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与城市人文环境

时间:2022-10-14 03:01:48

雕塑与城市人文环境

【摘 要】当前我国城市雕塑发展环境意识薄弱,各地城市雕塑的发展与人文环境的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脱节。值得关注的是,无论从城市雕塑的题材还是表现形式来看,城市雕塑都应该与城市人文环境达到和谐共融。如何协调城市雕塑和城市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共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并对现状问题提出观点。

【关键词】城市雕塑;城市人文环境;和谐共融

中国大规模城市化进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与改革开放同步。大规模城市化的集聚效应带来了经济上的高度繁荣,人口的密集与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城市急剧扩张的进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中国要珍惜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发展的成果,同时也要增强城市化进程的协调与发展,因为城市化与祖国现代化紧密相联。这就对城市人文环境提出了要求,雕塑作品在城市人文环境的积淀中往往能形成以点带面的良好教育与宣传作用,用好了雕塑作品,就能给我国的城市人文环境以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城市雕塑对城市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公共雕塑可使人们生活得到美化,心灵得到净化,心理诉求得到满足,使城市形象得以塑造,城市气质得以展示,精神文明建设得以促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对美好城市公共生活的构建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建设城市公共环境的目标

环境是由物质层面、心理机制层面和心物结合层面构成的有机整体。城市公共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四方面。城市公共环境建设重视的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改造与保护,和谐人文景观的营造,是物质富足的现代文明对精神的更高追求。城市雕塑是使公共环境活跃,具有人文气质的精神承载物,对环境起着重要的点睛作用。

三、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环境的和谐共生

雕塑自从走向室外,成为公共环境的一部分,公共性与开放性就成为其基本的特点,它与环境中各要素的关系与融合程度是城市雕塑优秀与否的关键所在。

(1)城市公共环境对城市雕塑的约束与要求

城市公共环境的构成复杂多样,不同的地点、类型、风貌和主要社会功用对置于其中的城市雕塑的影响和要求也不一样。首先,城市雕塑在环境中位置很重要,不同时代和地域的人们各自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城市雕塑应满足不同的审美需求。

(2)城市雕塑对城市公共环境的适应

自然环境是一切环境之母体, 创作设计时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应提倡。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精神的承载物,其设计应把握环境的整体美,升华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突出城市的个性,注重民族特色及区域形式,不但满足人们提高所居住环境的艺术质量,并对其反映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位的精神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我国城市雕塑与公共环境建设现状问题及建议

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推动了城市雕塑直接介入城市公共环境的营造之中,很多城市大力倡导建设城市雕塑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而导致了在数量上的追求,产生公共环境对城市雕塑批量复制、随意安置的局面。城市雕塑发展有很多不足,如城市雕塑的单一性。目前,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及人文环境的不断提高,城市雕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题材广泛,风格鲜明,制作手法、色彩及材料运用也逐渐成熟。以此同时,城市雕塑的一些弊端也显现出来。

(1)我国城市雕塑与公共环境建设现状问题

第一,材料的单一性。比较突出的是以不锈钢为主,以新余市为例,绝大部分雕塑的材料采用不锈钢为主材。雕塑的材料有:花岗岩、大理石、砂岩、锻铜、铸铜、不锈钢、玻璃钢等。这都是些比较常见的材料,但很多雕塑采用不锈钢,就因不锈钢是耐酸钢,能抵抗大气腐蚀及化学介质腐蚀,但一个城市多数采用不锈钢,就造成视觉的单一性和眼睛的疲劳感。

第二,题材的单一性。作为写作材料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一些城市的题材,要不就是崛起,要不就是风帆,乘风破浪等。总之,就是换汤不换药,不免有些落入俗套。

第三,颜色的单一。雕塑可以有很多颜色,颜色分为固有色和人工色,比如材质的固有颜色,钢材的铁黑,木材的土黄,纹理,不锈钢的灰白等,但是目前很多雕塑人工颜色没有合理的运用。城市雕塑颜色与主题不明确,没能突出主题的代表性用色。

(2)对我国建设和谐共融的城市雕塑与公共环境的建议

第一,城市雕塑与历史文化的和谐。城市雕塑是一种文化形态。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不但是一种欣赏品,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文化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二,创意性更突出。综观以前的雕塑,无非是伟人及宗教等。以后的雕塑将创意十足。

第三,文化性更突出。比如武汉步行街的制作热干面的场景,突出当地的饮食文化。北京王府井大街上的雕塑遛鸟等。

总之,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环境应相互融合而不是磨合,应立足于现代生活的坚实土壤上,坚持创造性,继承传统,有时代特色,与时代紧密同步。同时又具有中国气派的新文化,在环境中体现出雕塑的美感,在雕塑中蕴涵城市文化内涵,使城市雕塑与城市人文环境达到和谐共融。

【参考文献】

[1]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2]田自秉,吴淑生.中国工艺美术史图录.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3]赵慧宁 赵军. 《城市发展研究》 2006 第2期

[4]李琳 郝淑娜 宋欣婷. 《建筑创作》 2007 第1期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逸夫师范学校)

上一篇:信息技术让农村学生爱上作文 下一篇: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构建心理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