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时间:2022-10-14 06:12:09

市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永城崛起,必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为进一步增强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把“人才强市”战略切实抓紧抓好,最近,我们组成调研组对全市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人才队伍基本概况

据统计,截止20*年底,全市各类人才资源总量为22331人,人才密度为1.6%。按人员类型划分,国家公务员3112人,占13.9%;专业技术人员18360人,占82.2%;企业经营管理人员557人,占2.5%;城乡技能人才302人,占1.4%。按学历层次划分,本科以上学历1380人,占6.2%;大专学历7188人,占32.2%;中专学历1*46人,占46.3%;高中以下学历3417人,占15.3%。按专业技术职称划分,高级职称609人,占技术人才的3.3%;中级职称5688人,占技术人才的31%;初级职称12063人,占技术人才的65.7%。

二、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人才资源总量不足。据统计,截止20*年底,全市每万人中拥有的人才数和专业技术人才数分别为165人和136人,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少195人和4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少335人和84人,这种状况令人担忧。人才资源总量的严重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高层次人才匮乏。在全市人才总量中,具在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1380人,仅占人才总数的6.2%,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高级职称609人,仅占技术人才的3.3%,这种比例既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更低于沿海发达地区水平,且高层次人才存在老化现象。

(三)人才结构不合理。一是表现在人才行业分布不均衡。在全市各类人才中,分布在教育、卫生的专业技术人才15180人,占人才总量的68%,分布在农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只有657人,占人才总量的2.9%,作为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市,每万人中拥有农业技术人才仅4人。二是表现在专业比例失衡,经济发展急需的工科和各类管理人才尤其缺乏。1*9—20*年,全市接收的59名本科毕业生中,师范、农林水医专业的约占85%,工科人员仅占15%。我市工业发展所急需的电力、电讯工程、化工、建筑、经济管理等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市内大型骨干企业如神火集团、永煤集团等单位,每年都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到外地去招聘人才。

(四)人才外流现象严重。我市人口逾135万,也是生源大市,基础教育投入巨大,市、乡各级财政及农民集资办学的投入,每年都在增加。由于民办学校积极参与加之各级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我市基础教育水平得到了提高。在1*9年—20*年的五年间,全市共输送本科生3055人,但同期相比仅接收本科毕业生59人,占同期输送数的1.93%。据统计,这五年间伴随本科生考取数逐年递增(五年分别为377人、420人、621人、738人、8*人)的同时本科生接收率呈递减的趋势(五年分别为2.92%、2.14%、1.13%、1.36%、2.45%),20*年毕业生略增主要是一高和三高招聘了一部分应届本科生任教,我市投巨资培养的人才,源源不断地涌向了发达地区。

(五)人才引进政策不够优惠。近年来,为了吸引人才,我市也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效果不佳,吸引来的人才较少,层次较低,并且有人才继续外流现象,其原因就是优惠政策不够优惠。一是观念陈旧,没有树立现代人才观念,甚至有“永城是欠发达地区,引来高层次人才也无用武之地”的错误认识。二是政策优惠性不强,有些政策只停留在“小打小闹”状态,让人看了难免有“小家子气”之嫌,缺乏“大思路”、“大手笔”、“大措施”、“大事业”的政策,让高层次人才看了难以“心动”。三是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政策过于笼统,难以真正兑现。

(六)发挥人才作用的环境不优。一是政策不能及时兑现。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单位人才引进后,其奖金、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待遇不能及时兑现,造成待遇不高甚至生活困难,难以做到“待遇留人”。二是工作条件相对差。有些单位缺乏必要的科研资金,甚至缺少起码的办公条件,造成人才的才华不能施展,难以做到“事业留人”。三是用人机制遵循守旧。有的单位除了不兑现生活待遇和工作待遇外,“只让牛儿拉磨,不让牛儿吃草”,对人才的政治待遇漠不关心,甚至高才低用,压制人才。四是专业不对口,用非所长。

(七)人才配置严重失调。仅从各类人才学历结构看,呈现“高者低”、“低者高”的怪现象。即,本科以上高层次人员比例偏低,而专科以下低层次的人员比例偏高。这种人才配置严重失调的现象,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人才调控手段弱化。

上一篇:发改委工业产业发展规划方案 下一篇:干部责任制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