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改革保卫社会

时间:2022-10-14 02:15:28

用真改革保卫社会

3月18日,北京迎来入冬以来最大一场降雪,大雪一扫缠滞的雾霾,给北京的市民带来蓝天和阳光以及短暂的清新空气:据环保部公布数据,大雪过后,PM2.5颗粒物降到最低10微克/立方米,24小时均值为32微克/立方米,按照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北京空气达到一级“优”。不过,公众清楚,此种水准的空气只能是暂时现象。与此同时,几千公里外的中国南端珠三角城市群,在率先在全国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评价体系并公布数据一周后,数据上迎来了污染最重的一天:佛山惠景城监测点首次出现代表空气质量“重度污染”的“紫色”警报。相信随着公布数字常态化,特别是一番波折之后PM2.5原形毕露,空气质量会成为这个国家民众持续关心的热点问题。

新的空气质量标准面前,民众的知觉也将会被最后证实:那些之前被认为是“良”、“轻度污染”的空气,其实早已经到了严重威胁公共健康、让城市不再适宜人类居住的临界点,而最近世界经合组织(OEEC)发出警示:人类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环境,到2050年城市空气污染将超过污水和卫生设施缺乏两项,成为造成全球人口死亡的头号环境杀手,由空气污染导致的呼吸衰竭每年将造成360万人死亡。这数字中,中国会占据最大比例。

当下中国社会的空气污染,可以用生态灾难来形容。而随着信息日趋透明,严酷的现实将不断浮出水面,进入民众视野。自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启的经济体制改革,GDP崇拜最终演化为单一的改革逻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认识下,一切的改革都异化为GDP增长。为了能实现这一目标,土地、环境、自然资源乃至社会公平等均被放到一边,被漠视被抛弃被滥用;而另一方面,为确保经济建设为中心、确保经济增长速度,执政者不仅不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反而想方设法予以保护,并对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民众不满,则以公权力强行压制维而稳之......更有甚者,一些管理部门置民众健康于不顾,置公共利益于不顾,通过剥夺公众知情权的方式―比如长期将PM2.5规定为学术研究而与公众隔离―用过时的、在发达国家被淘汰的环境标准,来掩盖中国环境急剧恶化的现实。最终是,害人亦害己。以危及民众的生命和影响生活质素成为发展的成本

回望中国,短短十数年环境急剧污染的恶果,正是由于改革被异化成GDP崇拜,最后的结果是:GDP赢了,而活在这块“染毒”日深土地上的人们,都输了。

PM2.5每天都在用严峻的数据提醒人们:解决空气污染这一环境灾难,已经迫在眉睫。而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唯一的办法是让停滞的改革重新启动、让一条腿走路的改革变成双腿快跑。3月19日,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一个论坛上坦言:中国污染治理情况要通过改革来解决,中国过去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走不通,也走不起”。现在中国明确提出用环境保护来优化经济增长。可以说,面对生态危机,治理空气污染已经成为超越意识形态和价值对立的社会共识,每个人都必须用真正的改革保卫自己的生活,必须凝聚改革共识,必须推动改革进入深水区,必须从民生到经济到政治各个层面进行真正的改革,唯此,解决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才有希望,唯此,中国才能拥有一个对得起子孙后代的未来。

实际上,目前在环境问题上发生的令人稍感欣慰的迹象,亦能看出解决当下改革乏力,缺乏共识而陷入停滞的路径:立足每个国民的真实生活,立足民生问题,承认现代人生存的丰富性,从保卫自己生活的层面,从维权走向民主,利用新媒体等技术手段形成民意共识从而倒逼改革。唯此,才能凝聚改革共识,寻找到改革动力。公布PM2.5,修订环境质量指标等。这些虽然仅仅是治理污染的第一步,是否到位也存在争议,但是其路径意义,对当下中国非常珍贵。

总理不久前在答中外记者问时坦言,主要是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停滞和倒退都没有出路。回到当下急迫的环境问题,空气污染问题,其背后正是经济发展模式、民主法治不健全、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地方政府行为不受制约而民众利益权益无有效表达机制更无博弈机制等诸多原因的叠加。这些都是改革要解决的问题,也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问题。

正是在这个维度上,我们也发现,每个国人和他们的生活都和改革息息相关,都是中国改革事业的一分子。而要拥有健康、真实的生活,需要每个人、每一个民众勇敢站起来,参与到改革中,因为唯有真正的改革,才能保卫我们的生活。

上一篇:年内到期债务超百亿 越秀裸卖出货 下一篇:2012打保守牌 佳兆业主攻三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