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研究

时间:2022-10-14 12:49:25

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总结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学生不会,不愿和不敢提出问题的现状,阐述了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方法、措施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扮演的角色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做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提问 能力 培养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 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也指出: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新课标提倡的教学过程是在建构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 即利用教学资源, 建立教学情景, 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 理解知识, 发现知识, 并通过有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新知。对于学生提出问题的培养的研究,很多教师,专家都做了研究[1-6]。本文主要阐述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现状,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一些方法和见解。

一、关于学生提问的现状及分析

问题来源于好奇心,当我们每个人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以一双好奇的眼睛注视着身边发生的一切,有了语言表达能力后,更有了“十万个为什么”,而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往往以“你以后会知道的”、“你哪来这么多为什么”来敷衍,导致这些好奇心很难得到满足。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提出问题的能力就渐渐地被扼杀了,慢慢地就不敢提出问题了,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的败笔。我们的学生不敢提出问题的原因,除了早期家庭教育对提问能力的扼杀外,更多的学生不敢大胆质疑课本、参考书和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些学生刚产生疑问,因感到自己根本无法解决,不去考虑就把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有些学生怕提出的问题浅显无深度,因担心被其他同学或教师耻笑而不敢提。

学生不愿意提出问题不仅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在应试教育气息浓厚的今天,学生没有对课本和一些科学问题深入研究的时间。漫游在题海的一些学生认为,只要解答课本和试卷中的科学问题就可以了,自己遇到的科学问题已经够多的了,再提出科学问题,不是自寻烦恼,浪费时间吗? 更重要的是,在现实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很多,学生回答得很热闹,一堂课下来,恰恰没有让学生静静思考问题的时间。久而久之,使得一些学生没有形成提问题的习惯,什么问题都不愿提,也不知道该怎么提问题了。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产生问题的是学生。因此,提问者理应是学生。但在现实中的学生却不会提问题,既使提,也只是“老师,这个题怎么做?”,“老师,这样做对不对?”之类的判断性的问题。会不会提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生疑能力,生疑能力越强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越有深度和意义,越有挑战性和创造性,而当前学生的这一能力恰恰很薄弱。

二、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一般有,逆向思维法,联系实际法,,发散思维法,创设情境法,因果分析法等。引导学生对自己学过的科学概念、公式、定理,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为什么是这个结论? 怎样才能得到这个结论? 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探求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问题意识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在备课和教学中,教师应随时自然地进行“心理换位”。可设想处在学生的地位,能提出哪些方面的问题。当学生没有提出问题时,老师可扮演学生的角色,“假如我是学生,我会提出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给学生以启发。对“基本概念”提问,对“公式”提问,对“实验”提问,对“现实生活”提问,对“解法”提问。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能力的培养绝大部分在学校学校完成的,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处于教学活动主导地位的教师, 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民主氛围,放下架子,以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感,鼓励学生去发展,去创新,提倡问题的答案不拘泥于某一结论,帮助学生寻求多元的答案、思路。不应将学生的大胆发问视为“钻牛角尖”,即使对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也能尽量找出所提问题的合理部分,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信心。这样,学生的提问意识就会增强。相反,如果一味地将“书上写的”、“教师说的”作为“标准答案”,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予理睬,甚至训斥,将会压抑和限制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

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多思多问、自学自答、刻苦努力、创造发明的事例,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国家要富强,经济要发展,社会要前进。要使科学造福于人类,只有不断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实现,从创造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平时只要多思考,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权威,凡事换个角度去想一想,往往就有很多问题被提出,从实际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可能性。而如果凡事都从各个方面去想想,就不是没有问题,也不是只有一个、两个问题,而常常是很多问题。

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思路不清,方向不明,研究对象模糊。因而,他们之间便会相互争论和补充,这就促使一些学生主动地去翻阅课本,查找参考资料,向同学和教师咨询,阐明自己的观点。一堂课内学生之间相互争论,相互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他们理清思路,修正错误,提炼观点,慢慢地学生的质疑水平就提高了。同时教师还应适时地提醒学生问题该怎么问,不该怎么问,在学生提问时给予适当的点拨。鼓励学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使所提出的问题清晰明确。总之,学贵有疑。有了疑问,学会提出问题,才能深入思考。学会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感知学习科学的魅力。同时,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己也能得到提升。

由于学生的差异, 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 有的层次比较低, 有的比较有价值。教师应该承认学生有差异,,以鼓励为主, 教师的评价语言多样化,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 既能教给学生知识, 又能教会他们求知、合作、竞争, 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 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对于实验科学。学生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回答, 而是先做一系列相关的演示实验, 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相互讨论与交流, 再由学生自己分析归结物理知识或规律。这样, 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究, 主动地参与“问题解决”, 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断地体验成功的乐趣,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三、结论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自学和进入社会后不断学习的保障。我们赞同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里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但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我们更加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引导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张德军.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J] 宁夏教育, 2007, 4, 54-54

[2] 周晓农, 吴霞, 中学物理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 73-75

[3] 张秀霞, 张欢, 物理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法[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5, 112-114

[4] 宋金凤. 中学物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J] 物理教学探讨,2007, 6, 79-81

[5] 张华峰. 如何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J] 江西教育教学版2007, 3, 28-28

[6] 郭丽萍 如何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J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 3, 121-121

上一篇:巧用多媒体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下一篇: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