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多种策略,培养学生语感

时间:2022-09-25 03:01:35

采用多种策略,培养学生语感

【摘 要】汉语是学生的母语,学生学习语文主要靠语感。因为有早已具备的口语语感做基础,又熟悉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大量的、成套的母语图式早已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结构,因此,学生学习汉语时不必从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入手,而应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

【关键词】小学生 语感 培养策略

从语感类别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培养形象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情味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意蕴感的教学策略等。培养形象感,要注意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倡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象,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培养情味感,一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二要努力挖掘和体验教材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师自身的情感传导作用;三要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和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意蕴感,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从语感生成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咏、切己体察、展开想象等。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和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接感悟是完全一致的。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潜心涵咏,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研读策略,面对语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鉴赏玩味,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等。切己体察,就是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沉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触摸作者的心灵。语言文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语感才是丰富深切的。

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而产生的。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

1.创设情景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如:《林海》一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始用大屏幕出示草原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奠定了课堂的基调。

2.引导想象。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何说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是什么?通过想象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伟大。

3.在生动的讲解、范读中培养语感。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应是一位情感丰富的教师,不单是借助一篇篇典范的作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以自己对学生真挚的爱心,借助作者的感情,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所以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用真情拨动儿童的心弦,从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就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前提与“催化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传染语感”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身情感的调节,引发和调动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也融入在课文里,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获得准确鲜明的感知。

4.在丰富的联想中培养语感。联想和想象是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由此想到彼,或构想出某种事物的形象。可以使人对言语的感受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鲜活的形象、生动的景物、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哲理…… 图画是激发学生阅读的一种强有力的兴奋剂。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画,这些图画常能唤起学生的观察、联想和阅读的兴趣。如教学《小小的船》第三句时,指导学生观察:丁丁划着小船,在无边无际的蓝天下遨游,星星在他身边闪烁。学生被带到了神奇无比的天空中。此时让学生展开想象,自己如果到宇宙旅行,将会看到什么,是不是“只看到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张开想象的翅膀,说出自己可能看到“宇宙飞船”“外星人”“人造卫星”等,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和思维,有效地进行了阅读训练。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充分感知和领略课文,促进了对语言文字由表及里的消化吸收。

5.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语感。培养语感离不开语言文字训练这一中心环节。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特别要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使学生对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受,而且能与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获得更深的感受与理解。如“翠流”一词,可引导学生读这段话后这样理解:那无边的草地好像是用绿色泼洒,颜色是那样绿、那样鲜、那样浓,那浓浓的绿色,饱含了水分,好像凝聚成一个宽阔而碧绿的水面。这是多么美的景色,一个“流”字把意境写活了。经常这样品词、分析,学生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力就会敏锐起来。

语感是语言的一种直觉能力,但训练语感却是一贯非直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反复复地对各式各样地言语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反复地进行感性的和理性的认识。这样,学生对言语的感受就会逐渐从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而培养学生这种对语言的灵敏、全面、深刻的直觉能力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

上一篇:网络“人肉搜索”事件的传播学研究 下一篇:“不凡”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