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责背信夺利者

时间:2022-10-14 12:32:41

远远达不到预测业绩的企业是否应该承担责任?特别是那些上市一年内就出现了负增长的企业,是否应该接受调查和问责?这是创业板退市制度首先应该回答的问题

有人认为,创业板实施退市制度,遇到的阻力要小一些,代价也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笔者难以认同。创业板除了其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创业型企业的功能之外,仍被称为“圈钱板”、“杀猪板”,创业板与主板和中小板相比,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创业板现在显示出的问题,远比其他板块更为严重。比如,创业板上市公司无论从收入和利润成长性还是利润水平上看,并没有体现出创业型公司的特点;其他板块几乎难得一见的高管离职套现,却蔚然成风,使得投资者怀疑公司上市的初衷。再者,发行市盈率高企也创了纪录,即便考虑到未来的成长性因素,也无法承受如此之高的市盈率。何况,事实证明,创业板公司2010年上半年只取得了不到20%的净利润增长率,而同期的463家中小板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6.2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46.38%。从成长性指标上,自誉为有高速增长潜力的创业板公司的表现还不如一般的上市公司。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在105家有可比数据的创业板公司中,同期净利润负增长的有23家,占比高达21.90%;净利润增长率低于20%的有24家,占比达到22.86%。

如果就事论事地对待创业板公司,远远达不到预测业绩的企业是否应该承担责任,特别是那些上市一年内就出现了负增长的企业,是否应该接受调查和问责,这是创业板退市制度首先应该回答的问题。创业板之所以出现了明显的圈钱、高管“弃城而逃”等令人惊讶的问题,与发行环节的疏漏有重要关联。而那些问题的本质,就是利益勾结和输送。

由此,退市制度的设计还需向前段延伸,连同发行制度缺陷一并解决。以超高市盈率发行,等于提前支付了未来几年的企业增长预期,这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即便是上市公司自身都不愿意做的事,为什么在中国的创业板反而变成了常态呢?这就是利益圈的特点。投行、上市公司高管、前期投资者都不愿意放过一次大捞狠捞的机会。这种竭泽而渔的心态,在公司上市后高管不惜放弃自己的创业事业而套现这点上得到了印证。这些人有些确实是离开了公司,他们很难保证自己不会在日后成为上市公司的竞争对手,而另一些人则是钻空子,仍暗中操纵着公司的经营。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是不值得提倡的。

退市制度向前延伸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对过度包装和弄虚作假进行问责。在发行过程中,一些投行机构利用专业技能对上市公司进行包装,通过神奇的成长故事和夸大的未来预期,推高发行价格。尽管现有的发行制度里也有规定对投行操守的规定,主板的上市公司里也出现过上市一年内业绩面目全非的情况,但是,创业板的这类问题更为明显和严重。投行通过承销创业板上市公司获得了巨额利润,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且,这种惩罚应落实到经济层面,对投行未能做好尽职调查和保荐中存在的疏漏承担损失,甚至取消其保荐人资格。对于临战脱逃的企业高管应有禁止重投业界及连带经济责任惩罚。

退市制度还应考虑的是善后问题。退市可能造成对投资者的损害,即便有些可以要求公司给予补偿,等候的时间可能太久。在A股其他板块,退市难以实施的一个主要障碍是制度上允许借壳,而在成熟的资本市场,比如香港近两年来就加强了对借壳上市的监管,称之为“走后门”上市。为避免企业通过这一捷径躲避正常上市过程中严格的审核,借壳实际上已经很难操作了。A股创业板可以参考纳斯达克的经验,将退市的公司根据情况加以分类,对于一定期限内有可能恢复到正常盈利水平的上市公司,与三板市场联系起来,采取升降板制度;而将其他的无法挽救的上市公司实行直接退市。

上一篇:让央企红利更透明 下一篇:纠缠退市不如放弃核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