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供配电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14 11:21:09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供配电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供配电技术》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综合课程,我校一直在探索如何处理好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教学中根据培养学生能力的原则,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将知识模块优化成与实际工作相对应的工作任务,充分利用实训设备和场地,从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重视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为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交流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高职教育“能力为本”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供配电技术;教改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1-2581-03

《供配电技术》是高等职业学院电类和机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中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重点内容之一。对高等职业院校来说,《供配电技术》不仅是一门传统的专业课,而且还是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综合课程。也正是由于这门课程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实践性,长期以来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困难。鉴于该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淡化了技能的培养,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并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我院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对该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

1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指将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供配电技术》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培养学生知识、技能为中心重新整合成若干个教学任务,围绕着这个核心任务,组织学生全程参与各项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

理实一体化,是个知识技能整合的过程,而绝不是删减的过程,它应该是将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技能有机地融合到若干个工作任务中去。它不仅仅是体现在对实践环节的重视,更是追求融合重组以往的理论、实训、实验等环节割裂的状态,引进任务式的教学法,既围绕一个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打乱原有的按知识学习组织授课的章节序列,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将所学理论与实践完全融合起来。在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的同时,学生学习和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全程参与实践活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注重的不是任务最终的结果,而是更关注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查阅资料、与同学讨论、咨询教师、查找、排除故障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并体验工作的辛苦与乐趣。这种为用而学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让老师和学生的教和学都有了更强的针对性,同时至关重要的是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直观地看到各自的成果,而产生的成就感。

2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特点

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充分突出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中的主体地位,以任务驱动法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实践为中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更多的参与实际动手的教学活动会让学生加深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从根本上避免了原来学生学习死记硬背的弊端。不同工作任务的设置还可让学生开阔眼界,接触到不同工作场景,增强学生今后就业的自信心。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同样有利于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因为从任务分解组合、各类实习手册编制,到实施中教师需要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能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都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督促教师平时要关注专业动向,经常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以不断积累实践经验。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要求作为主导的教师转变为引导者、主持人。作为主体的学生既要适应独立学习、分析、判断、操作,又要学习与同学、教师合作,既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工作的能力,也能锻炼他们的协作精神,实现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技能有机融合,即理实一体化。

3 《供配电技术》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过程

3.1 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及学生就业岗位的需求,《供配电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工厂变配电所一次主接线的识读、常用高低压配电装置的选择与校验、工厂配电线路的敷设与导线的选择、工厂变配电所二次回路的识读、工厂变配电系统的保护、防雷与接地措施、工厂照明装置的敷设维护、变配电所的运行与维护等八个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的教学目标要求如下:

1)工厂变配电所一次主接线的识读:熟悉工厂供电系统的结线方案、结构与布置。了解电力线路的结构与敷设。

2)常用高低压配电装置的选择与校验:能用需用系数法进行计算负荷的统计和计算。能够根据变电所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变压器的台数和容量。能正确合理地确定变压器的运行方式。

3)工厂配电线路的敷设与导线的选择:能根据短路条件选择和校验电气设备。根据短路条件选择和校验导体的截面。

4)工厂变配电所二次回路的识读:能够读懂并能正确绘制保护装置的原理图和展开图。

5)工厂变配电系统的保护:熟悉工厂变配电系统对保护装置的保护要求。了解常用保护继电器的结构、用途及工作原理。了解线路、变压器保护的工作原理与保护的整定计算方法。

6)防雷与接地措施:能够正确维护、使用安全用电设施和制定安全用电措施。能够正确地对触电者进行现场急救。

7)工厂照明装置的敷设维护:了解常用照明光源和灯具、了解灯具布置方式、了解照度标准及照度计算、掌握照明供电系统分析车间电气照明平面图及布置图。

8)变配电所的运行与维护:了解变配电所值班制度及值班员的职责、了解变配电所停电与送电操作、巡视工作任务及巡视周期、了解倒闸操作票的填写。

3.2 工作任务的选择

每个工作任务应能通过对学生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的培养和训练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对合格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的职业素质的要求。每个工作任务应该由企业专家、人力资源专家和教师一起选定。

3.4 任务实施

教师对学生确定的任务实施方案/方法/途径等的相关知识进行必要的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任务的核心内容(包括理论部分和实践技能),通过安全、严格、规范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获得工作岗位要求他们掌握的操作方法和生产工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教师在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时,要随时关注各组学生的工作进展,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克服、处理在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引导他们选择合适的设备、仪表,把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工作任务中去,并自觉地总结相关的工作思路与方法,绘出电路图,做出总结笔记,从而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各工作任务的教学目标。

3.5 任务的评价

在任务实施的每个阶段,教师和学生都要一起评价该阶段的成果。每个任务结束后各组的代表在班级前展示各自团队的成果,学生和教师根据各组完成任务的质量和情况自评、互评、师评最终综合给出成绩。

4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收获

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实践,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在实际操作技能上也有了明显的进步。(1)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它要求学生深入实际来完成教师指定的工作任务,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校就了解了真实的工作思路与方法,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2)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看、听、思、做、练的有机结合,加深了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3)借助注重过程性的评价体系能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

5 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5.1 专业教室

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首先需要有一个硬件环境,即专业教室。理想的专业教室要具有一定的职业氛围,专业教室内可分为实训教学区和教学研讨区两部分。实训教学区提供学生操作演练的实训设备,设备最好要与实际生产保持同步,甚至应有一定的超前性;教学研讨区是教师进行理论教学、学生讨论的场所,并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能提供网上查阅资料的计算机、白板的设施。

5.2 软件环境

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一个软件环境,包括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如: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等等。还有课堂教学训练、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等活动的指导手册。还需要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整个教学质量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在硬件环境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在软件环境建设的效果会直接决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6 结束语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推动了高职教学改革,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课程、教材原有理论体系,根据“能力本位”的要求,将课程全部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知识模块、能力模块,将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转换成与实际工作相对应的工作任务,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从教师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和锻炼职业能力为主的模式,这种转变体现了高职教育“能力为本”的培养目标,使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大幅提高。把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应用于《供配电技术》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高职人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介才,戴绍基.工厂供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 刘介才.工厂供配电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 赵明,许廖.工厂电气控制设备[M]. 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 曾繁玲.项目教学法在《电机拖动与控制》教学中实施的探讨[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上一篇:高职计算机课程项目化教学管理研究 下一篇:计算机教学改革中的素质教育