工厂之间在产品或资源上形成链式结构,即某个工厂的产品或废料可作为其他工厂的原材料或能源被就地消化吸收。莫斯科还通过绿地系统及郊区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成为世界上著名的绿色都市之一。

北九州的生态城市建设也很有特点。随着20世纪日本的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北九州从一个小渔村逐步发展成为以钢铁工业为主的大型工业城市。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腾飞阶段,但是,各种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北九州为治理环境污染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对策,加强了管理监督体系,经过地方政府、居民及企业的共同努力,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基本克服了环境污染问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85年的环境白皮书称,“北九州从灰色的城市转变为绿色的城市”。1990年,北九州被联合国环境组织授予“世界500佳城市”称号。

库里蒂巴是巴西南部主要城市,人均绿地面积581平方米,是联合国推荐数的4倍,和温哥华、巴黎、罗马、悉尼同时被联合国命名为首批“最适宜人居的城市”,有“世界生态之都”的美誉。该市在规划和开发计划中把城市设计规划和管理合为一体,通过追求高度系统化的、渐进的和深思熟虑的城市规划设计,实现了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一体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的主要经验有3个方面:绿化的多样化配置与环境改善,公交导向式的城市开发规划和推广生态扫盲教育计划。

巴尔的摩通过对小型污水处理系统推广应用和开放新的市场、推动微观生物学与宏观生态学的研究、依据自然原理发明新的技术、创造新的管理与财务制度、改革政府政策与法规、提高公众水文化素质,实践了城市较为可持续的水系统建设。2007年3月15日,在美国水环境研究基金召集、美国国家环保局资助的一个战略研讨会上,全体与会者共同签署《关于可持续水系统的巴尔的摩》。该研讨会是当年3月12~14日在巴尔的摩举行的“生命之水”国际会议的后续会议。该国际会议由美国分散式污水处理与回用协会、美国水环境研究基金与国际水协共同主办。目前水环境、水生态已经成为巴尔的摩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特色。

虽然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对其重视程度越来越高。1986~1991年江西宜春开展了生态城市的试点建设;1996年,安徽马鞍山市完成了生态城市规划;1999年海南省批准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2年,福建省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目标……目前我国100多个地级以上的城市已经开展或正在开展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工作,致力于把城市建设成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空间。

(作者: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中心主任)

上一篇:苏南城市女性塑形内衣消费现状及产品策略 下一篇: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为何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