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9∶1”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析

时间:2022-10-14 06:50:07

河南农业大学“9∶1”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析

河南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如何从保障粮食安全大局和自身发展需要出发,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宏伟目标,是河南上上下下共同关心的议题。长期以来,河南农业大学加强校地合作,引导高校技术和人才到农村一线,解决技术难题,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区域农村建设,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一、“9∶1”模式的思考与设计

利用现有农业技术,在不减少耕地面积的情况下实现粮食不减产,这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然而,在当前情况下,这样做难以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难以实现“三化”协调发展,难以满足中原经济区“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

在土地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资源消耗不断增多、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农业粮食生产效益比较低下的大背景下,河南农业大学将保粮与促进农村改革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保粮、节地、增收、促民生”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一个可持续、易复制、能推广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以集成河南农业大学高产稳产技术,在90%的土地上产出原本需要100%~110%的土地才能产出的粮食,确保粮食核心区增产目标;用节约出来的10%的土地,建设绿色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同步推进高产稳产保粮区、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生态宜居农村新社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区的“四区”建设,努力实现“高产保粮、节地增收、生态宜居、人才培养”的目标。该模式简称“9∶1模式”。

2010年10月,河南农业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在河南省典型的中低产农业大县民权县龙塘镇和方城县赵河镇规划设计了以“9∶1”模式为核心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革试验项目”。

二、“9∶1”模式建设内容和初步成效

依据河南省新农村建设规划,两个试验区分别规划了两个新型农村社区,启动建设后,方城试验区将节约出500余亩农村建设用地,民权试验区可节约600余亩农村建设用地。

针对“9∶1”模式,河南农业大学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的试验区领导小组,设有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作物高产、畜牧工程、高效园艺、新农村规划建设、农业机械化与新能源建设等6个工作组,在方城县、民权县的积极配合下,全方位推进试验区建设。

(一)建设高产稳产保粮区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用90%的土地,确保完成2020年的粮食生产目标。河南省粮食产量2020年要达到1300亿斤,需在2009年粮食产量的基础上累计增长20.62%,年均增长1.72%。如果在2009年播种面积90%的土地上实现这一增产目标,需累计增长34%,年均增长2.70%。据此测算,方城县、民权县要达到粮食核心区规划的2020年产粮12.7亿斤、14.7亿斤的目标,其年均增长率需分别达到2.30%和2.31%。

高产保粮区内,一是引导、帮助推进土地流转,采取规模经营,推行全程机械化,方城、民权试验区已分别流转土地1万余亩和2万余亩。二是运用河南农业大学集成的粮食高产“技术”,提高土地生产率。三是引入数字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方城试验区已建立了数字化农业平台,田间生产的信息化、可视化是方城试验区的突出特色。试验区总控室汇总了从田间气象站和终端测控设备采集的温湿度、土壤养分含量、作物长势长相图像等信息之后,传递到位于郑州的“河南农业大学惠农科教信息港”,由相关学科的专家团队负责远程诊断,及时提供技术指导。四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民权试验区整合农业项目资金,试验区已达到国家级良田工程标准。2011年,经专家实打验收,方城、民权试验区小麦、夏玉米两熟平均亩产1220.8公斤和1346.5公斤,较上年同一区块增产22%和21%,远超过高产保粮区年均增产2.30%和2.31%的规划目标,实现了通过农业科学技术向空间要粮的节地保粮目标。

(二)建设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

用节约下来的10%的土地发展绿色高效产业,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奠定基础。方城、民权两个试验区都是纯粹的农区,试验区内没有工业基础,没有一个工业企业项目。两地农民收入水平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针对试验区实际,河南农业大学学习借鉴工业产业集聚区的概念和做法,用节约下来的10%的土地规划设计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用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设施园艺、生态养殖等绿色高效农业产业。河南农业大学帮助引入绿色高效农业企业和组织专业合作社培养种植、养殖大户等,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使得试验区农民的增收渠道除粮食增产外,还增加了农业产业工人的工资收入,合作社股份红利和土地流转收益,真正实现“打工不出村,致富不离家”。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方城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内,河南农业大学帮助引进的河南田雨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3家绿色高效农业产业化企业,流转土地500多亩,已建设了22座大面积日光温室和136座连栋大棚,已有100多名农民成为农业产业工人,仅此一项,农户年收入就增加1万余元。民权试验区内,通过示范带动,轩庄蔬菜合作社发展日光温室13座,每亩温室每茬收入平均达2.4万元;申庄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葡萄园600亩。

(三)建设生态宜居新型农村社区

用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与其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比,试验区内的新型农村社区,除了节约土地、统一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和统一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外,还依托河南农业大学技术优势,重点推进辅热集箱式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充分体现低碳环保、生态宜居的特色。方城试验区已安装5套太阳能提水大田地埋管和蔬菜棚节水一体化滴灌系统,成为可再生能源“供应站”,除满足抗旱提水灌溉用电需要外,还为试验区办公楼、实验场站、全自动监控系统以及养鸡场提供照明电力等环保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四)建设教育改革实践区

着力于将试验区建设成为河南农业大学的成果转化基地、科学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学生创业基地。农业院校教学、科研离不开农业生产一线。试验区内建有河南农业大学品种和成果示范区,农学、园艺、畜牧等专业的教学和生产实习也在试验区开展。

三、“9∶1”模式的特色和意义

(一)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试验区以“保粮、增收、就业、促民生”的建设目标,利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综合协调发展。克服了过去“粮食高产攻关”“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农村新社区建设”各自为政、单打独斗、效果不佳的现象。

(二)坚持易学、易懂,具有可复制性

试点选在河南省典型的中低产农业大县民权县龙塘镇和方城县赵河镇具有较强的代表性。“9∶1”模式通过“农大顶层设计、地方政府组织实施,农民土地流转、特岗技术服务、合作社规模经营、企业订单销售”的校地合作思路,方法简单、操作性强,可在河南大面积推广示范。

(三)坚持合作共赢,具有机制保障的长效性

一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破解三农难题从体制上提供长效机制;二是利于增加试验区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三是促进河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加快建设全国一流农业大学的进程。

(四)坚持优化转变,具有可持续性

“9∶1”模式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发动群众、组织实施,实现了“三优——资源优化、项目优化、布局优化”,解决了“三争——争土地、争资源、争人力”,促进了“三个转变——农民向农业工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村向社区转变”。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上一篇:中国种业:诱人“蛋糕”不可拱手送人 下一篇:辛店镇:探索农村“三资”管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