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元禄三大文豪

时间:2022-10-14 12:29:57

江户时代德川幕府为了幕藩封建统治的巩固,其对外政策由积极的贸易开放逐步变为闭关锁国。锁国政治持续了两百多年。由于闭关自守,幕藩体制迎来了安定时期,同时,货币经济的确立,使商品经济日趋活跃起来,城市日趋繁荣,产生了反映町人(商人、手工业者)生活及社会现实的町人文化。町人文化在第五代将军纲吉执政的元禄年间(1688-1703)达到高潮,文化史上把这一时期前后的文化统称为“元禄文化”。文学方面松尾芭焦的俳句,近松门左卫门的人形净琉璃,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都取得空前绝后的成就,他们也因此被予为“元禄三大文豪”。他们的共同点是写世相,写人情,写在身份制度压制下喘息、妥协、游离、享乐的芸芸众生。

松尾芭焦(1644―1694)元禄文化的町人艺术首推俳句。俳句又叫“俳谐”,来源于连歌。连歌是由和歌发展而来的,歌人们聚在一块,一个人先吟第一句共十七个音拍(和歌中的5、7、5),这叫“发句”。然后另一歌人吟出了后一句(和歌中的7、7),这叫“连句”。然后再吟发句,连句,反反复复,可长可短。只用连歌中的发句吟出一些幽默、讽刺的短诗,作为和歌和连歌创作的余兴,于是就产生了俳句。松永贞德把俳句的创作形式规范化,让俳句完全独立于连歌,贞门俳句盛极一时。但贞门俳句的文字游戏性质较强,比起内容,更强调的是形式。西山宗因继之而起,创立了谈林派。谈林派进一步破除了俳句创作上的教条和规则,主张抛弃一切约束,更自由地使用俗语,表现平民生活。

松尾芭蕉在继承贞门和谈林两派基础上,致力于提高俳句的艺术性,开创了蕉风俳句。芭蕉俳谐追求闲寂、幽雅、恬淡的艺术境界。抓住大自然的微光绮影,形成一种幽情独处的禅意,从刹那间定格而永久。芭蕉后半生拜师参禅,十余年云游四方,长期漂泊,放逸于江湖山林,投身于大自然之中,广泛接触下层人民。芭蕉的俳句,以描绘自然风光、山川草木、四时景色、风土人情居多。“有的闲寂幽玄,有的洒脱飘逸,或怡情于花鸟风月,或留意人生的滑稽味”(周作人语)。在创作方法上,蕉门俳句提倡“不易流行”的对立统一概念。“流行”即变化,俳人要有一颗机敏的心,时时体察四季更迭,飞花落叶,世情人事的细微变化。“不易”为不变,指始终保留俳句的基本格式和规则,不得随意改变。蕉风俳句,体现了高雅的艺术性和贴近大众口味的通俗性,这是松尾芭蕉对日本俳句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的最大贡献。

芭蕉门人上千,其中最著名的弟子有 10 人,称为 “蕉门十哲”。他留下的代表作品是 《俳谐七部集》。芭蕉一生所作俳句共约1000多首,句碑遍布日本各地 。这位日本俳坛的一代宗师被誉为“俳圣”。

近松门左卫门(1653―1724)所谓“人形”即木偶,“净琉璃”是一种弹唱艺术。木偶戏与净琉璃结合后,形成了独特的“人形净琉璃”这一崭新的表演艺术。大阪的民间艺人竹本义太夫创造别具一格的曲调,人称“义太夫调”。近松门左卫门为竹本义太夫写了很多剧本,两人的合作把人形净琉璃的艺术推向了很高的境界。

近松门左卫门出身于没落的武士家庭,青年时代做过公卿的待臣,25岁前后开始写作生涯,创作大量引人入胜的历史剧及社会剧。近松站在江户时代的舞台上演绎历史故事,赞美武士道精神,刻画在义理和人情中挣扎的人物形象。历史剧写得气势磅礴,情节荡气回肠。代表作是《出世景清》《雪女五枚羽子板》《国姓爷合战》《曾我会稽山》等。近松的社会剧在题材的现实意义和艺术技巧上都较他的历史剧有所突破。他的社会剧,寄托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同情,因此,社会剧虽然也多以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男女之间的桃色事件为题材,但不是庸俗地单纯迎合观众的趣味,而是怀着深厚的同情心来表现沉迷于市井生活中的男男女女的哀愁,诉说他们纯真的爱情被金钱万能的社会所吞噬的悲剧。他的社会剧有20多部,代表作有《曾根崎情死》、《冥土传书》、《天网岛情死》和《女杀油地狱》等。

近松一生共创作人形净琉璃剧本110余部,另外,他还继承了人形净琉璃的传统,创作了歌舞伎剧本28部。近松通过人形净琉璃和歌舞伎这种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表现封建社会压制下的人的生存状态,喜怒哀乐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井原西鹤(1642―1693)“浮世草子”是日本文学史上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是日本真正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发端。“浮世”本意就是现实生活、世俗生活之意;“草子”是对通俗文学的统称,可以是志怪、传奇、小说、战记、传说等。1682年,井原西鹤发表了他的处女作《好色一代男》。《好色一代男》突破了以前通俗文学宣扬因果报应的思想及劝世文的局限性,以诙谐、大胆的笔触描写逐渐壮大起来的町人阶层追求感官享乐的时代风气,模仿者趋之若骛。文学史上把江户时代始于《好色一代男》的,真实地描写町人生活世界的通俗文学称之为浮世草子。

井原西鹤出身于町人之家,在他的文学生涯中,前半是以才思敏捷的俳谐师著称于世,后半是以浮世草子的首创者、作家名垂青史。井原西鹤的俳谐追求数量的最大化,使俳句具备了叙事功能和风俗诗特征,而失去了原有的典雅和简洁。西鹤曾创下“一昼夜独吟两万三千五百句”的全日本最高记录,出版有《生玉万句》、《西鹤俳谐大句数》等俳句集。

1682年《好色一代男》出版的成功,使西鹤自此踏上了浮世草子创作的道路。他的作品按内容分类,有好色物、武家物、町人物。规模宏大、卷帙浩繁的创作将17世纪的町人世界完整地描摹出来。作品表现了町人的真实生活,町人的经营理念、伦理精神,町人对中世纪武士精神的重新诠释。江户时代在经济生活中担当着重要作用的町人在封建的等级制度“士农工商”中却是处于最末端。町人个人的价值、尊严得不到承认,因此,追求金钱和享乐是他们生活的最大目标,精打细算、勤劳务实是他们的生活实态,比起封建义理、武士精神,他们身上更多的是人性的光辉。

井原西鹤是位多产作家,其代表作有《好色一代男》、《好色五人女》、《好色一代女》、《武道传来记》、《日本永代藏》、《世间胸算用》等。西鹤开创了日本小说史上浮世草子的新时代,达到了日本写实文学的最高峰。

上一篇:克鲁亚克创作中“法”的思想 下一篇:追求两性和谐的莫里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