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交流使课堂充满生命力

时间:2022-10-14 12:23:52

自主、合作、交流使课堂充满生命力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合作交流中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强化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提供较好的帮助。现将几点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设计问题合理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

合作学习内容的设置要由浅入深,尽量避免生难硬的问题。问题应该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一些问题或缺乏思考余地,或过偏过难,或缺乏层次,或脱离语文的知识性,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论的问题充斥课堂,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能力,保证内容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适宜合作学习呢?一是有一定探索性、挑战性的内容;二是某些方法、结果容易出现分歧的内容;三是方法不确定、答案不惟一的开放性内容;四是大部分都有意见要发表的内容;五是课内向课外适当扩展和延伸的内容。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课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提出了“第二自然段写景优美,趣味无穷,你学到了哪些写景的方法?作者把百草园写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有什么用意?”这样的内容具备探索性、挑战性,而且向课外适当扩展和延伸。学生热情高涨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相互启发,取得了个人独立学习所难以取得的学习效果。

二、合理分组,使每位学生参与其中

分组时应按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亲和等把四人分成一组,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组长轮流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充分发挥组长的带头作用,鼓励不爱讲话的同学先说、多说,教会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可以避免优生“唱戏”,差生“观戏”的局面出现,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自主性,产生强烈的内驱力,使全体都得到了锻炼。例如: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收集资料、分享资源、讨论疑惑、代表发言、整理组合新的内容,每个小组角色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这样,保证了每个组员的全程有效参与,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由于一些班主任在座位安排上主要根据成绩、身高和纪律,较少考虑学生性别、个性、气质、基础等因素,而日常课堂教学如果简单的把前后桌的同学分成一组,就很容易造成各组之间水平相差悬殊。如此能力较强的一组,很容易地成为活动中的“明星”。反之,弱势学习小组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受挫而成为旁观者,使小组合作学习失去意义。一些班别的小组虽然精心设计,并且是名实相符的,但是也存在合作学习的学生个体各自的参与程度严重不均的问题。学习优秀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思维活跃,俨然是小组中的“权威”,其他学生则似乎成了“多余人”,懒于思考,坐享他人之成。这使得合作学习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因此,合理分工、明确职责、相互尊重、差异互补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实效的关键,“让每一个人都动起来”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三、合作交流,由浅入深

在我们庆幸合作热情给点燃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关注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保证合作与竞争相结合,合作与独立思考相结合,一些优秀的学生是否为了照顾一般学生的需要,把急促的步子放缓慢了?一些没有个性的同学是否掉进了人云亦云的困境里?合作的终极目的是开发每个个体的学习智力,发展每个个体的健康人格,因此个体的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的保证,而小组合作应该是每个个体的升华,某些课堂热闹有余,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足,那么合作探究的效果终究还是很肤浅的。

因此在布置小组合作之前,必须要给予足够的思考、合作的时间。既要充分考虑到中下等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有机会优先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学习成果,体会合作学习带来的成功体验。更要让优秀学生不须扬鞭自奋蹄。

四、教师深度调控,保证方向性

教师必须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深入到每个小组,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者靳玉乐曾指出:“合作学习,虽然主要指学生之间的合作,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指导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事实上,由于年龄特征与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要进行那种无教师指导的纯自主的学习往往是不现实的,他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实际上一定是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与启发的。

(一)创设氛围,以生为本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工作,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倦。”因此,教师要充分创设合作氛围,以生为本,提高学习效率。

(二)加强辅导

其实,不管教师创设的情境有多吸引人,学生参与的热情有多高,能够一帆风顺、毫无困难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小组毕竟是少数。要使学生在困难和挫折中依然积极、主动地去想办法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教师全程观察、督促鼓励、即时帮助非常关键。

(三)端正角色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对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产生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例如小组评改作文,教师应做好示范,适时引导。可以先印发两篇中等水平的文章,对其中的一篇精评,以给学生做示范。另一篇文章让学生分小组当场修改,小组讨论哪些地方应该改,哪些地方写得精彩,要求各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及简评,最后,组长对习作做总结,写出本文的赏析感悟。教师始终在学生中间,帮助学生解决发现的问题。教师的点评既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得失、总结经验,又使学生思维得到升华,体现教师的主导角色。

(四)把握时机

当个别学生不认真参与交流时,当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当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出现浅层次、表面化的现象时,当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思维碰撞闪现火花时,当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要及时制止、引导、倾听、点拨,肯定将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使得问题的讨论不断深入。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同时也对教师的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值得我们老师不断做深度有效的探索与研究。

上一篇:初中物理直观教学浅谈 下一篇:新课改背景下要升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