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途径创建高效课堂

时间:2022-10-14 12:21:07

多种途径创建高效课堂

摘要: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它不仅融入了品德课中对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教育,也融入了社会课中对学生进行社会生活的教育。课堂高效和实效非常重要,要通过多种途径创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效;预习;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43-02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它不仅融入了品德课中对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教育,也融入了社会课中对学生进行社会生活的教育。课堂上每时每刻师生都处于活动之中,有的是内部的思维活动,有的是外部的实践活动;有的是内心的体验活动,有的是动手动脑的探究活动。学生最终要由课堂回到生活、回归社会,最终将成为一个社会人。所以品德课要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进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但是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教学活动设计尽管热闹,但大都游离于一个层次与平面上,有的完全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教学目标无法落实,活动设计缺乏实效性。为此,追求高效的品德课堂教学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笔者根据平时在教学中的经验,认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创建高效课堂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课前预习,学会搜集信息

预习可以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也可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品德与社会(生活)课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既有历史知识又有地理知识,同时还有其它一些社会常识。有些内容离孩子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如果学生没有进行课前预习,听讲时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听讲的效果和学习品德与社会(生活)学科的积极性。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放手让他们深入生活,搜集相关的材料。

2.全面把握课程目标,确立高效教学目标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教学活动应该以高效教学目标为依归。教师既要全面了解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又要了解教材的编写依据,还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认识水平、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教材内容以及把准教学目标。尽管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有时会生成新的目标,但生成的目标也应根植于预设的教学目标的范围内,不能随意游离。这样,课堂教学中才能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也才能提高品德(品社)教学的实效性和高效性。

3.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3.1 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富有情趣性的活动导入。高效教学活动可采用的导入方式很多,猜谜语,看录象,音乐、歌曲、故事、热点时事等,应让学生在兴致勃勃或激情荡漾中产生对新知识求索的渴望。作为教师,只要注重用情趣盎然、扣人心弦的导入激活活动,就能奏响一堂有效品德课的优美序曲。

3.2 根据学生年龄的阶段性特点,选择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在品德课中开展活动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课堂中的活动,也有走出课堂外的实践活动。具体形式包括讨论交流、资料收集、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和实践性的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等。在教学中,选择活动的方式时,要有儿童意识,即活动方式要注意适合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考虑学生的需要、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

3.3 活动过程注重情境体验,让课堂贴近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德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撞击的过程,是一种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没有这样的交流,就没有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的共鸣,而体验就是达到这种共鸣最好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了,只有亲身体验的才能刻骨铭心,终身难忘。教学中,教师把教材当作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获得人生的体验,可以开展游戏活动、模拟生活场景的表演活动,可以开展生活技能式爱好、特长的展示活动,也可以组织针锋相对的辩论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不仅有利于学生内化道德认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使它们能最终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提高了品德、品生教学的实效性、高效性。

4.开发课程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中,应该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把教学资源的开发作为师生课前必做的准备工作。

4.1 立足课堂,用好用活教材资源并进行开拓。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因此,教材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不可忽视的,而且要好好地利用它。要充分利用教材,从学生在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及其感受入手,提供一些反映学生学习和生活画面的图片、话题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丰富其认知、情感和体验。

4.2 紧扣教材,开展好各类课外活动。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带领学生有针对性的参加校内和校外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和学校少先队活动、班队会活动紧密联系。使学生在参加品社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把间接的认知与直接的体验联系起来,既开发和利用了校内外的资源,又增强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4.3 合理开发和利用家庭课程资源。学生的发展同其所在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我们在使用学校资源的同时,还要发现、利用家庭课程资源,建立家校之间的联系,对校内外资源优化整合,能够形成教育合力,放大教育效果。

另外,随着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媒体的运用日益普及,它在激发学习兴趣、加大课堂容量、开阔学生视野、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果等诸多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因此,课上合理使用多媒体,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总之,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的高效性提高了,学生的品德培养才能真正深入人心,道德素质也才能提高,学校育人的目的才能实现。

上一篇:体悟德育的尊重与关爱 下一篇: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